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与汽车营销深度融合的时代,车企纷纷涌入电影市场,试图通过IP合作、植入广告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然而,当票房热度退去,真正的营销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剖析汽车影视营销的现状,揭示了车企在流量、转化和技术应用上的三大幻觉,拆解出价值观绑定、技术叙事和场景设计等反常识的营销逻辑。

当《哪吒2》票房持续冲高,合作车企的传播战报铺天盖地时,小僧不禁想泼盆冷水:这年头在电影里露个脸,蹭个海报长图,拍条短片就叫营销成功?

别逗了,回顾近期数据,春节档6部电影出现汽车品牌植入,但观众能记住几个?会爱上几个?

也许能说出来的的只有坦克的“冰火双擎”,其他车企的LOGO早被特效淹没。这暴露出车企影视营销的集体幻觉:

一、影视营销的三大幻觉

你以为的泼天富贵,可能只是自嗨,在多方决策和多部门点头后,大家形成了集体幻觉,哦不是,集体共识,无非是:

1.流量幻觉

很多人天真以为绑定顶流IP=自动收割关注,结果电影越火,品牌越透明。

犹记得某新势力在科幻大片里植入旗舰车型,散场后观众讨论外星飞船设计,没人记得车里那块中控屏长啥样。

2.转化幻觉

幻想观众看完电影直接下定或直奔4S店,再不济也来个路转粉,但现实是超70%的影视合作带不来有效线索。

即便火爆如《变形金刚》带火了大黄蜂,但雪佛兰科迈罗在中国的年销量即使不是惨淡,那也是和声量不相配。

3.技术幻觉

吹嘘AR植入、元宇宙联动、3D渲染,实际体验还不如影院门口的车型展台。某品牌在悬疑片里搞扫码解锁隐藏剧情,最终互动率0.3%,不至于沦为行业笑柄,但也是贻笑大方了。

可怕的现实是,当车企还在数植入镜头时长,观众早已用脚投票——电影是电影,买车是买车,这届消费者分得门儿清。

小僧只想说,流量≠品牌资产,转化≠销售漏斗,技术≠用户感知。

车企花大价钱本质上买的是“在场证明”,但观众要的是“价值共情”。当植入变成“付费背景板”,不如把钱省下来给车主发加油卡,你说呢?

二、汽车影视营销无路可走吗?

存在即合理,但同时,没有路总能趟出路。

锁定红得发紫的哪吒,我们不禁发问,坦克×哪吒2为何没成炮灰?在一片背景板案例中,坦克的“冰火双擎”营销却杀出重围,小僧拆解出三条反常识逻辑:

1. 要绑定IP,先绑架价值观

当同行砸钱抢镜头时,坦克干了两件“蠢事”:

首先是,把“无路闯出路”的品牌主张,丝滑融入进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里;其次,让企业故事与影视故事交融,如工程师出镜讲述研发故事,和《哪吒2》特效团队比谁更“死磕”。

这些狠招背后透露出,影视营销的本质是价值观争夺战。

与其让车在电影里当道具,不如让品牌精神成为剧情注脚。

小僧以为:价值观绑定是最高级的洗脑术。哪吒粉丝为“逆天改命”热血沸腾时,坦克悄咪咪完成了品牌人格化——观众记住的不是车,而是“和哪吒一样硬刚命运”的狠角色。

转化如果不是一时能达成,那就把转化的开关植入大脑中。

2. 技术叙事,得把自己逼成编剧

在技术参数透明的时代,硬核实力更需要“软包装”。

冰火双擎动力系统被拆解成哪吒、敖丙的“元神之力”,参数表变身神话图谱;导演访谈里“不小心”透露:电影里岩浆喷射特效,参考了坦克发动机热效率数据。

技术更重要的是理解度,而不是参数,消费者不懂差速锁扭矩,但看得懂“神话照进现实”的隐喻。 小僧常说:技术营销的终极形态是“造神运动”。

当发动机热效率=哪吒三昧真火,变速箱逻辑=敖丙冰霜结界,枯燥参数就成了观众颅内高潮的触发器。

你说,一个镜头植入,一闪而过不提到找不到,但是,这样的技术融入编剧,你不用说,别人会自己去找,找到了还很开心,开心了还会显摆分享出来,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3. 别做流量乞丐,要当场景导演

社交媒体对营销最大的荼毒就是,让大家觉得热点是速效救心丸,只要无脑冲就能上,而其次的毒害就是,让人觉得social营销免费也能有效果,无效果就是不够快或者脑洞不够大。

坦克的骚操作证明:影视营销的战场不在事后蹭,甚至不在银幕,更不会免费,而是一套组合拳:

  • 前戏:电影上映前放出导演吐槽“车企甲方比龙王还难搞”的短视频,播放量破亿;
  • 正片:影院派发“冰火能量盒”伴手礼,打开是车模+线下试驾券;
  • 彩蛋:凭票根抽奖送三个月坦克使用权,把“观影冲动”变成“占便宜刚需”。

电影也许是火yao,但点燃销量引线的,得是车企自己设计的导火索。你都不愿意埋线,只想坐观烟花,那就只能看别人的烟花。

影视的品牌合作流量就像烟花,绽放时绚烂,落地后只剩灰烬。坦克的高明在于把烟花残骸收集起来,做成“冰火能量盒”——让观众带着品牌记忆回家,而不是留在影院的爆米花桶里。

三、汽车影视营销破局之道

当所有车企都学会蹭IP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影视营销的“四重觉醒”,小僧劝你盯紧:

1. 内容觉醒:从“贴金”到“造血”

学学阿斯顿·马丁:早在《007》剧本阶段就参与创作,让DB5成为邦德人格的一部分;警惕“汽车总动员式陷阱”:皮克斯能造出闪电麦昆,但现实车企复制不了它的灵魂。

归根结底,内容共创不是给编剧塞钱加台词,而是让产品成为故事DNA。

当车企抱怨“观众记不住我们”时,先问问自己:你的车配当主角吗?或者,你有给你的车塑造主角光环吗?如果车在影视中就是配角或背景板,为什么你会指望电影上映后,车能成为主角呢?

2. 技术觉醒:让算法给影视打工

技术是车企的立身之本,但技术需要演绎,而不是参数的堆砌。玩转“时空折叠”,用AR让观众在《头文字D》重映时,通过手机召唤AE86漂移。

警惕“精准触达”,别让大数据推送变成骚扰,技术在场景中才有说服力,技术在利他的角度才能利己。先考虑内容再考虑触达,战争片观众收到越野车广告是精准,爱情片观众被硬塞MPV广告就是犯蠢。

3. 用户觉醒:把观众变共创

某品牌让粉丝投票选电影植入车型,结果评论区被“不如降价三万”刷屏。

UGC不是让用户免费打工,而是给他们“改写剧本”的权力。当网友为你的车创作段子时,品牌才算真正活进用户认知世界里。

4. 价值觉醒:营销终要回答“凭什么是你”

影视营销的终极目标,是让消费者说出“这车就该你造”。汽车是重投资型,影视何尝不是?价值是他们共同的底气。

所有营销都是品牌价值的注脚,影视营销不该是短视行为,当车企用电影讲技术、用票房证实力、用IP塑信仰时,卖车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过程。

汽车影视营销,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和心气。

目前来看,影视营销从来不是车企的救命稻草,而是照妖镜——流量狂欢之下,照出的是品牌的内功深浅。

当同行还在争论“植入镜头该怼车标还是内饰”时,真正的破局者早已想明白:比起在电影里卖车,不如用卖车的精神拍电影。

下次再有车企老板抱怨“我们营销不够炸”,小僧只想回一句:您先问问自家产品,配不配得上观众的掌声。

注,本文提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对号入座者请自觉补交广告费。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小僧鲲鲲】,微信公众号:【营销禅修院】,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作为一名运营经理唯有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多实战,才能成为优秀运营人。

  2.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3.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4.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8-)

  5.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03日 更多
1949年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
1981年Osborne推出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2010年iPad1代正式在美开售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