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的魔性广告 为何成为品牌霸霸的宠儿?

编辑导语:广告一直是各大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而近期,不少品牌的经典老广告因为魔性、上头的台词而再一次火了,在网络上更是引起了一阵模仿的热潮。魔性广告究竟有何魅力?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你没事吧?你没事吧?你没事吧?”
“la~la~la~达令达令,jo~jo~jo~达令令令”
“嘿~愿意做我的——大兄弟大兄弟大兄弟大兄弟……”
最近,杨幂、鹿晗、刘昊然等人的“经典”广告再次被网友翻上了台面。
除了经典老番外,新的上头广告也在对网友进行轮番轰炸,如百雀羚拍摄了一组不同职场场景的广告,反复循环加了电音的“买对才不贵”的口号,令一众网友直呼上头。
“当众处刑”新的魔性广告,似乎已经成了网友聚众调侃的固定节目,世事易变,唯一不变的是,魔性广告延续至今,能令观众脚底依旧抠出一座城堡的“初心”却一点没变。
“魔性广告”以其能让受众产生深刻的记忆点的特性,长期一直是是品牌营销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些广告的特点往往大致相同,即高重复、大嗓门的洗脑口号,配合节奏明快的BGM 和夸张荒诞的画面。
时至今日,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高密度高信息流及在各种年轻化潮流的席卷下,魔性广告的古早配方,依然能够出奇制胜,迅速锁定消费者的注意力。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魔力,令魔性广告如此“上头”?“魔性广告”发展至今,在营销渠道与品牌选择上,又有哪些变化?
一、电视、短视频、电梯,从“粗放”到“高传达”的魔性广告
“暴出马甲线!暴出小蛮腰!暴出大长腿!后秀暴汗服!爆燃卡路里!”
“米堆学米堆学米堆米堆米堆学……”
近几个月,一走进电梯,立即就能听到诸如此类的“洗脑”声音,世事易变,为数不多的“不变”之一是,各种耳熟能详的“广告口号”仍然层出不穷,一旦上头便会在耳边挥之不去。
而要说“魔性广告”,还要从“恒源祥,羊羊羊”讲起。
1991年,无数观众对于这则15秒内连播三次的“羊羊羊”广告,记忆犹新。这则恒源祥和后来“送礼就送脑白金”被业内戏称为十大恶俗广告之一。
然而,虽然饱受争议,但“魔性广告”的效力却是立竿见影,恒源祥借此一度创下了全国销量第一的佳绩,“脑白金”更是因此强势进入了中国人逢年过节送礼的购物清单,始终稳坐中国保健品头号交椅。
有人对此评价道,“恶心也是一种生产力”。
究其缘由,本质上说,品牌的营销行为是为了完成受众转化。
而当时,电视几乎是是广告唯一的分发平台,我国的电视广告时长大多为15秒或30秒,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魔性”是电视台和广告商的最好答案之一。
在粗放式的电视营销平台,“魔性广告”迅速野蛮生长。
转变发生在2015年左右。
彼时,新媒体平台及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催促广告商们再不断拓宽用户的边界,不变的是,广告主仍然需要在短时间内捕获受众注意,但广告形态变得千姿百态,除了传统电视广告外,互联网广告与线下广告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短视频的崛起,成功吸引了广告主的注意,其中最为成功的营销案例,莫过于去年蜜雪冰城的“甜蜜蜜之歌”。
一方面,对于年轻受众来说,传统电视已经不是他们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来源方式,而另一方面,则是短视频传播低门槛,并且广告对外宣发的渠道集中且精准。
在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前提下,获客成本急剧上升,而短视频不但迎合了魔性广告轻量化的特点,并且土味文化、沙雕文化创意的亚文化,也与短视频的内容不谋而合。
但除此之外,助力“魔性广告”杀出重围主战场实则是电梯。不论是上班,还是回家,走进电梯里,总会听到千奇百怪的洗耳呐喊。
梯媒广告由于所在空间范围属性,最典型的特点是具有强制传播效果,在短时间内可以强制用户观看,而“魔性广告”可以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利益点,迅速占领用户的心智。
这里最典型的就是BOSS直聘。BOSS直聘几度出圈,都与其在公交车站、地铁站以及电梯间的洗脑广告密不可分。
2021年,BOSS直聘更是携手国民度较高的喜剧人沈腾,曾在各个电梯间上线一系列魔性广告,成功攻占了“打工人”的整个金三银四招聘季。
而现如今“明椿礼”、“米堆学”等品牌,也在延续这一套路。
在魔性广告的主要投放媒介变迁下,魔性广告逐渐建立起了更加强制性、精确化的传播路径。
二、聚焦Z世代,魔性广告经久不衰
在传达渠道日益进化的过程中,魔性广告的品牌偏好却一直相对平稳且集中。
最典型的就是招聘行业,除了BOSS直聘外,“上58同城”“赶集网啥都有”等魔性广告均为经典案例。
同时,婚纱旅拍也是魔性广告长期扎堆聚集的领域之一。铂爵旅拍曾凭借一群穿着婚纱礼服的新人,举着粉红色的牌子大喊着:“婚纱照”、“铂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这些不安重复的关键词句,被大众所熟知。
除此之外,“魔性广告”的常客还有快消领域,尤其是食品品牌。
早在几年之前,“溜溜梅”,以及零食界巨头旺旺,就曾用脑洞之大、剧情之离奇、广告语之洗脑的多个短片,成功成为“魔性广告”界霸屏最久的品牌。
如今,坚持“魔性致胜”的MM豆,以及杨紫代言的双汇“辣吗”香肠等,依旧沿袭这同样的套路。
从行业属性来分析,“魔性广告”与一些行业特性直接关联,比如在职场,大众公认的普适价值是“向上、热血”,而魔性广告激昂的情绪恰恰与其不谋而合。
但除此之外,此类品牌热衷于这类广告的重点在于产品的受众群体层面。
他们拥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但他们最主要的目的,不仅在于广泛传播,而更在于触动受众。
对于食品、快消等行业来说,赛道入局门槛低,竞争相对更加激烈,让人在纷乱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关注品牌、记住品牌,在对应的消费场景下回忆起品牌,实现价值转化,才是重中之重。
娱子酱从一位广告导演那里获知,一般来说,快消品牌不需要质感大片,即使这样的广告传播量再好,也不如朗朗上口的魔性广告有用,甚至他们在选择流量型艺人代言上,将“肯听话”,肯拍摄这类“土到掉渣”的魔性广告列为标准之一。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虽然这样的广告看似又“土”又“low”,但实则这是将艺人推向下沉市场的最好利器。
同样,能被这样广告选中的艺人,如“58同城”的杨幂、“瓜子二手车”的黄渤,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品牌方与观众“国民度极高”的认可。
三、低获取成本+视听刺激=暴力转化?
那么,魔性广告为何总让人“留恋不已”?
在广告心理学中,有几大原则,即一个好的广告,要做到易吸睛、易识别、易理解,同时还要用到简单的音乐和舞蹈。
魔性广告是这些特点的极致运用。
首先,一般来说,受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越低,获得的信息增量越高,往往对信息的接受概率即越高。
因此,拥有字数少、简短、且有规律的广告词的魔性广告,可以降低受众的接收门槛,最大限度的保证信息的传播度,
除此之外,魔性广告还强调视听上的冲击感,其中,听觉上的强烈冲击来自于广告的配乐和文案,而视觉上的冲击,则通常体现在高饱的色彩背景,及人物夸张的动作或荒诞的剧情。
比如,此前“自嗨锅”联手流量小生虞书欣的广告,以“自嗨锅自嗨锅,一个人就吃自嗨锅”为广告词,配以虞书欣不断重复的魔性动作,极易引发受众的记忆点。
但与此同时,虽然魔性广告遵循了广告原理,用记忆度和冲击力,往往能达到很好的转化效果,但这种机械而重复的广告也摒弃了审美,曾一度遭部分受众诟病。
比如,知乎曾联手自己的首位代言人流量小生刘昊然推出了广告,在广告中,刘昊然发出灵魂四问:“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这与杨幂的“你没事吧”异曲同工。但作为知识分享的“高大上”产品定位下,这支广告曾令不少知乎的老用户“扼腕叹息”,认为知乎落了“低俗化”的槽臼。
不过,从另一个侧面讲,“魔性广告”看似上不了台面,但实则与b站的“鬼畜文化”一脉相承。或新潮、或土到极致的方式,都是当下与个性、年轻、独立的群体产生情感连接与共振,拉近和年轻消费者距离神器。
如何平衡魔性广告趣味性、传播度与品牌定位之间的关系,如今仍是一个值得反复推敲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在用户共创时代,魔性内容本身必定要向消费者传递实用价值或情感价值,而不只是空泛、冰冷地重复口号,才能真正赢得关注度,并且通过模仿、玩梗、二创等互动形式,建立Z世代沟通的渠道与方法。
作者:茶小白
来源: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 @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实在!很多事情并没有捷径,有捷径也轮不到你。比如我每天坚持看运营派!!
作者是不是在大厂待过?
大家有没有一些好的运营公众号推荐,除了运营派
净说大实话干啥!!!
之前在运营大会上听到过类似观点,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