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底捞为例,探讨传统行业和互联网核心差异
“海底捞不看差评率,只看差评数”,这启示我们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核心差异,互联网只是工具,真正发挥价值是用在传统行业。互联网人想要若想要应对,需要学习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评价体系,且看作者娓娓道来。
在朋友的线下沙龙,听到一个有关用户体验的分享,挺有感触。
这个分享老师,是海底捞负责线上外卖体验的总监,具体title记不清了。有两点感受:
一、海底捞是把用户当作一个个人去看,而不是数字
这两者有啥差别?
当作一个个人去看,关注的是个体感受,以服务好每一个鲜活的人为目标。他们所有线上和线下的员工,会关注顾客的个体需求。
比如,如果有顾客喜欢吃花生,服务员就会持续给这桌续上花生;
比如,有人要在海底捞求婚,提前被服务员发现了,就会协助设计求婚环节。
什么叫做把人当成数字?
以百度为例,基因决定只把用户看成数字,看成流量。不会去洞察用户的需求,而是粗暴的灌流量、看转化。
这种模式,有些业务类型能跑通,有些不行。比如社区类需要养的产品,完全没有作用。
二、海底捞不看差评率,而且差评数
有人问,美团饿了么的评价怎么做。
这位老师提到,饿了么不看差评率,而是看差评数。
这有啥区别呢?
差评率在1%,就是很低的数字,会被认定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评价总数量级比较大,比如有1万个评价,那么就有100个差评。
这么多人不满意,对于线下业务来说,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肯定是服务存在问题,是不可以接受的。
所以海底捞会盯着这个差评数,要去逐一的做回访,去解决问题。
举一个反面案例,不好意思还是百度。
当时在百度知道,有反作弊系统,算法会把判定是广告的回答删除。
算法不可能完全准确,但成功率非常高,大概是在98%左右,看似接近完美。所以当时的负责人觉得,这个数字是可以被接受的。
可运营团队常年收到大量核心用户投诉,自己的正常回答被删了。
百度知道每天有大量的新增回答,哪怕是千分之一,也会误伤非常多的正常回答。
而且这些被误伤的回答里,大部分是核心用户回答的,因为他们回答问题的基数大,被误伤的概率也大。所以算法的误伤,对核心用户影响很大。
从平台的角度说,核心用户又是价值最大的那群人。
核心用户会因为对平台失望,选择离开。所以看似2%的误伤率,实际影响比这个数字大得多。
可惜啊,在某些只看率,不看数的公司,没人会在意这些。
互联网红利已过,盲目崇尚线上用户体验,却不重视顾客感受、对行业客观规律不够敬畏的情况变少了。
慢慢懂了,互联网只是工具,真正发挥价值是用在传统行业。
互联网人想要做好这件事,凭借的不是之前积累的方法论,而是要学习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评价体系,这个变化是颠覆式的。
以上就是全部。
作者:韩叙
来源: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
本文由@韩叙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精彩的文章,甚是精彩
读起来有点吃力的问题,但是很有价值。苦逼的我看完文章又要开始写策划方案了。。
降低期望,把手机关掉,焦虑就没有了。
看了这篇文章,下周的培训会素材有了,哈哈哈哈哈
很有深度,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方案,让人受益匪浅。
献上津津的膝盖,日常膜拜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