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却成不了专家?
导语:1万小时定律是指:“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但投入时间只能让你拥有经验,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想要成为领域内的专家,刻意练习不可或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为我们分享了他关于“刻意练习”的一些看法和经验,一起来看。
有一个充满“欺骗性”的理论,叫“一万小时定律”。
定律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其实这并没有错,只是很多人容易只看到时间——1万小时,误以为只要投入了足够时间,就能成为专家。
其实,投入时间只能让你拥有“经验”。一个人只要肯做,很容易拥有10年经验,但却很难成为这个领域里真正的专家。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卓越的成就呢?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所以,从“经验”到“专家”,你还差了1万次的“刻意练习”。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一、小心惯性陷阱
一个工作做的久了,就容易产生“惯性”,很多事情按部就班就可以,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套SOP,很多人就把它当成了“经验”。
比如,很多公司在做私域流量的时候,社群运营人员形成了一套“惯性”动作:
1.到了公司,在用户群里发一轮早报;
2.挑选一些商品链接,丢在群里;
3.看看用户问题,挨个回复;
4.踢人,拉人,踢人,拉人;
5.发红包,激励大家来点链接;
6.看一眼打卡活动数据,push用户完成任务
你发现了吗?这些动作的重复性很高,完全是一种“惯性”,几乎不用动脑的。
一旦进入这种“惯性”状态,你就很难再取得新的进步了。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刚开始不会,就一次次尝试、摔倒、调整动作,直到可以顺利上路,终于从不会到会了,这是进步。
学会后,你就容易进入了“惯性”,甚至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是怎么上车、拐弯的。
然后,你的这种状态,可以以保持一辈子。
对于普通人,这当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自行车运动员,就不行了。
想要真正达到专家水平,运动员必须提醒自己跳出“惯性”状态,训练场上的每一个弯道,他都经过了几千上万次,但下一次训练,还必须要仔细思考刚刚的技巧、用时、姿态,应该如何提升。
运营社群也是一样的,每一次在群里发内容,和用户互动,回答问题前,你都值得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又“惯性”了?
你可以提醒自己:
1. 上次我的沟通,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2.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客户还是每次要问?
3. 有没有昨天承诺帮客户咨询的,还没有给他答复?
你最好有一份沟通清单,像学生的例题集、错题本一样,每天补充,每天回顾。
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日常工作中总是缺乏动力来时时思考、事事复盘,“惯性”会让人更舒服。
但“舒服”,正式拉开你与“专家”距离的那个重要的分水岭。
二、大量重复训练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训练”过自己了?
注意,这里我讲的“训练”和你每天在公司完成工作任务是不一样的。
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任务往往是复杂的、完整的,你必须要调动很多能力和知识去完成它。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用户运营人员,你可能需要在一天里用到活动策划、文案撰写、沟通设计师、物料采购、计划表制定等十几项能力。
但是, 刻意练习,则是在一段时间里集中训练部分能力。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在日常工作中,这些实战性任务,往往无法让你聚焦于每一个细节,你的精力会更多放在整体性和进度上。
日复一日,你或许更熟练了,但因为每一个局部没有突破,结果就是长期处于一个及格水平。
这就像踢足球一样,球队不可能每天都进行实战比赛,日常的训练的动作可能在比赛中根本用不到,比如通过长跑锻炼耐力,通过反复传接球锻炼准确性和配合度。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练习,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比如,在写活动文案这件事情上,“写标题”就是一个关键技能,你完全值得投入时间专门训练写标题这件事情。
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就同一篇文案写20个标题。
在动笔之前,一定要先思考清楚,“好标题”的标准和技巧是什么?比如夸张、设问题、蹭热点、列数字等等,然后一条条打磨。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只是完成了工作量,就又进入了“惯性”的陷阱。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为了让重复练习的效果更好,动力更足,你需要在练习中加入反馈和激励。
比如,拿你写的20个标题去给同事、朋友看,让他们投票,看看他们喜欢的标题和你自己的评估是否一致。
再或者借助一些AI软件,让系统为你的标题打分。
如果是团队一起做这件事,可以让大家分享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标题,排名,给予胜出者奖励。
这样做,我们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三、放弃短期利益
磨刀不误砍柴工,刻意练习就是在“磨刀”。
然而当别人都在拼命砍柴的时候,很少有人肯放弃眼前的利益,去选择磨刀。
大多数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要牺牲短期利益。一方面,当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时,效果就容易下降;
另一方面,必要的时间投入,也增加了你的成本。
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专家,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记得我刚开始学习用键盘打字的时候,非常痛苦。对照着键盘表,一个个字幕去敲,还要注意指法,用正确的指头敲正确的键,效率非常低。远远不及我用笔写字的速度快。
然而当我度过了那个阶段以后,速度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地提升,一分钟80个字,这是写字永远跟不上的速度。
而反观一些朋友,在学习打字的时候没有刻意训练指法,甚至“一指禅”,一开始倒是比我快,可后来一直停留在了瓶颈。
所以,如果你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很多人把某种技能的“精进”当做工作的附加品,优先追求把工作用最快的速度做完,只要经常做、大量做,那技能就会顺便得到提升。
但事实可能恰好相反。精进的技能是高质高效完成工作的保障,而不是完成工作后的附属品。
只有你优先追求精进自己的技能,成为专家,当你在工作中用到这些能力的时候,才会如从容自如,取得好的效果。
刻意练习,要舍得投入,看得长远。
四、写在最后
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要“刻意练习”,但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去做了呢?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刻意练习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变成“惯性”,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刻意练习,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格局、自控力、耐力。
这条路艰难,可一旦你能走下去,你最终取得的成功将会非常巨大。
世界上通往成功的“公开秘密”并不多,“刻意练习”就是其中一个。你做得到吗?
作者:【晏涛三寿】,微信公众号:【晏涛三寿】
本文由 @【晏涛三寿】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实在!很多事情并没有捷径,有捷径也轮不到你。比如我每天坚持看运营派!!
看了这篇文章,下周的培训会素材有了,哈哈哈哈哈
什么叫融资?融资其实就是,你请5个人吃火锅。给第1个电话:“顺路买点蔬菜,就差菜了。” 给第2个电话:“顺路买点羊肉,就差肉了。” 给第3个电话:“顺路买点冻豆腐鱼丸啥的,就差这个了。” 给第4个电话:“就差酒了。” 给第5个电话:“就差点火锅底料了!” 然后,挂电话烧水,坐等…… 那么,什么叫资金链断裂?就是其中任何一人没来,放了鸽子。
整理得还挺全,解读得也很透彻,值得一读。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