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也是一门学问,本文讲述了关于用户研究职业的具体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用户研究职业方向的选择
我们要知道做用户研究不只是进甲方用户研究团队这一条路可以选择,而且就算是甲方用户研究团队,互相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大,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确切地说,用户研究职业在国内有三种主要的形态:
1. 市场研究公司型(乙方)
主要分布在尼尔森、凯度、益普索、GFK等大型外资公司以及零点为代表的本土民营企业,这一类人数众多,流动性强,流向甲方公司的尤其多,成为用研人员的黄埔军校。
在市场研究公司,用户研究更多以营销为导向,主要关注用户会购买什么样的服务/产品,了解人们怎么说,怎么看,而不是怎么去用,怎么去做。
从专业性上来说,在用户的研究方面是最强的。因为市场研究行业接近百年的积淀和市场研究公司把项目经验、方法论的产品化传承,如尼尔森的零售研究体系,凯度-华通明略完整的品牌研究体系、广告效果评估体系,此外专业化分工(数据处理、PM、定量、定性研究员分开等)保证了研究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但其项目周期普遍较长,少则1个月,多则半年,不够敏捷;另外,因为在企业外部做研究,成果落地性没那么好。
进入市场研究公司里做用户研究好处是对学历要求没那么严格,入行门槛偏低,学习成长曲线比较陡峭,能最快的积累项目经验、夯实研究基础,但经常加班出差,收入偏低,性价比不高,适合新人攒背书、过渡跳槽(甲方大厂)。
2. 制造公司型(甲方)
主要分布在奔驰、宝马、奥迪、可口可乐、蒙牛为代表的中大型企业。在这类公司,用户研究仍然以营销为导向,同时兼顾用户体验。
因为缺乏调研渠道和资源,这类公司做用户研究比较依赖乙方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能力和资源,通常每年有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调研预算可供调遣。
这类公司的用户研究人员因为长期接收乙方市场研究公司能力、方法论的输出,从专业性方面来说处于中等水平。但因为身处企业内部,敏捷度和落地性强于市场研究公司。
在这类公司从事用户研究,待遇要比乙方好很多,工作强度也会降下来,而且相对比较稳定,还能学到企业实战的一些东西,是性价比比较高的职业选择。
当然,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制造公司型甲方用户研究团队也非常卷,工作强度大,最好事先打听清楚。
3. 互联网公司型
主要分布在BAT、网易、滴滴为代表的中大型民营互联网公司,随着用户研究职业被越来越多人所认知、认可,现在一些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也纷纷组建自己的用研团队,只不过规模小得多。
在互联网公司,用户研究更多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研究用户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感觉,即寻找的是非常具体、深度的用户使用产品的信息。
由于可以很方便地线上接触自己的用户,这类公司做用户研究不太依赖乙方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在调研预算方面可以说比较“吝啬”。
互联网公司的用户研究人员以自己培养为主,也会吸纳乙方市场研究公司有经验的人员充实团队核心骨干力量,但总体上团队成员年轻化,专业性偏弱。但因为身处互联网公司内部加上敏捷开发的特殊性,增长黑客理念与实践的普及,敏捷度和落地性最强。
当然,具体到不同公司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头部互联网大厂如腾讯MUR团队专业实力是很强的。
在互联网公司从事用户研究,待遇通常来说是最好的,特别是头部互联网大厂,同样的职级待遇能是乙方的2倍,一个用户研究经理的收入能抵得上乙方研究总监,但是通常面临996+高压力,而且互联网公司实行强绩效薪酬模式+末位淘汰,个人能力不强的话,不仅拿不到Offer里的总包收入还很容易失业。
总结:
如果你的学历非常过硬,名牌大学985本硕或者海外顶尖名校,同时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渴望挑战和高收入,那么闭眼冲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快手、腾讯等)。
如果你的学历过硬,同时相对追求稳定和收入,希望有一个中等强度的输出环境,那么推荐冲制造公司型大厂。
如果你的学历一般,实习经历又没有亮点,那么建议去乙方(头部)公司过渡一下,特别是尼尔森、益普索的牌子还是很吃香的。
二、用户研究岗位的选择
如果你考虑清楚要去甲方公司内部做用户研究,那么要清楚在不同的部门做用户研究分别意味着什么。
1. 在设计部门做用户研究
互联网领域用户研究职业最早就是出现在一个个UED设计团队的,是体验设计师这个职业细分出来的,可以看出在这些团队用户研究首先是为设计团队服务,其次才是为业务团队服务。
在设计部门做用户研究,工作内容聚焦用户体验,平时做的最多的工作可能就是产品可用性测试、满意度这类偏体验诊断、评估的项目,长远来看成长空间有限。
现在设计团队的用户研究人员在逐步减少,甚至整个的裁撤,取而代之的是设计/交互被要求会做用户研究,逐渐变回体验设计师的角色,真是天道有轮回。
2. 在数据部门做用户研究
随着大数据的崛起,很多新兴公司都吃到了大数据的红利,然后就特别强调大数据的价值和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大数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于是引入调研(用户研究)。
在数据团队做用户研究的好处是能学会大小数据融合的方法,有丰富的大小数据融合项目实践的机会;同时能够更加靠近业务,切实解决业务问题,从而有更好的价值产出。
但数据驱动的用户研究团队也有其局限性。在大数据驱动的前提下,用户研究小数据的价值容易被掩盖,典型如用户画像研究。
这就容易造成一个结果,用户研究人员干着干着被大数据团队给同化了,用户研究员被要求会SQL、Python,要能自己提取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然后……就直接转行做数据分析师了(说的就是阿里巴巴)。
3. 在战略部/市场部做用户研究
在制造型公司,用户研究人员最早就是出现在市场部的,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宝洁1988年进入中国,后来用户研究人员开始向战略部等部门扩散,而且互联网公司也正在向这方面靠拢。
现在越来越多公司的战略部/市场部是行业战略、大数据、用户研究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构建,在里面用户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线能够独立发挥价值,而不再附属于设计、数据或者其他职能部门。
在这类部门做用户研究的职业天花板是最高的,能学会整合用户、数据、行业资源及能力提供系统完整的商业解决方案,能最大化价值输出。
总结:优先选择战略部/市场部的用户研究团队,其次是数据驱动的用户研究团队,UED下的用户研究团队慎重。
三、用户研究知识、经验的习得
在了解清楚自己的求职方向后,你需要开始准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你需要系统学习用户研究入门相关的知识。
- 了解用户研究这个行业,包括用户研究的起源、国内发展史、发展现状、趋势、国外用户研究发展现状和趋势。
- 了解用户研究职业的相关详细信息,包括用户研究能力评价模型、用户研究职业的内涵与边界、用户研究职业发展前景、用户研究职业能力提升等等。
- 了解用户研究工作开展的的情况,包括需求沟通、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访谈脚本设计、研究执行、项目管理、报告撰写、汇报落地等。
- 系统学习用户研究的方法,除了常规的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还有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应用。
- 了解用户研究的各种工具及资源,除了ExceL、SPSS工具使用,还有AI工具的介绍及使用,用户研究人员必读书单,学习站点资源等。
- 学习用户研究的解决方案及案例,基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区分互联网和非互联网领域的解决方案,了解清楚差异。
其次,你需要积累用户研究相关的实战项目经验,也就是案例。
坦白来讲,你不大可能在网上看到公开的用户研究项目实战案例,主要是用户研究项目通常涉及很多的数据,很多公司都有保密条款,不能拿出来对外分享。
再就是网上分享的案例,你最多只能看到个概貌,看不到用户研究项目的操作细节,也看不到从需求沟通到结果交付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思路,而这些才是最有技术含量的。
所以,剩下的途径只能来自于亲身实践。其中又包括在校的课题研究、论文实践,以及在企业的实习项目经历。
且不说在校的课题研究、论文和真正的商业化用户研究有比较大的区别,在校的课题研究、论文实践中对于用户研究经验的积累帮助是非常有限的。
企业的实习机会尤其是知名公司的用户研究实习机会是比较稀缺的,你都能拿到这些大厂公司的实习Offer了,你大概率也不会来看这篇文章,那怎么办呢?
你可以参加用户研究项目的实战培训课程(云实习),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让有经验的老师带你手把手操作几个项目,你肯定会找到感觉,而且还能让老师帮助你制作属于你的作品集,弥补实习经历的不足。
我梳理出来6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准备了多个Case而不是一个Case,带你学习每一类需求的最佳解法+实践案例:
- 用户细分与画像研究
- 市场进入可行性/产品创新研究
- 产品上市前预调研/产品上市后验证研究
- 品牌资产/广告效果评估
- 可用性测试/满意度NPS研究
其中针对互联网行业,依照用户运营/增长的逻辑特别增加:
- 新用户/存量用户/流失用户研究
- 运营活动效果评估
这些Case基本就能覆盖一个用户研究人员需要涉足的主流项目类型。
四、求职简历及面试准备
总的来说,现在这个大环境下,用户研究校招岗位开放的数量比较少,但是求职者多,属于僧多粥少的局面,当然别的职业也差不多。
面对这种情况,更加有效的方式首先是内推,通过熟人朋友或者其他一些渠道资源“走后面“,先保证自己的简历被看见,不被HR筛掉,这方面你也可以联系Peron求助。
然后再来说说简历的准备。
1. 简历
不像社招,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其实比较简单,两个核心点:一个是你的学历背景,一个是你的社会实践经历。
用户研究是一个非常看重学历的职业,不夸张地说,如今70%以上从业者是硕士学历。
如果你的学历是名校985本硕,那么恭喜你提前入围;如果你的本科学历不够突出,但是名校硕士(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也还有竞争力;本科学历不够突出,硕士在海外念的,但不是TOP院校,可以考虑投递海外用户研究岗。
如果你的学历真的没有什么亮点,那么可以从专业上做文章。用户研究比较对口的几个专业是心理学、统计、社会学,如果你的专业恰好是这几个其中之一,你可以在简历上花更多的篇幅介绍你所受过的专业训练。
社会实践经历,其实并不是硬性要求,招聘需求方更看重的是你的软技能。只不过在如今内卷的时代,大家拼学历之外,只能拼实践经历,于是社会实践经历变得重要起来。
很多人发愁自己缺少用户研究的社会实践经历,拿不到一些知名公司实习的机会,其实也有变通的方法,那就是我上面说的云实习,参与用户研究实战培训项目,然后制作作品集来弥补实习经验的不足。
不管是学历背景还是社会实践经验,都要强调和求职公司、职位的匹配度。例如你投递网易游戏的海外用户研究岗位,你最好在简历中强调相关的经历,例如你有海外留学的背景,能做全英文访谈,你在校做过游戏课题的研究, 你实习时做过游戏的用户研究项目等等。
2. 面试
简历更多是匹配度筛选,面试是综合素质/软技能筛选。
用户研究面试通常涉及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 动机/驱动:为什么选择做用户研究职业?
- 行业/产品相关:你是否有xx相关经历,你使用/体验xx的深度与广度,请你从用户视角谈谈你对xx的理解与感受
- 实践经历:请你仔细谈谈你做过的xx研究课题/xx项目,包括背景、目标、执行细节、结果产出
- 对用户研究职业的看法:用户研究工作的难点是什么?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诸如此类
对于第一类问题,你需要自己去挖掘,我建议你从兴趣(热爱的)、天赋(擅长的)、商业价值(符合社会需求的)三个角度认真想一想,而不是为了作答而作答。
对于第二类问题,你需要自己去做下行业和产品的功课,不仅仅是了解还要深度体验,例如游戏行业和游戏产品,你在体验的同时还要思考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哪里好哪里不好,怎么改进。
对于第三类问题,你需要把你简历上罗列出来的项目做系统深度的复盘,按照【STAR法则】来准备肯定没错:
对于第四类问题,你最好需要有做用户研究项目的实操经验和体感,多说细节,回答得比较空和泛,会让人怀疑你的项目实践经历有水分。
以上这些面试问题,背后主要考察你三个方面的素质/软技能:
- 极强的学习能力、自我驱动、自我管理能力。为什么现在大厂普遍要求985名校,变成了一个基本的门槛,尤其针对应届毕业生(社招学历会放宽),因为学历是比较能体现这些特质的一个指标。
- 卓越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户研究最根本着眼点还是研究,如果没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做支撑根本走不远,再就是用户研究需要解决业务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注定被淘汰。
- 优秀的沟通表达、协调能力,可以推动跨团队目标共识,和落地达成。用户研究是个服务性的职业,整个工作流程都涉及和需求方的沟通;用户研究工作的开展又是项目制的,多数时候都需要沟通协调来推进项目。
你的回答首先要逻辑清晰有条理,展现你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你要在与面试官的沟通过程中,能和ta聊到一起,聊得舒服、有很好的互动,而不只是机械的一问一答,这是展现你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兼容性;再就是你要在在校、社会实践经历的介绍中侧重展现你的主动学习能力、自我驱动、管理能力,例如你的学分积点、雅思成绩等。
基本上把握好以上这三个点,事半功倍。
五、最后,一些建议
现在出海用户研究需求越来越强烈,很多用户研究岗会要求至少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能与海外用户口头和书面沟通交流,如果有海外留学/生活/工作经验会有优势。
对于用户研究求职来说,过往的项目案例是必问的一个环节,建议至少准备3-5个拿得出手的项目案例,尽可能把项目案例的细节背得滚瓜烂熟,对于项目案例的陈述表现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够晋级。
参加一些面试培训班很有用,对于有经验有能力但不擅长面试的会有奇效。
面试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如果求职不成功千万不要灰心,并不意味着你能力不行,很有可能只是你和面试官气场不合,所以不要妄自菲薄。
对于一个每天996的运营人来说,简直扎心了。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
想要成为优秀运营人,太难了。
营销服务型项目的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要当苦力,还要当着一群苦力的包工头。但好处就是腾挪性比较大,不行了就迅速调转方向,很灵活,不会有任何产品的拖累。如果我要是开局就做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程序,APP,估计现在只剩骨灰了。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