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内卷“逃出”指南!
编辑导语:自从“内卷”一词火爆网络之后,如今无论对哪个行业的讨论都已经离不开这个词,因此,如何打破“内卷”已经成为关键。本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营销圈逃出内卷的三个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在不知不觉中内卷已经蔓延至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营销内卷自然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营销、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让无数企业进退为难,继续做节日节点营销、推媒体广告、搞打折活动吧,千篇一律,效果也不尽人意,不做营销吧,又没有效果。
究竟如何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争夺有效的用户资源,成为了不少品牌营销的难题。面对内卷常态化,品牌如何才能“逃出”内卷用新颖的方式吸引用户注意力助力成交而实现品效合一?兵法先生梳理了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营销方式,发现那些能够触发用户G点实现成交的内容,总能够成功“撩拨”用户的心弦而实现动销。
可以说,感动用户能够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属于成功的营销,可当消费者真正需要该产品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曾经感动自己的品牌,还是未知数。在人们注意力稀缺记忆碎片化的情况下,品牌如何才能逃出内卷,实现迅速成交?
一、直接展现产品效果,获得用户的青睐
产品好不好,要消费者说好才是好,如果品牌一直强调自己的产品优势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利用当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将产品效果植入到用户的脑海中,可能才是刺激用户购买的良方。于是,不少品牌选择在直播间试用产品,展现产品效果去吸引用户的注意,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成为了品牌实现成交的重要的途径。
如李佳琦卖口红为什么能够越卖越好,重点是他直接展现了产品的使用效果,让女性能够感知到其产品的直观效果,而成功打动用户实现成交。另外,加上一个男孩子用口红极其漂亮让人眼前一亮,也从侧面给女性提供了购买的勇气。这也是直播卖货的优势之一,能够将用户想要了解的效果直接展现出来,也才让李佳琦那句“Oh my god !”成功掏空了女性用户的腰包。
目前,不少品牌均建立起了自己的直播间,想要通过直播卖货的方式去吸引消费者观看,可在不少品牌的直播间,还是没有逃出打折卖吆喝刺激消费的老套路,让人还未真正开始了解产品就已产生了抵触的情绪,究竟如何降低用户的抵触心理帮助品牌赢得流量,这是品牌在采用新颖的营销方式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有直播间采用真人展示的方式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将产品的“效果”转化成品牌与用户沟通的语言,而那些长在用户审美上的产品,极大可能会是用户购买的目标。
二、勾勒出产品的使用场景,赢得用户的“芳心”
依然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做营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与传统图文广告相比,短视频广告的表现形式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可以通过勾勒产品使用场景的方式,让消费者隔空体验产品,而实现触发用户购买的想法,达到成交的目的。
在不少短视频中,博主通过营造产品的使用场景而意外走红,并成功收割了自己的死忠粉。如博主蜀中桃子姐,看了她的视频就只想要买她的钵钵鸡、小面调料、菠萝干等。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是因她成功营造了三五朋友团聚吃钵钵鸡,初春野外踏青离不了冷吃兔与萝卜干以及饥肠辘辘一碗小面就能够让人满足等场景,甚至能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某一场景少了某一件产品是不够圆满的。
顺着博主蜀中桃子姐的思路,品牌也可以通过打造贴近用户生活的沉浸式场景,去感染用户,刺激用户的痒点,让消费者产生“错觉”,不购买心里就痒痒的,蠢蠢欲动,发挥沉浸式营销的作用,那产生购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教学式营销,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教学式营销,顾名思义,就是教消费者干某一件事情,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可以说,在短视频平台中,那些卖货博主的教学式营销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如为了刺激女性消费者购买全套化妆品,如果品牌主直接阐述产品的优势与效果,可能极其专业的术语与枯燥的广告会将消费者直接劝退。而不少博主采用妆前与妆后对比的形式去刺激用户,同时还原了博主上妆的整个过程,手把手教用户在不同场景如何将产品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让对比效果去“勾引”用户尝试,进而产生销售的目的。
而教学式营销在兵法先生看来,也是内容营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直观的画面语言去进行内容创作,用内容带动流量,用内容刺激销售,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影响用户的购物偏好,使消费者与品牌之间产生粘度,从而带动销量。
四、最后
不难看出,利用新颖的营销方式,能够让用户更直观地看见产品使用效果,激发用户的兴奋点,而达到刺激用户消费的目的。企业想要“逃出”内卷,就需要借助大众认可的表现形式进行内容创作,从内容创作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加强品牌的内容创造力,也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传播生态,在加深用户印象的同时刺激用户消费,而助力品牌实现品效合一的目的。
作者: 兵法先生 ;微信公众号: 营销兵法
本文由@ 营销兵法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实在!很多事情并没有捷径,有捷径也轮不到你。比如我每天坚持看运营派!!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和这篇类似。当时没收藏,后来一直没找到。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温故而知新。
之前在运营大会上听到过类似观点,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