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多想,去行动
什么是“向上社交”?为什么要“向上社交”?如何“向上社交”?本文作者分享了对以上问题的深度思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
做自媒体不怎么赚钱,就想突破舒适圈。
最近几天,我与各行各业人交流不少,其中包括总监、副总裁、企业老板,甚至是VC、厨师等一系列不同岗位的朋友。
通过接触,我发现一件事,向上社交远比向下社交要具有挑战性,大部分人都有此感悟。
比如:
如果你在公司已经升到副总裁位置,与身边总监、经理交流就会轻松得多;但反过来,如果你是一名总监,突然需要和老板打交道,你可能会感到自我价值贬值。
这直接导致,你开始不断思考,我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如果我没有可提供的,我如何开启和他的交流?辗转于纠结间可能就放弃了。
我询问过身边的人,他们建议大致相同,要么,找到自己价值点,要么,克服心理障碍;然而,经过这几天与近百人的交流,我发现“向上社交”并不难。
只要你有什么想法或需要帮助的事情,大胆说出来就好了,哪怕被拒绝也没关系,至少你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印象。
所以,我们以前对向上社交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颇,或者看完一些道理后,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01
想要取得一些成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内在的自我奋斗,另一种是外在借力,也就是向上社交。
它具体什么意思?
简单讲,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建立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还能带来一定机会和资源。
它不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点头哈腰的递名片,更多讲究真诚地寻求帮助和有价值的沟通讨论,但是,这里我并不排斥刚才说的那些行为。
因为人有三六九等,和不同人打交道方式的确不同。
要知道,你不溜须拍马,上来就真诚沟通,人家也不一定理你;拿我来说,这两天跟某个公司业务部门聊天时,人家就说,这个事不太好办,不过我可以帮忙,但是可能需要一些小投入。
所以,网络上教你正直的品格肯定没错,若从办事角度,某些行为,的确逃不掉,当然,我到不希望你做触破个人底线的事儿。
那么,向上社交中什么最重要呢?大家一定会考虑“价值”对吧,在我看来,“麻烦”大于“价值”。
为什么?
等值交换过程是一种交易,比如,你的亲戚到你家借一包盐,这可以被视为一种麻烦;如果他借完盐后,第二天送你一瓶醋,这就构成一次交易。
当你麻烦别人时,其实是你有一种需求的表达。
这个需求往往源于你不愿或不能自己完成的事情,而这件事恰好别人可以做。如果他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时间或金钱去完成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变成了他的产品。
如果你没有金钱,或者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无法做出等量的回馈,那么你的需求就可能被视为麻烦。这些基本社交规则,我想,你应该非常清楚。
问题在于,刚开始的向上社交,我们想跟别人等价交换,是很难的一件事。这当中存在两种差异:
1.价值与资源差距
别人维度比你高,你认为的知识、经验、人脉在他们那里可能根本不算啥,一抓一大把,你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价值不一定对等。
比如:
假设你是一个初级软件工程师,你想与公司首席技术官(CTO)进行有效社交。你可能拥有一些专门的编程技能或者是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深入理解,在你看来,这些是你的价值。
然而,对于CTO来说,他可能已经拥有这些技能,或者他可以方便地找到其他人,来解决这个特定的问题。因此,你的向上社交会很吃力,你认为的价值,对CTO来说可能并不具有同等的价值。
2.需求与社会地位
你所能提供的资源,对方可能并不需要,或者需求相对较小。而你需要的可能正是对方的主要资源,这种需求的不对称,也使得价值交换变得困难。
社会地位也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资源的评估,在某些社会环境中,有的资源可能被认为更有价值,但在其他环境中,这些资源可能被低估。
就像:
我是做营销洞察自媒体,我能给别人提供内容创作,但老板生意下降时,别人并不想要做任何传播,而且,他们有自己的自媒体矩阵,我的有限资源和知识,对他来说,不值得一体。
所以,种种因素,会让向上社交变得很困难,经过探索后我发现,与其过分价值交换,更好的策略可能是,寻找和提供能够增强两者关系的价值。
02
什么意思呢?
拿上述中初级软件工程师和CTO来说,CTO可能更关注发现一个新业务机会,或找到一个可以改进公司产品的想法,这些对他是有价值。
拿我做营销自媒体来说,我的目标画像是老板、各公司品牌内容侧的人,是传播口的人,甚至都不是公关(Public Relations)总监。
他们的需求可能是,要我提供在特定领域、或特定类型的市场中有独特见解,这是大公司不熟悉、缺乏的;又或者我可以分享新颖、创新、成体系的营销方法论,这对公司广告策略会有帮助。
此类信息或许在目标群体那里,比我的个人经验、写篇稿子,一个技能更有价值;甚至说,我的内容要和合适的人匹配在一起,还得是向上社交中需要的,才能体现出价值。
明白这些,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麻烦大于价值。毕竟,可以在麻烦中,听到对方需要什么,最近忙什么,哪些是他们困惑的。
不过,我身边也有什么说,麻烦都害怕别说聊了,我都不敢聊,不知道怎么聊,怎么办?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用请教的方式开始对话。也就是说,你可以分享自己的困惑,请教别人他们的看法,这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别人的思考和观点,也可以开启一段有深度的对话。
同时,也可以带着提高职级后的假设,询问对方的看法。
这意味着,尝试从更高职级、角度来思考问题,然后,向别人请教他们对这些更高层次的问题的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帮助你开阔思维,了解更高层次的问题和挑战,也能让对话更有深度,使你能从中学到更多。
比如:
我对自媒体的发展感到困惑,于是我咨询一些企业老板,他们如何看待公众号这种方式的传播?企业是否仍然需要?
不少老板告诉我,这个市场肯定会存在,不会被淘汰,然而,公司对内容传播的方式可能会有所转变。
想一下,现在转化率高的内容,都已经转向短视频平台,那么图文内容还能做什么呢?图文合作已经变成了一种衍生品,我们应该将其回归到需求上。
当我问到需求是什么时,一些老板表示,他们的市场部门在掌握社交资源方面相对较弱,每次做整合营销、跨界联名往往很难找到”合作伙伴品牌的联系方式”,这是一类需求。
另一类需求在于”方法论”层面的问题。现在无论是抖音、小红书,还是快手,平台众多导致玩法复杂,公司希望用小成本做大事情,这意味着每一笔投入都要尽可能地提高其带来的回报。
要提高回报概率,就要掌握那些经过竞品验证过的方法论,如果这些方法论能够用于内部培训,让员工使用,将是很有价值的。一旦这些需求被满足,图文合作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种种沟通,让我认识到,做任何东西都不要自嗨,主动与他人互动、寻求反馈和建议的很重要;可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从开始认识一个人,到沟通建立,到逐渐熟悉,整个过程挺难的,这又是为什么?
03
我们可以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一方面,大脑的本质,是一个贝叶斯系统(Bayesian model)。
我们从一个初始先验概率(我们在观察之前对某个假设的概率)开始,然后随着新数据的到来,再更新这个概率,得到一个”后验”概率(我们在观察数据之后对假设的概率)。
举个例子:
如果你经常发火,就像是把”发火”模块的音量调大了,就会更容易生气。但是,如果能控制住自己,保持冷静,那就相当于把”发火”模块的音量调小,”冷静”模块的音量调大。
放在向上社交中同样,不管跟谁,你有了第一次打招呼,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基于前一次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为下一次积累能量。
所以,要记住,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影响到大脑设置,就像每次调节音量都会改变我听到的声音一样。
这也是平时,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去做一些需要挑战的事情的原因,因为这样,可以锻炼我的大脑,让它习惯于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大脑也会因为我一直在挑战自己而变得更强壮、更灵活,这也是,抵抗年龄带来的大脑认知和思维能力下降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在更新认知的基础上,也可以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思维方式进行审视。
什么意思呢?
此概念认为一个系统的未来发展,只取决于现在的状态,而和过去无关。就像一个游戏,下一步行动并不会被你之前的所有行动所影响,只需要看你当前的情况,就能决定下一步怎么做,这就是马尔可夫过程中的“无记忆性”。
对于中间的链条,你可以想象成在一系列状态之间跳跃的过程,每一次跳跃(或者说转移)都有一定的概率。
举个例子:
寻求向上社交就像是在玩棋盘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每个格子代表不同的圈子,目标是前进到更高层级的社交圈子。
在这个游戏中,“掷骰子”动作可以被理解为社交行为,例如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新关系、学习新技能等。
这个“掷骰子”的结果,即社交行为的结果(比如是否成功建立了新的关系,或者是否通过新的技能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将决定你能前进多少格,也就是你能进入到哪个层级的社交圈子。
重要的是,按照马尔可夫性质,你下一步的社交圈子位置只取决于你现在的位置(你当前的社交圈子)和你的社交行为的结果,而与你之前的所有社交行为无关。
这意味着,无论你过去社交行为如何,只要你现在采取了有效的行为,在别人的需求上,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就有可能把向上社交做的很棒。
所以,不确定性较高的事,可以使用贝叶斯理论来更新我们对状态的认识,稍微积累一些基础认识后,再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来做出最优的决策。
如此一来,两者结合就成了贝叶斯马尔可夫决策过程(Bayesian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简单讲,开始像爬坡,一旦爬上坡你的心力张力也逐渐扩大,慢慢也就觉得容易了。认知到这些,你也就明白了“袄,原来跟高一维度的人打交道,会持续积累能量,会持续让你越来越爱跟厉害的人相处。
04
所以认知这么多,在实操层面怎么开始呢?我最近践行一个前提和两个步骤,分享给你:
1. 只操心下一步
过度追求“向上社交”可能导致我们迷失自己,因此,重要的是要回归并审视自我。
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有一句我记得的话:“当追求真理超过我们的能力时,我们应该追随最可能是真理的东西。” 我觉得这句话和“向上社交”的逻辑相辅相成。
我的理解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混乱、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如果总追求清晰和充分的准备,那么,可能难以向前。
埃隆·马斯克也提出过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说,你应该设定大目标,而不应过度担心当前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和难题,你只需要明确朝着目标的下一步就好。
因此,首要的前提是,你需要明确自己“希望在向上社交中获取什么”。以此为起点和终点,你就不会迷茫。
有些人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某些大佬的级别,但只要你有他们的联系方式,就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到很多有价值的知识和见解。
2. 朋友圈多互动
点赞是一种最基本的互动形式,无论身处哪个阶层。
我们往往在加好友之后,并不总是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谈,这不是因为不想聊天,而是大家都很忙,或并不清楚如何为对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有闲暇时间时,多向朋友们点赞,这个行为并不需要你付出太多。对我而言,我不认为点赞是维系感情的最佳方式,但无疑,它能够推进关系的发展。
我基本每天都会浏览朋友圈,给各种不同的人点赞。当看到朋友们发布自拍或文章,我会用心地留下评论,因为人都有虚荣心,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如果连这样的基础行为都被忽视,我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教你打开“向上社交”之路。
3. 介绍朋友认识
点赞久了,对方心里就慢慢有你这个人的印象了。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熟悉度偏见”(Familiarity bias),也叫频繁暴露效应。
简单讲,人们往往偏好他们熟悉的事物,在多次重复或频繁接触某个信息、人或事物后,人们会对此产生更加积极或正面的评价。
不信你想想看,出去参加大会,各种小规模聚会时,人们是不是,更倾向于跟认识的熟人,或说有印象的人坐在一起,而不是跟其他长得比较好看,或者看起来比较权威的人一起坐。
不过点赞一万次,不如聊一次。
在你认为时机合适的时放下包袱开口聊,这时认识的机会就有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有个习惯,即互推好友给对方认识,可能基于合作、行业、岗位等等。
为什么这样做呢?
六度人脉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有个观点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反之我认为,如果把自己的朋友,推给新朋友,那么,你就成为了中间的“关键链接”。
一旦打通的链接变多,大家会发现,这个人好厉害,也认识他,也认识他,如此下来,你的形象、影响力会再次为社交圈赋能。
总体而言:
去认识比你厉害的人。
你也可以把这套方法用在做事中,不要总在颅内假设、推演,先行动,行动中微调验证,最终,你会改变固有心智模式。
作者:王智远,微信公众号:“王智远同学”
本文由 @王智远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好文章,已分享给组里同事
半个运营,欢迎点评 产品研发期: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用户画像,造势 产品迭代期:规划能力,用户分析,数据分析,行业趋势,关注利用热点,突发情况处理能力,数据变化应对策略
看着看着,我坐过站了。。。。。
看了这篇文章,下周的培训会素材有了,哈哈哈哈哈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作为一名运营经理唯有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多实战,才能成为优秀运营人。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很有深度,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方案,让人受益匪浅。
文章写得很有见地,作者的思考很深入,值得学习。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