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品牌与营销分开聊,有所选择才是品牌。那所谓高端品牌是什么呢?文章结合花西子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天早上做出版策划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我们聊到了我为什么坚持把品牌和营销分成两回事聊,并且我给她解释品牌到底是什么。

她听完恍然大悟说:所以,狭义上我们说的品牌,其实是价值观对不对?

我说:不全是。

我又想了一下说:品牌,是一个企业的选择。这些选择,透露出它的见识、它的格局、它的三观、它的功夫。来者不拒,叫卖货。有所选择,才叫品牌。

01

那所谓高端品牌是什么呢?

就是见识和选择要比别人多,众多选择中它又做出了更克制的判断的那个。平时我们所说的“吃相难看”和“Low”,本质就是对“罔顾标准,不加选择”的鄙视。

于是,这里引出来了两个词:见识和克制。

近期的花西子一案,就可以试着围绕这两个词找病因。

一个品牌,怎么样它的选择才可以更多?比如定价我是做一个高端还是低端?风格我是做传统美学的还是西式的?初心是为了赚钱的还是影响行业的?人群里我是卖给儿童还是卖给老人?商业模式我是做平台还是做产品?销售模式我是ToB还是ToC……类似的选择越多,一个品牌就越自由。

这些选择是怎么来的?是见识。

唯有见识更多才能产生更多选项。只有见识宽广了,心态才会富裕,行为才会更克制,而克制,才会带来高级。高级,才会带来真正的尊重和认可。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才会产生忠诚和美誉,继而沉淀出真正的品牌。

总的来说,这个链路是这样的:见识——选择——克制——高级——认可——美誉——品牌

这条链路其实不是什么稀奇事,在我们的传统经典中早就有这样的论证闭环。只是那是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链路讨论的,其原理,与品牌一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否则,就有可能是这样的链路:

必须成功——机会——速搞——卖货——增长——傲慢——舆情和危机

我们套到一些具体案例里,有可能的链路是这样的:

做个扬眉吐气的事情——什么事情——什么最赚钱——比如做化妆品——代运营——卖货成功——最好自己做一个品牌——外国人怎么做的——花大钱做设计做包装做营销——我也这样做——中国还有什么地利的机会吗?——国货崛起、电商兴盛——那我发力直播,打造定位传统美学的国货品牌——拼命带货——小翻车——大冤枉——对立还嘴——拿眉笔和铅笔对比算账——发疯委屈——搬出高端品牌愿景——找更多热点——外国运动员“国风化”——继续打爱国牌、体育精神牌——怎么又翻车了呢?

看这个思维链条,有毛病吗?好像没毛病啊!国内很多新品牌不都是这样起来的吗?这条“实用主义”的思维链条的确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中积习已久,不仅是创业者,就连投资人们也都觉得这条链条非常正常了。

有机会,猛搞速搞!资源堆上,流量跟上,卖的多了自然就有品牌了。货都卖不出去聊什么品牌?!

请告诉我,这样的声音在你身边比比皆是对不对?

02

首先:货卖的多了,自然就有品牌了吗?

有很多微商货卖的都不少,有品牌吗?拼XX上商家货卖的最多,有品牌吗?就算是上过央视的蚁力神、秦池古酒,有品牌吗?

其次:货卖不卖的出去,和聊不聊品牌,有关系吗?

单说聊品牌想品牌这件事,花企业一毛钱了吗?它要花的是企业家的时间和充满见识的心力。有时候,企业真正不愿意付出和培养的,恰恰是这两件事。

再次:做品牌耽误卖货吗?

卖货是企业的本分,销售是商业的核心,这个到什么时候都颠扑不破。做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能长久的卖货,有溢价的卖货,有保障的卖货,能让企业站着把货卖了把钱赚了!

那么,类似企业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一句话概括:重营销而当轻品牌了。当营销在风口的时候,品牌的动作毫无存在的价值,一旦营销出了问题,品牌保驾护航的能力非常弱。

再究其本质,就是我前面说的:品牌背后的见识系统和克制思维出了问题。

03

以这次事件为转折点,有四个现象会陆续发生:

1. 营销知识不再稀缺,品牌见识越来越难。

企业里的营销公式、卖货套路、营销信息等成为显性知识。关于企业品牌塑造的底层见识会成为企业里最稀缺的资产。

2. 很多被误以为的“公关问题”或“心理问题”,可能只是“见识不够”。

对企业品牌来说,舆情公关问题频发,对一个个人品牌说,心理问题频发,很多时候,可能不是真的公关力度不够,心理出了问题,很有可能是“见识不够”导致的。

3. 见识是一个品牌的骨骼,关系是一个品牌的血肉,体验是一个品牌的皮毛。

不基于见识而急于去谈体验和关系,是急功近利,企业品牌会发生“徒有其表的软骨病。见识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个人,最硬朗的底层支柱。

4. 见识带来的震撼是直接的,产生的推动力是具体的。

想要做一个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高端品牌”。这个雄心壮志没没毛病。问题是:何为“高端品牌”?这里的见识就不一而足了。

就像何为“大学”的见识,有人觉得大学要有高楼大厦,要有足够多的招生。而在多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见识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背后,就是见识。这样的见识其实是从别人的认知、别的案例里参照学习的结果。“诚心诚意,肃然起敬”,我们才能真正吸收到见识,继而,会产生自己去执行的愿力。“见过好的,比什么都重要”,真正见过、认同之后,每个人其实都是知道该怎么做的。

这也是很多人一定要给孩子上名校、买学区房,其背后真正的深意。

最近我一直在大量阅读花西子的资料,了解整个品牌发展的过程。一边看一边感到遗憾,内心里我特别特别希望中国真正的能走出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千万不要因为花西子案例遇到的问题,更多品牌因此而驻足不前。

 

作者:李倩 微信公众号:李倩说品牌

本文由 @李倩说品牌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2. 写得很有价值,作者的经验和智慧都很丰富

  3. 唉,做运营真的不容易

  4.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8-)

  5.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1月22日 更多
好夫妻日
1850年清末政治家林则徐逝世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