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彻底解决“微信文章没人看”的窘境
相信很多小编都有这样的经历: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无论是强制朋友员工转发,或是在运营群里发红包激励转发,阅读量怎么都提不上去。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真的是文章太烂了吗?笔者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一起来看看。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经常遇到这样的奇怪现象:
因为老板/甲方爸爸要微信推文的数据、要转化效果,迫使运营小编跑到很多群里发红包,求大家转发。有的还为此发动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转发,甚至情感绑架:不转发不是好朋友。
为了公司的KPI,扰得全家人鸡飞狗跳。
真的需要这样累吗?如今信息冗繁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被信息流吞没,每一秒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APP、网络信息、广播信息、电视讯息等充斥我们的认知世界。昨天刚刚爆火的事件,今天就觉得已经是多年前的旧闻,信息快速更替、认知不断更新,我们很难看完每篇文章。
如果你的文章缺少转发基因,那么即使给别人钱,很多人都不可能看。因为这是一种煎熬。
那么如何彻底解决“微信文章没人看”的窘境,创作出自带传播基因和分享属性的文章,并形成一个具有“成瘾机制”的内容平台?
这样的“成瘾机制”,你需要构建至少3个比较稳固的支撑点:
- 强效的内容:削尖核心信息;
- 快速的传播:疯传的5个途径;
- 重复的节奏:持续成瘾可能性。
一、强效内容:削尖核心信息
正如一件衣服不可能适合所有人,一篇文章也不太可能适宜所有人阅读。每篇文章都应该针对每种特定人群,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受众不同继而触动内心的诱因也就不同。
选取特定人群,为他们的人群心理及特点创作出强效内容,是一切微信内容创作的开端。也有很多同行称为“平台定位”。
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同一个信息进过不同人的反刍过程,进而诞生更多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认知世界里。这样使得我们在辨别有用信息之前,已经浪费掉了很多精力应对那些无效信息。
弱化专业筛选属性的内容,势必没有传播力,但是它们却也充斥海量内容之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因此,产生强效内容的基础,就是剖掉无用的信息与内容,削尖核心信息,只生产“干货”,明确自己平台的要向什么人传递什么核心内容,这是一切内容的基石。
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比如浪哥我当初搭建微信公众号时,就经常改变内容定位,一段时间发送诗歌作品,针对于文艺青年;一段时间定位为“1000个真人真故事”,采访真人真故事;后来又变成一个偏散文分享的平台;再后来开始写文案、品牌、营销方面的内容,才逐渐定下来。
这个过程当中,你能很直观地看到你的粉丝增长,最开始关注我的人基本已经取关,因为诗歌、散文而关注我的人,同样已经丢失。
所以,微信文章获得巨大传播量的前提是,定位明确,针对某一部分人群,削尖你的内容信息,让核心信息成为强效内容的基准,作为独特辨识被大众联想。
削尖的核心信息,即独特的辨识感,在受众心智之中,会形成记忆联想,当受众需要此类信息时,它就会成为第一优选,刺激受众选择行为。
当你的微信文章没多少看的时候,回到根子上思考,确定好自己微信的“削尖信息”,然后“一百年不许变”,这样就能创作出“强效内容”。
二、快速传播:疯传的5个途径
无论哪种微信文章的转发和分享,背后都潜藏着某种动机。对于动机的深度思考,《疯传》这本书给了我们5种可以快速传播的方法:
1. 以情动人:强烈情绪扩大感染力
人类是感性的动物,无时无刻不被包裹在各种情绪之中。喜怒哀乐怨嗔痴,每种情绪都可以注入文章之中,并且流传起来。
还记得当年很火的那篇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吗?它就是完全利用人们心中的温柔,里面暗含亲情、同情、面对疾病的无奈等等,各种不同情绪交织,让这篇文章迅速成为热文,读得浪哥热泪盈眶,迅速转发朋友圈。
咪蒙老师曾经红火的时候,精于此道,她总是能寻找到牵引人的情绪,并用她极妙的文笔放大情绪,完全让受众被情绪裹挟,自觉地传播内容。成精成神,只在创作者的拿捏之间。
人们这一生,恐怕难以逃脱情感的禁锢。如果你要写一篇疯传极广的文章,可以利用情绪表达,比如同情心、愤怒感、娱乐感等,借助情绪的加持,让大众产生共鸣,进而转发分享。
参考标题:
- 《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助你》
- 《中国,一点也不能少》
- 《逃离北上广》
2. 圈层文化:激发目标受众集体荣誉
成年人进入社会以后,总会被划入某一种圈层之中,而每种圈层文化自有其特征与特点,往往不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很难自知。
所以,某个特定圈层的人,会自觉转发代表自己行业属性的话题文章,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感。
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人,会转发代表他行业属性的话题文章,比如,程序员会发自己如何辛苦的文章,广告人会转发广告行业的《2019新广告法禁用词》,还有北漂会转发《北漂十年,我好想从来没来过一样》,包括老板甚至也会在自己朋友圈分享《一个好员工的13个特征》等等。
人们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局限,形成这个身份所要求的思维方式、思考习惯等,于是,很多文章自带强烈的身份标签,正是彰显自己特有的身份感,激发大众集体荣誉。
因此,自带圈层文化属性的文章,分享给圈层内的人,自然就带有某种传播认同,也就即将分享属性。
比如,我之前为广告人写的诗集《广告人诗集:在凌晨三点的夜色里找你》,就得到了很多广告人的喜欢和分享,而且仅仅是广告人的传播。所以,圈层标明某种特性,传播这种特性也就拥有疯传的特权,这是与生俱来的基因。
参考标题:
- 《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找个程序员爸爸》
- 《广告人诗集:在凌晨三点的夜色里找你》
- 《阿里技术大牛告诉你:一个NB架构师的必备素质》
3. 社交货币:可被讨论的谈资
货币是用来流通的,社交货币是用来谈论的。如何让自己的内容成为社交货币,成为别人的谈资呢?
正如人和人之间聊天一样,我们在分享一个信息、谈论一个观点时,希望得到更多的好评、更积极的印象,写文章也一样,怎么能看起来有格调,凸显学识、彰显有趣,它就可以成为被讨论的谈资。
创造社交货币,就是提供人们可以作为表达的谈资。一般都通过某个鲜明的观点,延伸出一系列文章内容,以此带来共识。
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谈资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 热点。跟随社会或是娱乐热点,发生某件社会议题时,一般都会出现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站队其实就是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谈资,成为和别人交流、谈论的社交货币;
- 反差。正常的事情,一般很难形成传播,没有传播属性。反预期的、搞笑创新的联系,会给人一种精彩的另辟蹊径的创意角度,进而成为一种谈资。比如,《如何将方便面吃出法餐的感觉》,就是提供新奇创意的角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 除此以外,去那里遇见什么奇怪事,怎么样花式解决某个问题,都是可以创造可讨论的谈资。
参考标题:
- 《五种鉴别渣男的方式,建议收藏!》
- 《黄某波再次出道,离出事已经四年了》
- 《后来的我们,都胖了》
4. 授人以渔:提供实用价值及干货
“人们喜欢传递实用的信息,即一些别人能用得上的信息。”
为被人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及干货,一般可以获得比较忠诚的粉丝。几年前关注的一个教程公号“庞门正道”,完全就是这种类型。他每天都会分享几个关于修图、设计、摄影的教程贴,持续了四五年,没有花费一分钱推广费,最终粉丝破了100万,成为人生赢家。
提供实用的信息与内容,会收获更垂直、更精准的粉丝。如果是个摄影公号,一般关注的粉丝就是摄影爱好者;如果是广告资讯号,也一般收割的是广告行业或者有商业知识需求的粉丝。
各类教程、攻略地图、教人辨别渣男、提升职场素养,甚至教人购买化妆品等,都算得上技能分享。自媒体爆发的时代,李叫兽通过分享自己的营销心得,一跃成名,完成角色的大转换。
参考标题:
- 《干货:霸气中国风书法字教程》
- 《关于摄影,这里有几个网站推荐给你》
- 《文案第8讲 | 5分钟彻底解决“微信文章没人看”的窘境 》
5. 文化母体:给文章增添诱因
与其寻找引人注目的话题,倒不如考虑话题流传的情境。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寻找我们文化中的共同信仰,找到文章流传最内在的诱因。
各种节假日的热点、各类风俗文化、以及特殊传播情境,都可以作为内容传播的诱因。
举个特别朴素的例子,我们老家每年的庙会、集市都很热闹,这是一个大家共同的文化母体,有一年不知道是谁去街上拍了很多庙会的场景,微信标题取名为《走!去XXX跟会去》,结果引起很多当地人的流传。我朋友圈里的老家人,都在转发,而且还能从中看到很多熟悉的人。
通过发掘我们文化当中的集体记忆,便于找到那个共同的传播“诱因”,从而引发大众共鸣,让文章流传起来。
举个栗子,之前网络上有位朋友写过一篇爆款文案《被嫌弃的90后的一生》,通过串联90后一代经历的一些特殊历史时期,表达90后悲惨的现状,通过诙谐幽默文笔,让观者都能产生共鸣,继而流传起来。
参考标题:
- 《被嫌弃的90后的一生》
- 《那些个叫国庆的人现在都怎么样》
- 《12生肖背后的秘密》
三、重复节奏:持续成瘾可能性
做好基本的定位,掌握了传播的核心机制,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环节:持续性生产内容。
大多数人都能明白基本的道理,理论知识也十分过硬,说起营销、品牌来也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贯彻执行自己的理论。这其中,需要做一项看似简单,实则特别难的工作,就是重复。
当你的定位准了,内容有了,机制也研究明白了,最后就是要写文章!写文章!写文章!
一两篇精彩的文章最多流行半个月,它们没有持续的生命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创作,这个不断创作的过程就是重复。重复一种类型的文体,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重复的时间机制发送文章,可以培养出受众的阅读习惯;还有重复的设计元素,也可以形成自我的辨识度。
所有成瘾的事物,都是经过长时间重复堆砌而成,所以通过不断的重复,可以养成微信公众号独特的属性。真正成为大众心目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彻底解决“微信公众号没人看”的窘境。
作者: muguahao
来源:微信公众号“屈太浪(ID:qutailang1991)”
本文由 @屈太浪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