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流动创造、管理心理挤压点、利用峰值时间,本文提供三大招数让你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翻倍,适合追求卓越表现的职场人士和创作者阅读。

你失去过手感吗?是什么状态?

简单讲:做某事时突然失去自然流畅的感觉,以前不用花费太大精力能做好,现在却做不到了。比如:写作。有手感时坐在电脑前,能快速把脑子里的想法表达清楚;没手感时,想法总在脑中打转,很难说出来,总感觉手放在键盘上不听使唤。

手感一词,过于立体,还有点抽象。

买衣服时,我们会默认把面料作为手感,柔软、纯棉度高,摸着细腻,加上价格合理,整体不错你会把它买下来;在家做饭次数多了,自然知道放几勺盐、多少味精。道理放在工作中一样,有些事情做多了,手感会变成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助我们提高工作能力。

可问题是:有时,上周工作感觉还行云流水,这周坐在电脑前突然手生,脑子转不动了,怎么回事?影响手感的要素有哪些?它和熟练度有必然关系吗?这些问题,之前我都遇到过,后来才掌握背后的因素。

一、流动创造

什么因素?先说一个词:流动创造。

词听起来有点新鲜,它直译为“flow creation”或“dynamic creation”,感觉不像常用语,但和你关系很大,因为它描述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动态过程。过程中,创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像流水一样不断前进和适应;这种流动性,有助于延长和增加我们在做事时的心理状态,即那种高度专注、充满生产力的时刻。

听着有点羞涩难懂?别着急,我展开一下:想象一下,你正在尝试学习一项技能,比如:用AI绘画。一开始,打开某个APP,屏幕上是基础操作的提示,你可能会感到迷茫:到底要画什么好呢?脑子里一片混乱,该怎么办?不管那么多,先画个框架试试。哎,画出来后,看起来感觉线条有点粗糙,不过,没关系,这反而让你开始集中精力,想着怎么改进。

慢慢的,越画越投入,缓过神来一看时间,一个小时过去了,现在,你发现在画笔的粗细、颜色的选择、线条的运用上,都变得更加灵活自然。这就是「流动创造」的魔力,它是一件事手感的开始。起初,看起来很混乱,但随着深入,思维和创造力像流水一样开始流动,你不仅在技能上得到提升,还开始思考怎么把简单的形状,变成有表达力的作品。想想看,做PPT时,写代码时、写报告时,有过吗?欧比旺·肯诺比在《星球大战》中有句名言:如果你击倒我,我将变得比你想象中还强大。

这句话,可以和一些神话中的隐喻联系起来。比如:凤凰从灰烬中重生,九头蛇被砍掉一头后,又长出两个来。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从压力中,你可以变得更强大;从不稳定状态里,可以变得更坚定;从熵增无序里,总能找到条理性。可是,你知道吗?「手感」和它们相反,非常脆弱,不容易长期维持。人的大脑里,有许多叫做神经元的特殊物质。

这些物质通过突触(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释放后,和下一个神经元组合,整个过程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思维和东西。

递质中,其中一种叫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你在持续做一些创造性活动时,它会逐渐被用掉。当它浓度变低,人会感到特别累、脑子转不动。你应该听过「烧脑」一词,当进行高强度思维活动后,会特别疲惫,因为大量乙酰胆碱被消耗了;而流动创造的过程和烧脑一样。一旦被过度消耗,再持续做事,就没有手感也没了精力,不过,也不要担心,适当休息,它能快速恢复。乙酰胆碱的摄入靠葡萄糖,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葡萄糖的摄入量大约要225g到325g碳水化合物,一日三餐正常饮食,基本都能满足。所以,能量是对流动创造(手感)的影响很大。

二、注意力所产生的“心理挤压点”

除了能量,还有什么会影响手感呢?第二点:注意力所产生的“心理挤压点”

看到这,你会说,又开始编新词了。不是这样的。我们先来回顾下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是我们专注于一件事,而忽略其他事情的能力。但如果从激活做事手感来看,它有点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我觉得,注意力包括过去3天,进入大脑的所有事情,是最近状况的总和。平时想法、自己所设计的仪式感,别人一言一语多了,会变成大脑的残留项,它们像盗贼一样,影响着做事的手感,和思维敏捷度。今天早上朋友在群里抱怨说,每到周末晚上睡不好,总是做梦。我有点惊讶地问他:“大家都是周一睡不好,你怎么周末也这样?”他说:我们公司每周一都要开总结会。

虽然周六和周日休息了两天,但脑海里总是想着那些没完成的事,这让人很容易失眠。注意到了吗?进程。进程。那些未完成的事,像脑中不停转动的任务,当推动力不足时,你会一直在想:怎么办?有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结果,等真到要行动时,手感会大大降低。另外,我们会莫名其妙给自己设定任务障碍。来看一个状态:朋友说,原本以为早起两个小时能多读一会儿书,写篇文章,结果发现,脑子一片紊乱。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至少,曾经做过自由职业的朋友,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特别是刚刚离职,开始独立工作的朋友,我见过太多了,早上8点起床,9点吃完早饭坐在电脑前,完全不在状态。还有一个朋友做小红书,喜欢追求完美,经常改变主意。今天用这个版式做封面,明天换另一个,过几天觉得之前的设计都不好看,决定全部删掉重新来过。

我经常提醒他,刚开始学做生意时,要先思考产品和怎么赚钱的问题,围绕产品,设计一个宣传,售卖的交易流程,等流程跑通了,再关注细节。为什么会这样?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度分析而拖延事情。

回头看看,分析太细的内容和动作,对实际的交易帮助并不大,这主要是太受到生产侧思维的影响了。为避免掉进「生产侧思维」的陷阱:绝大部分事,最好从结果出发,反向思考整个流程,这种思维的转变很重要。

所以,如果思维方式不对,即便做了很多动作,最后还可能找不到问题根源,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心里会有挤压感。所谓挤压感,是一种自我并没有注意到的下意识感觉。它会让你感到气馁、不知所措,甚至对努力结果不够满意,有时候,一放松,还有点罪恶感。这种挤压感可分为三种类型:

  1. 主动的
  2. 被动的
  3. 不知道的

什么是主动?有时候,本可以放松一点,慢慢把事情做好,我们非要学习别人定一个DDL(最后期限)或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仪式感;结果呢?事情本身并不难,却被各种形式害了。

被动则是:有些任务,如果做好本可以带来荣誉或内啡肽的满足欲;但很不巧,别人的话和身边同事的压力,最后成了一种负担,让你觉得做不好像对不起别人一样。

再者,无论职场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你不知道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或前人的经验能借鉴。因此,一次次不断摸索中,会感觉到非常的疲惫。很显然,各种认知层面,心理层面带来的压力,很容易让人做事不在状态,找不到熟悉的感觉。

三、熟悉的感觉也会骗你

但是,你知道吗?有时候,熟悉的感觉也会骗你。

这是第三点。熟悉,不就是对某件事、或过程了解得很深,很透彻的程度吗?

当然。如果你一个PPT做了30次,一个产品方案写50遍,在一个项目中接触近100个真实客户,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你自然会第一时间想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美团联合创始王慧文在《清华产品课》中说过:所有伟大的需求,一定是经过很多次用错方法,或在错误的时间尝试之后,掌握的手感才会更好。

我不否认这些观点,我也试着反驳一下,你听听看。一个程序员朋友说,工作压力大,日常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次加班比较晚,第二天坐在电脑前敲代码时,会花5-10分钟,重新敲几行前面的代码。我不太懂为什么,就问他这是什么技巧。他说:重复敲几行前面的,能找到肌肉感、脑力感,让自己快速适应变化,进入状态中。咦,这不是所谓的温习效应吗?

不会、忘记时,刻意复习一下,才能找到感觉,它非常符合「用进废退」,所以,问题来了:单纯靠记忆法你认为靠谱吗?比如:做了7年市场营销,2个月没写过策划方案,突然要写一个,能写出来吗?我觉得能。但有点像小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的感觉,急急忙忙,似乎效果不会太好。

因此,太熟悉不是好事,它会让我们直接关注行动。这看起来不错,实际上,短期内不持续做一件事,所谓的熟悉度会慢慢变差,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用复利的概念,很容易理解这个道理。起点为1。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复利+本金会变成:37.78。你比原来提高了37倍。相反,你每天退步1%,一年下来,你只剩下:0.03。

也就是说,几乎退化成零。所以,手感全靠熟悉度建立,是表面题。既然如此,那么,不妨思考下:如何让做事手感持续更强?

四、三个的方法

我日积月累,长期践行三个的方法,你可以拿去参考:

1. 事情分解成小块

“原子化”(atom-ized)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大概在1803年,一个叫约翰·道尔顿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世界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粒子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一切。我处理工作和培养日常习惯,很多时候都用这种方法,它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正向反馈循环的最佳配方,阻力小,启动快,做事手感来的就很强。

比如写作,有人喜欢一口气写完,而我喜欢每天写一点,写几张小卡片,累了就休息,不勉强自己。

2. 适当放空一下

怎么放空?为什么放空?你看过很多,不一定有用,因为放空目的是减轻心理压力,每个人压力不同,得因事因人而议。对可控范围内设定最后期限的任务,试试看,不设定期限,会怎么样?对于可有可无的仪式感,取消掉会不会影响做事?想一想,因为别人的要求给你带来压力的任务,试着换个角度想想:我能从任务中学到什么?有什么是对我有帮助的?

对那些一次又一次尝试,总感到疲惫的事,停下来思考一下,或问问别人,有没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还有一些跟环境有关的事情,也可以试试。比如白天,如果感觉手感不好,我就喜欢自己出去散散步;有些人喜欢听音乐,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经常听音乐,我就不建议你用这种方式来放空。

因为,放空的本质,是为了让大脑神经网络,得到重新组织。听音乐或做一些跟工作环境很接近的事情,都属于固定习惯,不会带来新鲜感,反而可能让你更陷入固有的模式。

3. 找到峰值时间

你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做事手感最高吗?有人会说早上、下午,或者晚上。其实,时间并不固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刻,在心理学里,这被称为昼夜节律中的“峰值时间”。如果能合理安排睡眠,一般早晨1-2小时是注意力高峰;除此外,上午10点左右,下午1点到3点,6点到8点,晚些10点左右都可能存在。

以我自己为例,早上状态还不错,有时就不行;晚上也是这样;这跟我们的生物钟紧密相关,而且个人的体力也会影响这种效率持续的时间。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高能时刻,最好的方法是多观察自己在什么时候效率最好,记住,这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事情分解成小块、适当放空一下、找到峰值时间,这三点刻意练习,形成记忆,兴许能让你做事的手感灵活度变得更强。

五、总结

做事手感,不等于熟悉度。个人心性不定,或耐力不佳时,是没有耐心认真体会一件事重复背后的意义,而重复,也绝非形式和数量上的一次次叠加。希望你,拥有更强的脑力

 

作者: 王智远 来源公众号: 王智远 (ID:878436)

本文由@ 王智远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

  2. 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作者的分享!

  3. 净说大实话干啥!!!

  4.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04日 更多
国际地雷行动日
1968年美国黑人运动著名领袖马丁·路德逝世
1975年美国微软公司成立
1975年美国微软公司成立
清明节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