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创业公司,怎么才能去大厂
很多同学求职的时候都希望往大厂走,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如愿。这篇文章,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先从中厂做起,待够三年,然后伺机而动,具体的原因,也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虽然现在大厂的吸引力已经比不上从前了,但是能去大厂对职业生涯发展依然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今天简单聊一下我的建议。
我的建议有三条:先去中厂、待够三年、伺机而动。
一、先去中厂
年纪太小的小孩儿你很难教会他数学,必须等他成长到一定的年纪再教就容易很多。
你必须承认,创业公司直接跳去大厂,确实是有一些难度的。
从大厂跳大厂肯定是最简单的,从中厂到大厂也相对容易。但是从创业公司直接跳大厂,就好像教一个很小的孩子学数学,不是成功不了,但是难度很大。
难度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创业公司的员工能力有问题,而是创业型公司和中大厂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创业型公司员工数一般比较少,一个项目有个三五个人就不得了了。每个人基本都是多面手。而在中大厂一个项目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中间不可避免的就会有分工协调,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和沟通协作的能力要求更高。这两种不同的工作风格,会让人养成不同的工作习惯。
创业公司的人因为工作习惯和大厂格格不入,去了大厂很容易水土不服。
另一个原因就是创业公司缺乏公司背书。
中型企业一般有一定的知名度,更容易招揽优秀人才。这一点和学历的作用很像,好学校不代表你一定很优秀,但是你优秀的概率更高。
所以如果你在创业公司可以先考虑去一家中型公司,消除大厂面试官对你的工作习惯和能力的疑虑。
二、待够三年
到了中厂,要待够足够的年限。足够的年限可以帮助你积累前往大厂的资本。
到目前为止,我曾待过的中型公司的前同事们,大概分成三类:
- 第一类是想去大厂并且成功的,占比应该比你想象的高,大概占70%。
- 第二类占比20%,这部分人本身不追求大厂的高薪,最后去了银行证券国企外企等更轻松或稳定的行业。
- 第三类占比10%,这部分人在工作1-2年后,因为薪资原因跳槽去了其他的中小公司。
剔除第二类本身不想去大厂的人,最终去大厂的比例接近9成,是不是比想象的高得多。
第一类人相比第三类人,在能力和智力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但因为在中厂待的时间够长,面试大厂时,职业稳定性和多年的业务经验更受欢迎。
那些中途跳槽到中小公司的人,当初是看上跳槽的薪资涨幅。在短期内来看这个选择收益是很明显的,很快就能有更高的收入。但因为中小公司行业不稳定,几年后大概率要重新找工作,但因为职业履历不那么出彩,越到后面找工作越难,所以长期来看收益可能并不高。
那些坚守在原来公司的人,短期来看,收入没有跳槽的人高。所以这三五年确实会很难熬。
但是持续三到五年的业务沉淀让他的简历资本变得更加厚实。以此来跳槽大厂,资本更加充足。当成功跳槽到大厂时,相当于在过去的几年中的经历,在最终跳槽时变现。
三、伺机而动
在中厂一直待着就能一定被大厂录取吗?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儿,但是这个概率可以变得很大。
你一定学过概率,一个硬币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概率都是50%,那如果连续抛掷10次,至少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呢?
是99.9%。
在中场工作,等待大厂的工作机会,就好像一次次的抛硬币。单次的成功概率可能不高,可能20%,甚至10%不到。但是大厂招聘的频率其实还是很高的。大厂虽然薪资福利比较高,但工作压力也很大,人员的流动性也并不小。能和你匹配上的岗位。这么多大厂,一年至少有个5~10份。三年时间。就有至少20多份。
如果你的应聘概率只有10%,应聘20次至少有一次应聘成功的概率有88%。如果时间再拉长,概率还会更高(这里概率计算并不严谨,但是现实情况基本符合这个规律,你懂我意思就好)。
所以在中厂待着的日子里,要留意大厂的招聘动向,多应聘一些适合的岗位。
当然,这也需要你自己有一些能力储备。
小结
有很多同学想进大厂的心情很急迫,总是想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大厂。
我没有这个能耐能够教授速成的办法。我觉得这种稳步推进的办法是最有效的。
虽然这种方法见效比较慢,但是最后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只要做好上述这三步,相信你最终一定能进入大厂。
作者:Jason
来源:微信公众号“三元方差(ID:sanyuanfangcha)”
本文由@三元方差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文章写得很有见地,作者的思考很深入,值得学习。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