从“驾校一点通”说起,工具产品如何寻得可靠的运营套路?
平常的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软件就是工具类的产品,今天就从“驾校一点通”这款工具类产品作为切入点来聊工具类产品的运营模式。
驾校一点通是什么APP?
“驾校一点通”注册于2005年11月,为学员提供学车动态、学车指南、驾驶常识、模拟考试、新车报价、驾校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是一个为驾驶初学者、汽车驾驶员和驾驶培训机构服务的专业型网站,2015年02月27日,58赶集全资收购驾校一点通
一句话总结:58赶集旗下布局汽车O2O链条中的一款APP。”
APP都有什么功能?
驾校一点通,我相信很多人还是把它当作是一款驾照考试工具,它的核心功能依然是考试工具。首先,在报名阶段,APP会根据你的定位去推荐驾校,包括它的名称,价格,地址距离,学员评价等,同时会有报考指南,它也根据地区政策推出了“自学直考”服务。
其次,在考试阶段,科目一和科目四都是有题库,考试技巧文章,练习PK答题游戏;科目二和科目三有视频教学和驾驶操作步骤指南。
最后,它有保过保险,没有通过考试会有金额赔付(具体赔付与否未知)
可谓是驾考全流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了。
它和手机卡运营商一样,也推出类似“商城”的服务。通过界面可看出,产品设计深谙人性之道:“轻松,低成本,并有机会获得大收获”。
如很多工具类APP一样,有垂直圈子就会自然而然延伸出“社区”,供学员探讨,吐槽,炫耀分享。”综上,它沿用了工具类产品几乎所有的“套路”。
驾校一点通哪一点打动我?
我努力的想了一想,这款APP当时“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成功的留住了我一段时间,过后细想,这个功能不仅增加留存时间,而且有助于记住更多的题,增加通过考试的概率。”当时,离考科目四只有2天时间了,我开始刷题,最开始刷题时,我是直接“考题练习”,后来实在觉得没有考试场景,就直接“模拟考试”。两者功能各有各的好,考题练习是顺序性的把题库刷一遍,模拟考试是有考试场景,题型一致,随机出没做过的题。
请看上图的模拟考试界面设计,关于考试题目相关解释很常规,重点是那句“系统会优先出未做题”,系统出题中的“未做题所占比例”是很难控制的如此好的。从我使用体验看,完成题库的题60%以前,每一次模拟的未曾做过的题占题库的5%,也就是每模拟一次考试,已完成题库的比例就会增加5%,这个数字恰好的达到了我的预期,我以为我模拟20次考试就可以全部完成题库试题。
但当我完成题库占比60%以后,它的每一次模拟的未曾做过的题占题库的1%,比例悄无声息的下降了,这时候是大量你重复做过的题目出现,题目记忆的最佳巩固期,当每次分数都能94分以上的时候,我就觉得太慢了,这时候回过头去发现占比下调到了1%。也就是这个时候觉得产品设计是用心了。
作为历经众多应试考试的考神,深知考试记忆是有时限的,我自己的第一次记忆时限大约2h左右,也就是大量试题(600以上)让我模拟一遍后,记忆力大约能维持2h,时间一长就会变得记忆模糊了,见到某个题可能知道自己做过,却不肯定答案具体是哪一个了。
而这款APP悄然调低比例我认为是有依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留住用户,也有从考试这件事上去琢磨,怎么让更多的用户通过考试,这一点可能是驾考APP的核心竞争力了,工具类产品始终都是以功能效果取胜,keep,美图都是如此。”
什么是工具类产品?
互联网的所有产品都是满足用户的某个需求,微信和QQ等是社交需求,滴滴和Uber是出行需求,京东和天猫是购物需求;天气通是预知气象的需求;支付宝是支付需求;网易云音乐是听歌需求;即刻和今日头条是资讯需求;脉脉和领英是职场社交需求;映客和小咖秀是分享直播视频需求…随着时间的沉淀,用户体量的发展,大需求就成了行业,互联网电商,互联网社交,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而那些小需求怎么办?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互联网天气”,“互联网锻炼”吧,所以这些小需求的产品统称为“工具类产品”。在用户心里就是认为美图是修图工具,keep是健身工具,天气通是查询天气的工具,逃脱不了“工具”二字。”
工具类产品设计套路有什么可循?
关注核心功能,让用户一眼知道可以用“你”来干什么。
“天气通”是一款气象预测类产品,产品功能的重点是“当前温度→是否正在下雨→未来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温度走向”。所以打开APP就会看到你想看到的内容,然后才是对功能进行补充,“天气通”可以晒动态、与微博动态相连(优先展示天气类、旅游类、文化类动态),具备视频、图文等展现形式,也对内容热度进行排序,推出“热点”的功能。
keep是一款运动健身类产品,核心功能就是辅助训练、跑步计数、骑行计数等。在此基础上才延伸出健身动态,进而发现健身达人,联合健身达人推出一系列活动。
可见,工具类产品的设计重点是对核心功能的“显性”放大,用户下载有很大可能就是为了某一个功能来的,对于扩展性功能可以随着产品用户的积累,观察出用户的普适性需求进行产品迭代,切勿舍本逐末。
工具类产品如何变现的?
老生常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的需求是有限的,而产品的范围是无限的,更多的产品满足的是人们的“伪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需求,拥有了可以更好,没有也无大碍,最重要的是付费意愿低。
人们的生理需求就是衣食住行,付费意愿是最高的;安全需求分为现在安全和未来安全,也可以分心理安全和生理安全,付费意愿是很高的;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是生存之上的,人们需要社交,需要获得肯定,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付费又何尝不可;自我实现需求就是人们追求梦想,在事业上体现的就是创业,创业就需要扶持,需要融资,需要贷款,需要推广,也必须要为之付费。
工具类产品如果在五层需求里都排不上榜,人们怎么会为之付费呢?正如开始所说,几乎所有的工具产品几乎都会做商城,做社区,做会员体系,结合线下,甚至于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达到变现,不仅仅是依靠广告来变现了。
例如育儿科普类产品做母婴商城是在获得用户信任的基础上,精选出优质母婴产品给用户进行推荐。
在如今这样普遍不相信国内产品,崇尚国外产品的环境下,用户对产品缺乏信任,对孩纸和宝妈的身体安全产生担忧。育儿科普类工具产品首先是通过靠谱内容去获得用户对该产品背后的运营方的信任,这就是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
用户相信运营方以后,就会想要他们去对市场上各类产品进行评测打分,甚至是把通过筛选的产品搬到平台上售卖。因为生理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即使平台方不卖该产品,用户也要去别的地方去买,既然已经打破了用户对产品安全的心理防线,何不顺水推舟的推出母婴商城,在用电商的促销活动等打法去把产品销出去,这样育儿科普类产品就有了盈利模式了,母婴产品成本完全可以和厂商协商,实现盈利就不再是靠融资了。
有很多工具类产品太着急,在还没有完全取得用户信任的情况下,就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变现的功能,造成了用户不买单的尴尬;还有一类是选的方向太窄,完全延伸不到可以变现的商品身上(无论是虚拟还或是实体)。
所以工具类产品要想变现,一定要先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信任你),再往满足人们更大的需求上去转变,只有把握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做好产品的核心功能去获取用户的高度信任,进而用户才愿意跟着平台去延伸其他玩法,甚至于产生消费。
本文由 @王亮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