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怪风,想要薅哪个平台的羊毛就要先痛骂他一顿。比如,想要某平台的折扣,就要在社交平台先痛骂它一顿,这样就能获得平台送你的优惠券。这看似玄学的操作,却因为有成功者的先例,而变得流行起来。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万能的网友们,挖掘出了一条万能优惠口令。

不是什么666666、888888之类的吉利数字,也不是“平台最棒”那样的吹捧夸奖,反而是口无遮拦的一顿怒骂。

当你在社交平台中,对一些厂家大吐苦水之后,稍等一等,很快就能收到正向反馈。

无论是有理有据的吐槽,还是言辞激烈的谩骂,只要其中的关键词被大数据识别,商家的慰问就会降临:在刚骂过的APP中,正静静躺着一张大额优惠券,等待你开启底价。

这种现象,颇有些文言文中所描述的既视感: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每每用户发飙,嗅到风声的厂商,或多或少会站出来表个姿态,送出一些“公关优惠券”来收买用户。

而用户在长年以来的花钱经验中,也逐渐发现了不止一种手段,能够拿到厂商额外送出的公关优惠券,多薅一些羊毛。

这其中的诀窍,有八字真言:

骂得越凶,优惠越狠!

一、公关优惠券领取方式

优惠就像湿海绵,挤一挤,总能纂出水。

如果你身价非凡,对价格毫不在意,可以原价购买商品、服务。

如果你对价格比较关注,参加一些购物节、满减、领券,就能获得相对原价而言不错的价格。

如果你深深领悟了精打细算的奥义,盯着0点钟声响起开始秒杀,把页面发给所有亲朋好友砍一刀,那或许你能得到最优的价格。

本质上来说,这是厂商的价格歧视策略,见人下菜,让产品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

厂商的势利眼,从不会对用户一视同仁。

公关优惠券也是一样,你若骂厂商越凶、给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他越会重视你的存在,给你更多关照。

1. 直接找客服者,受下赏

产品存在瑕疵、服务不够及时、公告有点傲娇……厂商得罪用户的风口,有时候还挺多的。

而人生百态、各不相同,被惹恼的用户,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有的用户或心平气和,或算得时间宝贵,不想为几块钱的原因,产生争执、耗费时间。就算存在不满,忍一下也就过去了。

但也有很多时候,用户的不满需要发泄。

首当其冲,就是找到客服。

若只是抱怨几句,客服会好言安抚。当然,安抚的话语,多半是没有什么诚意、提前编撰好的固定话术。

但若是用户抱怨不停,或是直接提出要求补偿,客服就会拿出一些补偿措施,让用户消消气。

从抱怨,到补偿。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用户得到了启发。

自己不去抱怨,不去投诉,什么都得不到。相反,几句抱怨的话,就可以为自己争取到额外的优惠。

而这些优惠,是独立在本身平台优惠、退货赔偿之外的额外优惠。

那么,如果自己隔段时间就发次飙,即使没有真的不满,也去找客服吼上几句,不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吗?

省下的,就是赚下的。

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操作机会。

只不过,客服虽然有一些补偿、安抚客户的权限,但空间极为有限。

除了基于产品售价的公平退款,能额外给到的补偿不多。

通常都是什么币、什么豆、什么券,一些只能在该平台使用的虚拟资产,而且额度很低,无非是八毛五块。

于是,也有人发掘出了更高产的手段。

2. 谤讥于市朝者,受中赏

通常来看,若用户找到客服抱怨,自然是心存不满。

可这种不满,影响往往也非常有限。

即使放着不管,有的人也只是吐槽两句就过去了。会把不满继续扩大的用户,凤毛菱角。

但是,还是有一些用户,会向他人宣传产品黑历史,甚至在公开的平台上发泄。

随着网络力量的增强,这种现象被厂商重视起来。而大数据的不断进步,又给了厂商解决这种问题的手段。

通过关键词识别,以及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的身份联系,数据可以知道,是哪些人在背后说坏话。

给予这些人一点额外的优惠福利,去安抚、争取他们,就较有针对性。

只不过,巧合发现厂商此类举措的用户,也研究出了新的薅羊毛手段——开骂。

在一些社交媒体中,针对某一平台发泄牢骚,从而获得平台的公关优惠券。

而且这种技术,还在用户的分享传播当中,不断升华。

人们总结出,在哪些平台发表言论,更容易被哪个厂商抓取识别;发送哪些关键词,可以更大概率获得优惠券;有人直接编写了固定模板,供大家复制使用;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盖起了开骂楼,大家一起复制模板开骂,增加被识别的机率。

一时间,这种领券手段,竟蔚然成风。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薅到的羊毛,似乎还不够。

3. 谤讥于市朝,且被围观者,受上赏

总有些不良服务的事件,会在网上掀起些舆论潮流。

无论因为事件本身稀奇有趣,还是大多用户都曾遇到而感同身受,当负面新闻像雪花一样漫天飞的时候,厂商还是得站出来,迎接暴雪。

有些厂商确实硬气,就算被全网唾骂,依然要演出一副白莲花的做派,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

但眼光长远的厂商,还要考虑到日后生存,害怕舆论的威力。在这种时候,会拿出更多的诚意,去解决当事人的麻烦,做出更多妥协、更多补偿。

有人拿到了远超售价的赔偿,有人得到了厂方送出的终身免费权。但只要舆论势头被遏制,用户能恢复耐心,这些付出的成本,也是小事。

二、厂商抉择

无论是给客服安抚权限,还是大数据判断不满用户,抑或是大麻烦出现时进行超额赔付,厂商的抉择,也并非拍脑门的想法,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首先是安抚的方式,除非是矛盾较严重的典型事件,一般情况下,厂商偏爱使用代金券、虚拟币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安抚。

1. 为什么使用优惠券

1)补偿成本低

退还5元现金,和给予5元代金券,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是不一样的。

对平台来说,支出的5元钱是全额成本。

而代金券,即使是5元无门槛代金券,也只能使用于平台,购买平台的产品或服务。

即使用户1分不多、1分不少,买了整5块钱的东西,但这5块钱中,还要计算平台的利润、费用。

换言之,平台给用户补偿5元代金券,成本肯定低于5元现金。

2)补偿效益高

用户拿到代金券后,进行使用,也是平台维系用户的机会。

用户在选择如何使用,换取商品、服务的过程中,重温了一遍产品的使用过程,也重温了一遍需求得到解决的体验。

原本一言不合,随时打算转投竞品的用户,复习了产品的优点,也很容易遵从习惯留下来。

就如同是分手后的一个吻,有时也能挽回彼此的关系。

3)维护自身体系

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规则、体系。

而实际的服务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有可能与既定的规则相冲突。

比如,厂商规定月卡会员不能退款。有的用户使用到期,却对其中服务不太满意,想要退款。厂商需要维护自己的规则,否则被其他用户看到,会带来更多退款的连锁反应。与此同时,厂商也需要安抚好这个退款用户,摆出服务的态度。这时候,优惠券就是一个折中的手段,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规则,又让多数投诉用户能够消气。

发券是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厂商为何如此选择。

用户骂的越狠,厂商优惠越多,这岂不是在鼓励用户多去骂他?

2. 厂商的逻辑

1)中心导向

屁股决定脑袋。

厂商的屁股,坐在自己豪华的办公楼,脑袋自然不会全心全意想着用户。

所谓的“服务至上、用户第一”,永远是喊出来的口号、摆出来的姿态。

就拿用户的投诉来说,如果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相对合理的逻辑,是给哪个用户造成的伤害大,就给哪个用户更多补偿,把用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但事实上,厂商考虑的是,谁给我造成的伤害大,或者谁可能给我造成更大伤害,就优先给谁更多的补偿,以求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比如,同样的产品质量问题,有的用户找客服投诉,有的用户直接在网上引发热议,厂商同时发现后,首先想要解决的,往往是网上引发热议用户的问题。

其一,用户发言,可能影响其他人的决策,劝退潜在用户。

其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抱怨的用户,显然不打算忍,也更没有满意。如果不能摆平他们的情绪,他们付诸进一步行动的概率更高。比如找媒体投诉、找相关部门投诉。

其三,社交媒体上,尤其是一些公开性比较高的社交媒体上,用户的抱怨若产生大范围群体效应,让对厂商不满的人聚在一起,对厂商造成的伤害更甚。

厂商站在自我为中心的角度,以避害为前提,自然会优先、大力安抚那些最可能危害自身的用户。

2)成本导向

在能够避害的基础上,厂商要考虑的,就是趋利。

解决用户的售后、投诉、抱怨,也是需要成本的。在费用管理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这些成本也得计划着来。

如果一个用户,对产品的瑕疵有所不满,但除了跟客服抱怨几句,既不会跟别人说,也不会在网上骂,更不会去上级平台、部门投诉,甚至还会继续付费使用产品。那么,站在厂商的利益层面考量,为什么要为这个用户,额外耗费成本?

尤其是这样的用户并不算少。

即便当下用户的维权成本降低,但仍有很多人,或因善良,或因没空,或因嫌烦,对一些小的问题,小的瑕疵,自己忍耐下来。

如果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解决、主动进行解决,厂商的成本一定会激增。

无论趋利,还是避害,厂商所考虑的,始终是自己的利益。而非平等、真诚的对待用户。

厂商延续价格歧视的思路,对难缠的用户着力安抚,对善良的顾客敷衍以对,从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欺软怕硬。

然而,厂商的盘算虽好,却有一个漏洞——需要建立在用户不知道他套路的基础上。

三、套路与反套路

用户不是傻子。

厂商的套路,肯定会有人发现。

即使是大数据识别社交媒体后,悄然给出的公关优惠券,也终于被用户在机缘巧合、大胆猜想、反复论证后发现。

当潜规则被用户了解、熟悉、掌握,用户也将使用这些潜规则,进行反套路,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

平日里的消费就是如此:

知道网店的标价普遍有弹性,那么在购物前就先跟客服砍砍价;发现某个价格漏洞有便宜可占,就会马上利用起来。

而当用户发现,只要骂几句客服,就能得到几元优惠券;只要在网上骂几句,厂商就会送上额外优惠;若把事情搞大,没准还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会有一些用户,选择使用这些方式。甚至在使用过后,乐此不疲。毕竟,当已经享受了更低的价格,更大的优惠,谁还愿意原价购买?用户就如同发现了“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的神奇一样,总想使用,停不下来。

四、反套路与反反套路

不被知道的秘密,才是最好的秘密。

当用户的反套路开始生效,并在网间流传时,厂商自然也会关注:有谁在用类似的方法薅我的毛?

1. 教人薅自己

厂商当然不愿看到这种现象,因为这会导致,一些人没有遇到不良服务、没有感到不满,却会为了获得公关优惠券,开始站出来,骂厂商。

这种结果的出现,就是厂商套路的缺陷,对用户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激励。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齐王令,当面批评他的人,能得到最多奖励;在背后当众骂他的人,奖励最少。

这是正确的激励逻辑,鼓励人们有事当面说,不要在外面到处说。

而厂商的激励则恰恰相反,谁骂的越凶,谁骂的影响范围越大,就越给谁好处。

时间久了,用户会被训练出S-R条件反射,骂的狠→奖励多→骂的更狠。

2. 到底管不管

用户骂厂商的薅羊毛手段,还没成为主流。

而厂商既定的策略,也并非全是漏洞,尚有很多对自身有利的可取之处。

究竟这种思路,是否要延续下去,厂商也需要权衡:

1)进出平衡

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钻这个空子。至少在目前阶段看,多数网友对这种激烈的薅羊毛手段,只是好奇、围观、希冀,但真正付诸实践,甚至不断重复的人,并不算多,给厂商额外增添的成本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只要“欺软”省下的钱,大于“怕硬”多花出的钱,厂商仍然有利可图,还可以延续。

2)分情处理

问题的发生,未必要让整个策略砍倒重来。

大众有反套路的手段,厂商也会有反反套路的方法。

比如更为精细化的分情处理,利用大数据的判断,把频繁领取公关优惠券的人,进行重点甄别,判断其究竟是运气不佳,频繁遇到产品问题;还是刻意薅羊毛,甚至违法薅羊毛。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处理,降低支出。

毕竟,薅羊毛也同样遵从帕累托法则。绝大多数羊毛,其实是被少数人薅走了。

没有完美的策略,能够解决重点问题,就是胜利。

 

作者:墨饕

本文由@墨饕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大家有没有一些好的运营公众号推荐,除了运营派

  2. 搞不清做运营分那么多职位干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渠道运营、新媒体运营、活动运营、用户增长等等。。。都被这各大招聘平台给引导坏了。。。我觉得把,本身做运营就是这些模块都要做的。分工太细反而做的更差,毕竟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活。 :idea:

  3. 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姓康,平时不太爱说话。一美女同事就逗他:“康师傅,我能泡你吗?”然后康师傅说了一句话,嗨翻全公司,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4. 整理得还挺全,解读得也很透彻,值得一读。

  5. 感觉这个文章有些偷换概念了,还是因为我没读懂?

  6.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7. 运营要学会灵活变通很重要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2月22日 更多
1981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
1823年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诞辰
1936年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
1992年华夏银行开业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