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努力赚钱,为何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探索如何在经济波动中寻找幸福感,本文提供战略思维与生活规划的深刻见解,解决个人生活方向和幸福感的追求问题,推荐给面临职业和生活选择的读者。
今天我们不讲商业和思维,只分享一些生活感悟,不喜欢可以先划走。
最近有小伙伴后台私信问员外,经济不好被裁员了,应该继续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老家?我仔细想了下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不简单。你应该听过人生规划这个概念,很多人只规划下一步,或者思考下一个5-10年,但其实还是缺乏战略思维。这就好比你在大海迷路了,如果只专注于航行到下一个可以补给的小岛,这很有可能让你离真正的大陆越来越远。
这个问题被反复讨论很多了,其实问题不单单是表面上的下一步到哪个城市这么简单,而更应该被思考的是到了下一个城市又怎样?怎样的生活才让你感到满足?这背后有关工作,退休,财务自由,奋斗,裁员等非常多方面,而且每个人情况似乎都不太一样。
如果你懂得战略思维,你会知道任何一个战略存在都需要服务一个大目标。对于人生这个大项目,目标可能是“赚足够多的钱”,“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拥有更大的权力”,“取得更高的名望”等等。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目标应该是唯一的,而钱/权力/名望这些物质性目标之间却是很难分割的。如果目标是一个优秀的孩子,难道你不需要足够多的钱嘛?这样就又把问题复杂化了。所以我认为的人生唯一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感。而上面城市选择的问题就转化成 — 如何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获得最大的幸福感。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幸福感最大化是目标,由于人生长度基本固定,那我们其实只需要考虑考虑两个变量:第一是方向,即“什么是幸福”;第二个是速度,即“为了达到幸福,如何把过程资源浪费最小化”。
一、接受挑战的勇气和从容拒绝的能力
你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只要我XXX,就能够XXX”,这是成功学普遍的线性思维,似乎只要达到某一个条件或者某个时刻以后,人生就圆满了。我不反对这样去定义成功,但是一个成功的人却不一定幸福。
有一位美国富豪,打拼一生拥有了庞大的公司和一家私人医院,他临终时在自家医院的豪华病房,子孙轮流看护,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温情,甚至他去世那一刻孙子还在旁边用电脑回复邮件并准备会议,连他已经去世了都不知道。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看到亿万富豪因为过于专注事业而忽略了家人和朋友,为什么这种桥经久不衰?最好的影视剧情能照进现实,每个人都能在剧情中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这样才容易共情,证明生活中的确很多人把事业成功当成了人生最终目的却过得不幸福。
要解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以常规理解,人的驱动力就是不断攀登这个金字塔,满足了一层才能再攀登上一层,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因为这样解释不了有的富人夯实了底部,却没有到达上层。而有的穷人虽然底层都没有夯实,却也触及到了金字塔的顶端。
比如尼泊尔人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的人群之一,但是他们经济却比较贫穷。所以这个金字塔并不是用来攀登的,我们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牢记这五个层次的所有需求,不能选择性忽视其中的部分。
实际上马斯洛当初提出这个模型的时候,对最上层的”自我实现”的定义并不是成为什么大人物,而是做和自己能力匹配的事情,勇于接受挑战同时拒绝力不能及的任务,从而过上可以过上的生活。每个人能力和处境不一样导致成就会不一样,但是不影响自我实现。
具体在生活中怎样行动呢?傅雷先生在给自己子女的教育对提升幸福感也有4条切实可行的秘诀 — 选择合适的伙伴,真正开始行动才会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要总是回想过去,也不要去想象还没发生的灾祸;
二、财富自由需要足够长远的规划
你可能会问那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一定需要二者选其一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达到“财富自由”和“幸福人生”的平衡。
对于“财富自由”很多人最主要的问题是觉得遥不可及,毕竟计算余生所需的金额是困难而令人生畏的。这就好像小时候你看到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当毫无头绪的时候会觉得太困难。这是需要用心拆解的,当你真正静下来思考,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这里我介绍两个比较有用的思路。
1. “4%法则”
设想你在退休后,每年从你的投资组后中提取4%的现金,便能获得舒适的生活,而且你不会在去世前耗尽自己的资产。
比如你设想退休后每年需要支出20万,那么你在退休前需要建立的投资组合价值是20万/0.04=500万。只要你能够赚够500万的投资组合,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了。所以你的工作目标就变为在退休前累积够这500万,而不是盲目追求钱越多越好,从而有更多空间可以享受生活。
2. “每个月给未来的自己发薪水”
将每个月10%的收入存入一个独立账户,余下90%支付其他开支,你会发现使用收入90%生活和使用100%其实没什么区别,而这件事越早做越好。
假设你在25岁开始每个月存2000元进一个年利率3%的投资组合,到60岁总共存35年,结果就是这部分储蓄能为你退休时带来约150万的资产,按照上面4%法则每年都可以支取6万元作为支出。所以关键的并不是每次投入资金足够多,而是就是你的复利公式里面的时间需要足够长。
通过独立账户的储蓄,我们不需要为了财富自由牺牲现在的生活质量,也能过上高幸福感的生活。
三、过程资源浪费最少化
1. 在人生的终点,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一生的体验和回忆,而不是账户上的那个数字
老陈是一位癌症中年男子患者,他的病情在迅速恶化,当他躺在床上临终的时候,想起的不是豪车豪宅和巨额收入,而是向临终关怀护士讲述了他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体验。当他登到山顶,感受肌肉因兴奋而颤抖那种极度喜悦。
我们作为人类是需要渴望和冒险的,仅仅为了尽快财富自由而牺牲享乐是不可取的。用财富来换取享受和回忆,反而是很重要的让资源浪费最小化的方法。
2. 花钱这件事,在人生不同阶段也是需要路径规划的
比如20岁左右的年纪适合为了省钱买凌晨的火车,睡在车站长椅上一晚,只为了去更多地方旅行,青春就应该在各种艰难的环境探索世界。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下的时候,你自然会为家人安排更舒适的出行方式和住宿,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把时间放在与人的交往上。然后随着经历和幸福感的累积,你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除了老年储蓄账户,我们也应该随时拥有一个享乐账户,在合适的时间获得符合人生阶段的乐趣。从幼年时以自我为中心的“见自己”,到青年探索世界的“见天地”,再到中年人际交往的“见众生”,最后了解自己内心幸福感的来源回归“见自己”。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对人最终幸福感的来源,东方哲学的“见自己”和西方哲学“自我实现”交汇点。
四、总结
总结一下,究竟应该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老家?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问在哪个地方幸福感更高。如果你的收入留在一线城市除去上面讲的储蓄账户和享乐账户仍然不影响正常生活,那就留在一线城市,反之就回老家,最重要的是幸福感的积累。
以幸福感作为最终目标,你可以通过:
- 从现在开始,每个月10%收入为未来的自己存一笔储蓄
- 以自己退休后每年支出为基础,赚够能产生4%收益的投资
- 设立享乐账户,随时获得符合人生阶段的美好体验
作者:呵先生 来源公众号: 呵员外 (ID:699024)
本文由@ 呵员外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感觉运营就是个苦逼活
以前吧,觉得行动力很重要,但后来觉得呢,意识更重要,毕竟你连意识都没有,往哪行动呢?后来呢,又觉得认知更重要,你认知不到位,怎么会有意识呢?后来呢,又觉得阅读和吸收很重要,因为可以提高认知;后来呢,又觉得,要想通过阅读和吸收提高认知,那行动力又很重要……算了,还是当咸鱼吧
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作者的分享!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作为一名运营经理唯有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多实战,才能成为优秀运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