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人货场模型”:分析思路、建模方法、业务建议

“人货场模型”是一个通过从客户(人)、商品(货)、渠道(场)三个维度拆解问题,帮助你快速找到业务问题的核心,并结合实际案例和操作步骤,教你如何应用这一模型来解决收入下降、用户增长缓慢等常见问题的技术工具。
“我看到收入下降/新增用户减少/转化率不行,该怎么进一步分析呢?”很多人有类似困惑,尤其怕写了一堆“同步收入下降5%,环比下降”得不出对业务有价值的结论。
01 什么是人货场模型
人货场模型是三个固定的分析维度:
- 人:客户、业务员
- 货:商品结构,商品价格
- 场:销售渠道,推广方式
在分析问题时,从人/货/场三个维度拆解,找到问题关键。在提出建议时,将表现优秀业务VS 差劲业务,从人货场三维度进行对比,能找到具体的,可落地的改进点。这样就实现了从数据到业务行动的落地。具体操作,则分成5个步骤。
02 怎么应用人货场模型
第一步:业务梳理,先了解基础数据。
1、我司有哪些客户(人)
2、我司有哪些销售(人)
3、我司有哪些商品(货)
4、我司有哪些渠道(场)
第二步:打标签,做分类。
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数据库里,可能只有具体的客户名称/具体商品编码/渠道代码,对着这些琐碎抽象的东西没法做分析,需要做概括性分类。
常见的分类,比如:
1、C端客户(人),按累计消费/会员等级进行分类,区分高低购买力客户;
2、B端客户(人),按行业/公司规模分类(大公司需求天然大,要争取)
3、业务员(人),按从业经验,过往业绩水平,手头持有老客户数分类
4、商品(货),根据商品自然属性,做一二三级分类 + 商品毛利
5、线下渠道:按地区、位置、营业面积、营运成本进行分类
6、线上渠道:按推广平台,投放费用多少,转化率高低分类
经过这一步处理,需要形成分类思维导图,便于分析时形成思路;同时在数据库里打好标签,便于后边交叉对比(如下图)。
第三步:明确分析目标。
这是所有分析都必须的,目标要具体:
- 错误目标:销售额下降了,分析下
- 正确目标:9月销售仅达标85.3%,分析差异来源
分析目标还可以是新注册用户数/经营单位成本费用/商品库存等等……
第四步:从人货场维度进行拆解,寻找问题原因。
这里要注意:
1、先看大分类,再看小分类
2、从差异大的维度开始
3、先看完一个分类,再看另一个
举例:“9月销售仅达标85.3%”,可以先分别看以下哪个维度达标率最低,从哪里下手:
1、不同销售渠道达标率
2、不同商品品类达标率
3、不同客户目标达标率
这里需要从差异最大的维度切入。比如下图,从人的角度看,AB团队都没有达成目标,但是从商品(货)的角度看,新品的问题明显更大,此时就应将新旧商品切换为主分析维度,继续往下挖原因。
经过这一步拆解,能锁定主要问题点,之后再做深入分析。
第五步:结合过程指标,深入分析原因。
比如上例,我们发现:新品达标情况很差。再往下解释为什么差,需要更细节数据,比如:
1、产品基础性能参数与竞品对比
2、产品价格与竞品对比
3、产品推广投入与自身同类产品同期对比
4、产品铺货进度,计划与实际执行对比
这样才能具体看出问题所在(如下图)
当然,也有可能,人/场的维度下差异巨大,此时可以结合具体业务情况,提出细分分析思路。
03 不同行业的人货场模型
不同行业,在构造人货场模型时,会有差异性:
1、有实体店的,门店位置特别重要!此时优先打“场”标签
2、toB业务的,大客户非常重要,此时优先打“人”(客户行业/规模)标签
3、对品牌商而言,产品线布局/新品上市最重要,此时优先打“货”的标签
这非常考验数据分析师水平。
04 人货场模型深入应用
深入讨论人货场,大家会发现更多复杂的情况,比如:
情况1:优秀标杆不可复制。比如:发现销售团队里小张很好,但小张自带客户资源,其他人没有这个条件,此时只能再找其他方法。
情况2:短期策略不可持续。比如:短期内靠促销(货)拉动业绩,但促销不能一直做,只能再做分析,看非促销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
情况3:两个维度相互影响。比如:特定商品只在特定地区好卖,意味着要观察商品+地区的组合,来判断销售情况。
这些,都需要构造更复杂的分析逻辑,具体得考虑问题。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的观点很有深度,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文。
讲的很透彻,例比通俗易懂,果然是高手
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