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幻觉”

文章深入剖析流量变现的真相,指出流量大小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精准度与转化能力,通过案例揭示不同流量生意的本质,强调信任关系才是商业成功的核心。
01流量大小从来不是决定性要素
“1个人垂直粘性用户,
抵 10000 个泛粉丝”
我们时常有一种幻觉,觉得谁有流量谁就牛逼,当然除非你有几千万粉丝的流量,不然你的变现并不一定是正相关。
实际上,流量跟流量是两码事。
下面是,我的一位私域团长会员的月销售截图。
3191 人下单,就可以产生31万佣金,客单价可以拉到 416 元。
实际上这是非常普通的月份,如果在 9-1月份(购物大月),营业额可能会翻倍。
他们团队只有3个人,除去各种成本,净利润每月至少 20 万。
而且他的客户只是放在 1个微信号里,亲戚朋友、各种社会关系加起来估计不足 8000 人,购物用户在 5000 人以内。
也就是 5000个精准客户,一年可以带来 300 多万的利润。
所以,流量不够,从来不是你不赚钱的理由。
在这么多年的业务咨询中发现,大部分非专业流量玩家,对于流量的误解很深。
我问了很多人,问他1万粉丝多不多?他们都说不多。
一个标准足球场全坐满 5000 人左右,1 万人就是两个足球场填满,1 万人其实是很多人。
对于绝大部分生意来说,如果这1万人都成为你的下单客户,你已经起飞了。
一个餐饮小店,一天做 3000 块,大概有100多个客户,美容减肥门店一天体验人数估计只有 5-10 人就足以支撑一年百万净利。
大部分生意能赚钱,需要的流量小到你可以用手指头数。
把流量变成客户,并让用户持续下单。
如果你在这上面下足功夫,绝大部分生意,根本不需要很多流量就能活得很好。
02买卖泛粉生意从流量里博概率
“流量就是流量,他们不是真实的人”
在另一个极端的流量生意里,我们看到不把“流量当人”的生意,那就是泛人群的淘客、发单、或者广告生意。
我们有个会员,号称自己有 1 亿用户,这些用户怎么来的?
大量的都是电动车的“充电粉”、行李寄存的“游客粉”、淘宝寄快递的“包裹粉”、还有在机场、车站被迫扫码的“散粉”、在支付后被引导关注公号的“支付粉”……
传统的加粉业务,主要依靠公众号承接,这两年公众号触达能力不行之后,开始直接用企业微信承接。
这类业务,“粉源”成为关键。
粉源的质量与价格,成为是否盈利决定要素,他们只需要算一笔账:
利润 = 佣金的收入 – 买粉的成本 – 运营的成本
现在淘客的粉,市面上大概需要 12-15 个月回本,平均运营水平年留存率 30%。
还有一种生意,他们做私域女装品牌,通过微博、电梯广告、公众号等持续买粉,获得垂直女性用户。
然后,在朋友圈种草+私信或静默成交,留存率很高,估计现在已经有 10-20 亿的年销售额(并未严格求证)。
我们自己的外卖红包号,当时买了近 80万粉丝,从一天上万块的佣金,到现在的一天几百块,已经跌倒我好几个月不看了数据了,就当扔了。
当然,这里也会产生另一个极端的误解:
就是“有流量一定就能变现”的幻觉。
一个开餐饮店的,积累了 5万扫码下单关注公号的粉丝,他自己会觉得很值钱,实际上根本无法变现。
另外一个好朋友,前几年拿了20万车主企微粉找我变现,结果发一条私信删掉 5 万人,卖货买了几百块,佣金几十块,连快递费都没挣出来。
这些粉丝都是死粉,根本无法变现。
流量不一定都能变现,而且大概率是不能有效变现的。
03流量变成利润我们要做对什么
“用户不是不消费了,
只是不在你这儿消费了”
不管是做熟人关系的精准客户群,还是通过各种“粉源”获得泛流量变现,背后都隐藏这两条线:
1、人群标签与产品的适配度。
一个个头像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人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广泛的。
找到跟用户群适配的产品,其实是最重要的,给宝妈们卖放心食品的远方好物,给小白领提供外卖优惠券的红包业务都是如此。
说到底,商业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2、产品触达的内容与效率。
你用什么样的内容让用户愿意看你的产品,并最终产生交易。
传统的就是产品链接,最早还是微商在朋友圈刷屏,然后就是拼多多找人砍一刀。
到了社群团购,开始微信群晒买家秀,然后下单接龙拉气氛组。
社群太多,似乎又回归到朋友圈这种原始的文案+晒效果+订单链接这种刷屏玩法。
私域运营三大工具:朋友圈、社群、私信。
朋友圈似乎是最重要的触达阵地,强行通知、产品种草、静默成交,都可以在朋友圈完成。
社群的运营难度越来越大,在跟腾讯合作的头部品牌咨询项目里,我经常会问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把用户拉到一个群里?
如果你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你是不可能做好社群运营的。
甚至我都建议大部分人不要做社群运营,一是运营难度很大,二是转化效果未必最大化。
私信越来越被重视的一个触达方式,如果你方式得当,私信是最佳的私域运营工具。
运营的技术太多,就不一一展开了。
回到流量变现的底层:
任何付费行为都是基于信任关系,用户信任你会提供等值或超值的产品。
不管是淘宝抖音拼多多,还是各类主播,还是私域各种平台团长,还是传统的线下门店,逻辑都是一样的。
一个人每年可以花很多钱,
为什么通过你去花钱?
像是这几年最热的胖东来,他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击穿信任底线。
“不要欺骗,诚实本分”,生意如此简单,但做到却如此之难。
不要迷信流量,流量只是一个传说。
但信任可抵千金。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大鱼知道】,微信公众号:【大鱼知道】,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文章写得很有见地,作者的思考很深入,值得学习。
作者的观点很独特
分析得太全面了,值得反复阅读并实践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