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如何以小博大和以大博更大
疫情让很多公司措手不及,线下突然没法做了,于是想去线上获取流量,但这时又会面临很多问题。本文就如何在线上获取精准流量、如何花小钱办大事、如何实现规模流量转化等问题给出了回答。推荐给对品牌营销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一、四级良性增长引擎
初创公司大部分都会经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四级增长引擎,帮助企业一级一级往上增长,最后变成千亿级别。这种巨无霸是怎么做的?
第一个阶段,你开始创业,要做一个产品去满足客户需求。首先需要跑通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一开始你也没有太多钱,所以希望冷启动,能够以小博大,花小钱办很多事情。
当你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时候,数据比较好看,就会吸引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人给你投资,或者自有资金去投。这个时候摆在你面前的问题是:我应该怎么吸引更多的流量?
第二个阶段,依靠规模投放带来快速规模增长。目前市面上的企业大多比较小而美,无法做大,基本上都是卡在这个阶段。因为规模商业就是三件事情:产品是什么?流量从哪来?以及怎么去转化?
第三个阶段,叫MGM裂变营销增长。因为数据量比较好看,通过客户吸引客户来买单的方式把规模做得更大。营销增长运用了社交裂变的原理,通过社交关系链,触达媒介不能触达的用户。
第四个阶段,当你通过社交裂变的方式,已经做大规模以后,需要把用户分层,然后开辟新的业务线去满足相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把普通用户变成超级用户。
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一级增长引擎。
1. 第一阶段
第一个阶段,有两个问题:
(1)你怎么去验证你跑通的MVP?给大家一个标准:如果有很多陌生人愿意购买,就说明这个产品的模型功能是满足他的需求的
(2)你怎么能够冷启动?需要采用非标流量冷启动。
2. 第二阶段
第二个阶段,你怎么投放,实现规模增长。很多人说,我有预算,但是不知道怎么花有效。所以这个时候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客户从哪里找这类产品,就在哪里投标准流量。你的客户不从这里找,你投流量是没有用的,特别是对于搜索引擎之类的流量。你的客户没找你的话,你怎么投放它都无法转化。
3. 第三阶段
第三个阶段,MGM营销增长。我主要考虑的是三层转化率。第一层是他看到网页以后,为什么愿意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其他地方(即:分享率)?第二层转换是点击率,被分享的人看到这个内容以后,他为什么愿意点进去看?第三层是当点击看到这个页面,他为什么愿意完成下载、注册或者购买的行为?这是完成率。
分享率乘以点击率,再乘以完成率,三层转化率相乘的结果就是你营销的效率。
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当你的种子用户不够的时候,再怎么裂变营销也不行,因为你的用户量不够。只有当你有几百万、几千万的用户,哪怕只有10%的人愿意帮你传播,带一个人,立马就变成了110万用户,速度很快。
这就是为什么把营销增长放在第三个阶段,而不是第一个阶段。
4. 第四阶段
第四个阶段,你怎么把用户分层,然后沿着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去开辟新的业务线,用不同的产品去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把普通用户变成超级用户。
在不断的轮回中,把这个事情越做越大。要把一个企业做大,首先要把企业做强。当你做强以后,做大是相对容易的,通过不断复制就可以;但是做大以后很难做强,因为你的组织大到已经容不得你慢慢搞了。
绝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是规模做大,成本下降。但是比较聪明的企业会先提高转化率,无论是产品本身的转化率,还是广告投放的转化率,还是绩效管理规划的转化率。一定是先做强再做大,而不是先做大再做强。
5. 小结
- 跑通MVP冷启动以小博大->很多陌生人愿意付费+非标流量
- 依靠规模投放带来快速规模增长->客户在哪找此类产品,就在哪投标准流量
- MGM裂变营销增长->提高3层转化率:分享率、点击率、完成率
- 开辟新的业务线不断重复迭代前三步->用不同产品满足相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性产品
*MGM:Member Get Member 通过存量客户实现对新客户的经营
*非标流量:与标准流量对应<
二、如何在线上获取精准流量?
精准流量的寻找方法很简单,就是:客户从哪里去找你,你就在哪里投广告。
很多人会有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我的客户从哪里找我?
1. 三种方法
我提供三种方法:
(1)大数据分析。目前所有的广告投放后台都有这个功能。如果没有购买这种后台怎么办?你可以通过百度指数里的需求图谱来了解人们买单一产品的时候,关心什么问题,会从哪里找你。
(2)调研问卷。问你的客户平常从哪里去找这类服务?这种调研问卷不要过于正式。我以前做调研问卷的时候,带个录音笔放在我的口袋里,跟目标客户去聊天扯淡的同时,然后慢慢找到他的需求。如果你在客户面前拿一个调研问卷,他就不敢跟你说实际的情况,因为他不知道你记下来干嘛,是不是会成为将来的“呈堂证供”?所以他就不敢跟你说真话了。一定要注意,把自己乔装成目标客户的样子,跟他们拉家常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3)看你的同行在哪里做投放。如果你的同行大量投放广告,这说明一点,他在渠道赚到钱了,因为没赚到钱,他不会继续投。既然你同行的渠道大概率赚了钱了,你大概率也能从渠道赚到钱。
举个例子:
一家线下儿童围棋培训机构,怎么去利用网络营销,把ROI做到1:102?
这家机构以前的招生方式很简单,4~6岁的儿童在哪里?在幼儿园。所以他们就派老师去幼儿园门口摆摊招生。大概经过的20个人会有1个人停下来听你说两句,大概是5%的转化率。他感兴趣以后,然后你通过对产品的介绍,可能让他对这个事情最感兴趣,认为这个事情能够帮助他的孩子,所以他就跟你约个试听课,我们叫预约率。试听课到场的找回率也只有1/3,到了以后成交也只有50%左右。
前面n个转化率相乘的结果,最终的转化率只有0.27%,也就是说:1000个人从你面前经过,大概只有2.7个人会成交。
2014年,我去服务这家公司的时候,老板问我怎么办?我说投百度。我发现它的竞争对手都在投,说明这个渠道是ok的。我在百度后台把关键词规划师的工具打开,然后看到匹配的关键词很精准。老板给我批了一笔预算,大概小10万块钱,然后我们去投百度,投了以后能赚到钱,接着疯狂去投。
大家一定要注意:你要把整个业务拆得足够细,然后找到影响每一步的因素,去优化它,最终的转化率出现这种指数级的增长。
我们通过选精准的关键词,以及策划跟每一类关键词有关的落地页,能够让他的兴趣转化率从5%提升到33%,然后通过话术优化,把预约率从33%提高到74%。到场成交率取决于线下老师的水平以及现场促单水平,跟线上没有太大关系了,所以还是50%左右。
尽管如此,因为前面三步的提升,让你最终的超级转化率从0.27%提升到9.76%,也就是涨了30多倍。
2. 注重细节
通过这个案例,你可以看一下整个销售漏斗或者环节中,颗粒度是否做得足够细,每一步是否做到足够好。细节里不仅有魔鬼,还有很多的钱。你把每一步做好以后,最终的结果才会出现这种指数级的提升。
不注重细节,就会产生什么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发现这季度业绩不行了,却查不到,因为你平常没有建立足够细的节点控制。每个节点数据如果你都了然于心的话,你就知道这个结果不好是因为哪个节点有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最后去验证它。
3. 小结
(1)精准流量寻找方法:客户在哪找你,你在哪投广告。
(2)如何了解客户在哪找你:
- 大数据分析(关键词规划师、生意参谋等);
- 调研问卷(问客户他们平常在哪找这类服务);
- 看同行在哪些平台做投放。
兴趣率*预约率*到场率*到场成交率=超级转化率(提高每一步的转化率)
(3)在客户不了解你的价值时问价格(你的价格较高):
- 提供多种选择,避开直接问题;
- 用容易回答的问题来筛选目标用户;
- 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遍历一遍+对应的痛点刺激。
(4)传递价值+转化预约。
三、如何以小博大?
1. 内容引发情绪共鸣
比如安妮漫画,它说:对不起,我要做1%的人。安妮漫画是一个漫画平台App。它在微博上做人气,画了一个长漫画,是这样讲的:一个女孩子在农村出生,然后周围的人告诉她:你好好长大,然后找个靠谱的人嫁了就行了,人生就这样了。她说:不,我对自己的未来有期许。然后一路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去了北京以后自己创业,各种折腾,最后把公司慢慢做起来了。这样一个漫画故事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就是“我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期许的”。漫画不仅刷屏了,还有很多人去苹果应用商店下载App,在苹果的免费榜排名第一,带来至少几十万的下载量。
2. 通过测试类或者炫耀类H5来做
炫耀类,比如全民换豪车、全民买豪宅这种活动。它能引发大家的传播,因为满足了你某种情绪。就像你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保时捷或者奢侈品的广告,可能点赞,但是你看到比亚迪可能就不点赞了。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腾讯的大数据告诉你们,我有购买这个产品的能力。全民换豪车的活动就是:一个H5出来,你在上面选最喜欢的豪车,打上你的姓名,自动给你形成一个提货单或者购买单,写上这个车的配置是什么样的,单价可能几百万,最后写了你的姓名。很多人转发到朋友圈去传播。
测试类,比如说左右脑测试,你做了各种测试以后,它就讲你的左脑发达右脑发达分别代表什么。前两个月还有网易的“人生100件事”对吧?你人生到底完成了哪100件事,你在里面去选择,最后生成一个图片海报去传播。
3. 软文广告以及最近最火的网红直播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趋势,大家一定不要错过,但是这个趋势中有几个问题给大家讲一下:
(1)你要考虑到产品的目标客户标签和KOL、微信公众号以及网红粉丝的重叠度是否高?比如你卖的产品是男性用户用的,并且是多少岁之间,但是某网红和KOL的粉丝都是女性,那么你投就会浪费,因为它不是你的目标用户。
(2)一定要主推引流款,然后通过运营活动去推利润款。你不要一上来就上利润款。
上个月发生了一个事情,某中高端汽车品牌花了几百万请了某知名主播去做直播,结果一辆车都没卖出去。然后品牌市场的一个人说我靠,这是什么破网红,是不是几千万的粉丝都是假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你卖一个相对中高端的汽车,想通过网红卖出去,这是很困难的。原因很简单,买车是相对的重消费决策。
网红直播更类似于电视购物广告,容易冲动消费。无论是李佳琦还是薇娅,卖的产品客单价都不是特别高,并且属于平常都会用到的产品。薇娅卖火箭是吧?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噱头做事件传播。
引流款的价格不要过高,否则很难卖动。不能什么火就立马上,还是要分析背后的逻辑。
(3)如果投微信公众号的软文,软文适合讲故事,娓娓道来。如果直播,就要直奔痛点,不要慢慢搞。因为直播用户的耐心比较不足,他不会慢慢等你的。
4. 小结
(1)通过内容来制造刷屏话题
(2)测试、炫耀类H5
(3)投微信、KOL软文广告;网红直播
- 注意粉丝和目标客户的重合度;
- 主推引流款,然后通过运营活动推利润款;
- 软文说故事,直播痛点刺激后直奔主题。
四、规模流量转化技巧
规模流量要注意两点:
(1)要按照客户的逻辑走。很多品牌方和销售营销员,天天都在想:客户为什么不买单?但你为什么不想:客户怎么买东西?
(2)建立客户信任。建立信任以后不买的主要原因有三种,比如不着急、钱不够、需求不明显。
需求不明显,你就要用痛点让他的需求明显;产生需求以后他不着急,你就通过稀缺让他着急;所以客户购买的逻辑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激发兴趣、建立信任和下单。
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由六个因素控制的。这六个因素是受《影响力》启发,经过调整以及完善,分别是:互惠、承诺与兑现、信任状、畅销好评、痛点刺激和稀缺。
1. 互惠
互惠是为了激发用户的兴趣。互惠不是优惠。我们平常给人发优惠券的时候,发现优惠券的使用率很低,因为他太容易得到了。所以,如果一个客户去你的店里面问,能不能给我优惠?你应该说:不好意思,我们太忙了,优惠券用完了,但是如果你真的特别想要的话,我找店长申请一下。但你要答应我,当我帮你申请下来后你要用,要不然我就不帮你申请了,免得浪费时间。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互惠,相互帮忙,他就激发了兴趣。
2. 承诺与兑现
兴趣激发之后,就进入承诺与兑现阶段。大家在运营过程中最容易犯错误的一个要素是承诺与兑现。承诺是我做出了对某个产品某个功能的保证。兑现是指我实现了这个保证。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网上买东西,你怎么让他在看到网页的时候,让他觉得你能够帮助实现这样一种承诺?
3. 信任状
举个减肥产品广告的例子。大家看下边这4种广告,哪一种广告更吸引你,或者让你觉得更信任?
广告一是静态对比图:60天前160斤,60天后147斤;广告二是动图,60天前160斤,50天前158斤,40天前150斤……的过程;广告三是视频,60天前往秤上一站,显示为160斤,然后过了10天再一站,显示158斤。广告四是说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掉以轻心,找了当地最好的一家医院,请了一个三甲医院的专家医生,帮我看一下。医生告诉我说,你应该管着嘴,迈开腿,吃减肥产品。最后视频显示这个人开始管着嘴,迈开腿,吃减肥产品,然后他慢慢变瘦了的过程。
如果按照信任度排序,你相信谁?
大家可以发现,如果你做这个广告,可能做成前后对比的方式,但是你作为消费者的时候,是不相信这样的广告的。所以你时刻要把自己当成消费者,而不是品牌方。因为品牌方会有一个问题:我自己的孩子就是长得很漂亮。当你是消费者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你更相信哪个广告。无我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4. 畅销好评
承诺兑现之后,会产生轻度信任。那么,信任度不够怎么办?用信任状来帮忙产生信任,把你的信任状系统传递给这个产品和服务。信任度还不够怎么办?通过畅销好评来产生从众心理。
比如线下店,通过排队来激发从众心理,有人排队以后就会吸引更多人去排队。有的饭店比较聪明,服务员会先邀请你到靠窗或靠门口的位置坐下,会吸引其他人进来。
线上电商通过销量来激发从众。但是有的公司会犯一个错误,它会说10万+或者数十万销量。但是你要注意了,数十万的销量和115,872个人购买,你更相信哪一个?越具体的数字越可信,对吧?
所以,大家在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经常说,懂了一堆的营销套路,但为什么还用不好?
原因很简单:
(1)你没有掌握背后的真正原理;
(2)你用的过程中经常动作走形。任何一个方法论都有它的适用边界。
5. 小结
(1)下单三阶段:激发兴趣、建立信任、立刻下单;
(2)转化六要素:互惠(激发兴趣)、承诺与兑现(轻度信任)、信任状(信任转嫁)、畅销好评(从众心理)、痛点刺激(远离痛苦)、稀缺(立刻下单);
(3)减肥产品的例子:
四种广告:静态对比图、GIF动图、过程视频、措施+过程视频
注意:时刻把自己当作消费者来看待广告
(4)前文作出承诺,后文作出常理认可的实现承诺的保障措施+成功案例,让消费者产生轻度信任。
作者:陈勇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特勒营销战略(ID:kmg1981)”
本文由 @科特勒营销战略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看完后我不想做运营了。。。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和这篇类似。当时没收藏,后来一直没找到。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温故而知新。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五年运营人,前来报道!
要是作者能去讲课,我一定第一时间买买买
看着看着,我坐过站了。。。。。
来公司没多久,负责一条产品线的产品和运营工作,亚历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