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商业知识必知的10个基础概念!建议收藏!

这篇文章作者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中的10个基本概念,让我们更加了解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产品交易的过程,推荐给想要快速学习商业、营销、策划知识的小伙伴们阅读。
后台有很多读者经常会问我,如何快速学习商业、营销、策划知识。
我觉得要学好任何一门知识,最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5分钟掌握某个技巧,10分钟学会某项高超的本领,而应该是持续不断的把基本功打牢,学扎实。
所以,今天我想与你分享10个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这对于你快速理解商业的本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学领域,有很多概念,它们之间可以分成三种关系:首先是底层和扩展的关系,比如效用和边际效用,成本和机会成本;其次是对应关系,比如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显性经济和隐性经济;最后是总分关系,比如博弈,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
在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中,包括了需求、价值、供给、生产、产品、成本、交易、货币、商品、价格这十个概念(如果有新增的概念会另行添加),这些概念构成了理解经济学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中的一些会在更深层次上再次出现,但它们在基础层面的解释与在更深层次上的解释会有根本上的不同。
所有这些概念的阐述都基于我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满足、刺激、组织、引导和利用需求的学问。
一、需求
这是人类天生对精神和物质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有七个层次的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围绕着这些需求展开,也就是说,没有需求就没有经济活动,而且不同种类的需求会对应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
举例来说,一开始,甲一无所有,因为饥饿而去采摘果实,因为寒冷而制作衣物,因为害怕猛禽而磨利石头,因为孤独而加入“原始部落”,因为自尊而为部落服务,因为喜欢女子乙而拾取贝壳制作项链,因为对远方山谷的声音好奇而长途跋涉,因为想看一朵花而爬上悬崖观赏,因为希望变得强大而苦练标枪。但需求是有顺序的,欣赏花朵的需求必定发生在温饱之后。
二、价值
对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的评价。
简而言之,任何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都具有价值。但并非所有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都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必须考虑到“获取成本”(获得某事物所需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大致等同于稀缺性。
例子:果实和衣物满足了甲的生理需求,锋利的石头满足了甲的安全需求,加入部落满足了甲的社交需求,为部落服务满足了甲的尊重需求,贝壳项链满足了甲的求偶需求,长途跋涉满足了甲的认知需求,悬崖赏花满足了甲的审美需求,苦练标枪满足了甲的自我实现需求。
三、供给
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和行为。
自然界是人类最大、最原始、最持久的供给者,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其中蕴含着人类必须了解的各种规律。此外,人类自身也是另一个供给者。由于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天然矛盾,各种经济活动和生产组织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例子:自然界提供了果实、石头、贝壳、花朵等资源给甲,而甲通过自身行为提供了石刀、项链等产品,部落提供了归属感给甲,乙通过行为向甲M提供了情爱。
四、生产
出于满足人类需求目的而进行的行为。
虽然自然界提供了各种资源,但有些资源不能直接满足人类需求,因此人类行为常常伴随着资源供给和需求满足之间的交互。生产不仅仅包括“耕种”土地或“制作”工具。
例子:甲“采摘”果实,“制作”衣物,“磨利”石头,“加入”部落,“为”部落服务,“制作”项链,长途“跋涉”,“爬上”悬崖,“苦练”标枪,这些都是生产行为。
五、产品
能够直接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
产品不一定由人类生产,但其唯一评价标准是直接满足需求。产品不一定就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产品。
例如,“远水不解近渴”,因为不能直接满足人类的“近渴”,所以不是产品。但如果人类“走到”“远水”边,或者将“远水”“运至”部落,那么它就成为了产品。
例子:被“采摘”的果实、被“制作”的衣物、被“磨利”的石刀、被“探索”的山谷等,都是产品,因为它们直接满足了甲的需求。但因为不是用于交易,所以不属于商品。
六、成本
生产任何产品所需的资源和行为的总和。
成本大致等于使用的代价,包括了资源和行为。如果某种自然资源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因为生产而枯竭,那么就不计算在成本之内。
例如,如果要将“远水”变成产品,需要花费时间、人力将其装入容器并带回,可能还需要消耗容器、工具,甚至是牲畜力(例如牛、骡子)和运载工具(例如车辆)。
这些消耗包括了完全消耗的,比如时间和人力,也包括了不完全消耗的,比如容器和工具。但如果“远水”这样的自然资源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比如一百年内)不会因为人类取用而枯竭,那么就不计入成本之内。
例子:采摘果实需要消耗人力、时间和果实资源;制作贝壳项链也需要消耗人力、时间和贝壳资源;但磨制石刀只需要消耗人力、时间,因为石头数量充足,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因为生产而枯竭,所以可以忽略。
七、交易
基于更高效地满足需求而自愿交换产品的行为。
由于不同人在同一时间的需求不同,就会产生需求差异,满足需求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给自足,二是通过交易。在同一时间内,不同需求之间可能发生交易。
比如,假设A有能满足B需求的产品,而B也有能满足A需求的产品,那么交易就成为了可能,尽管这只是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交易的核心是需求的转移。在货币出现之前,交易受到了很多限制,因此是低效的。这种低效本质上是需求满足的低效,所以货币的出现是必然的。
例子:甲生病了,需要药材但没有,恰好乙有药材,而乙需要石刀但没有,于是甲用石刀和乙交换药材。这就是交易。
八、商品
预期用于交易的产品。
“商”一词的本意是估价、计算,后来引申为协商、交易等含义——这个字体现了商品的本质是用于交易的。因为只有在交易时才会进行估价和协商。
所以,任何为了交易而生产的产品,或者被预期为可交易的产品,都可以称为商品。如果某产品并非被预期为交易,那么它就不具备商品的属性。
例子:甲和乙之间的石刀换药材,其中石刀和药材并不具备商品属性。但是通过这次交易,甲意识到自己制作石刀的技术很好,可以用来和他人交换其他物品,于是开始生产他的商品——石刀。
九、货币
是一定范围内(包括时间、空间、群体)基于更高效交易而共同约定的交易媒介(通货)。
货币的出现是为了更高效地进行交易,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更有效地满足需求。随着大量交易行为的进行,“发展”出了易分割、易存储、易携带的公共交易物品,例如粮食和贝壳,以方便进行交易。
货币的有效流通取决于三个条件:
1、共识(公共协定);
2、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比如周围地区十年内);
3、一定的群体(在部落内部流通)。
例子:在部落中,所有成员默认可(以不同的数量)使用三种公共交易物品进行交换大部分物品:粮食、贝壳和狼牙。
十、价格
对于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的货币评价。
一个商品的最终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或少数人定价的。
供需关系是影响价格的唯一因素。
如果供大于需,那么产品不稀缺,价格不会上涨;如果供不应求,那么产品就会稀缺,价格就会上涨。
因此,一个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其对需求的稀缺程度。当然,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中(比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人为控制价格的能力、目的和频率也不同。
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制造稀缺性,实际上也正在这样做,但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市场中,这样做的成本和风险都会更高。
因为人为制造稀缺性并不是为了高效,而是为了牟利而牺牲高效,所以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受到自然规律的保护。
评价一个国家市场的健康程度,只需看人为制造稀缺性的成本和风险的多少,成本和风险越大,市场越健康。
例子:最初,甲将石刀定价为2枚狼牙,但没有人愿意购买,他们宁愿自己制作质量不如意的石刀。一段时间后,甲的石刀价格下降到1枚狼牙,才开始逐渐有了生意。
作者:青云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云大妖(ID:qingyundayao)”
本文由@陈叫兽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讲的很透彻,例比通俗易懂,果然是高手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感谢作者分享。
作者的观点很有深度,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