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微信小店灰测“送礼物”功能!
在节日季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微信团队宣布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功能——“送礼物”。这个功能不仅为用户间的互动增添了新的乐趣,也可能在电商领域掀起新的波澜。
于12月18日深夜,微信团队公告称,微信小店正式开启“送礼物”功能的灰度测试。
不过,名虽“灰测”,细读公告能发现,除珠宝、教育培训两大类目外,其他类目微信小店、原价不超过1万元的商品,都将默认支持“送礼物”功能。这和全量上线几无区别。
消息一出,即在微信生态中引发震荡。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功能或可复制当年“微信红包”对支付市场的影响。且尤其是在圣诞节、元旦、春节、情人节等密集且系列、重要的节日前开启。
01 何谓“送礼物”
公告文档中显示的时间,“送礼物”灰测于12月17日即已开启。不过业内正式知道这一消息是在12月18日深夜至19日凌晨。
根据文档所示,满足规则的商品,将自动开通“送礼物”功能,商品详情页会公开展示“支持送礼物”入口。
“送礼物”即为字面意思。用户只需点击“送给朋友”,拉起“确认礼物”页面,选择款式、浏览金额。当在“送礼物”页面选择朋友,并完成支付后,礼物将自动送出。
礼物接收方会在聊天对话看到礼物信息,只需点击礼物消息,填写收货地址并轻触“收下礼物”,就能正式收下礼物。甚至,在收礼物的过程中,还能选择更换该商品下价格相同的其他款式。
收下礼物后,还能在“微信 > 我 > 订单与卡包”查看相关订单。
用户在“送礼物”的过程中,每次只能给一位朋友赠送一件商品,赠送后不支持转赠给其他朋友。一旦送出礼物(以礼物消息成功发送给接收方为准),不论朋友是否收下礼物,赠送方在24小时内都无法主动取消赠送或取消订单。
而礼物接收方超过24小时未收下礼物(以打开礼物消息并轻触“收下礼物”为准),订单将自动取消并退款给赠送方,退款将按订单支付时的渠道原路返回。这个过程,类似于微信红包的体验。
02 商家可以关闭送礼物能力
内测文档详细描述了商家侧的调整和变动。包括商家端流程、资金流水页面、订单详情接口改动、订单管理、物流管理、客服和售后处理等等细节。
其中有些信息值得留意,如:
- 礼物订单无买家信息,且暂不支持商家对用户进行拉黑,但存量已拉黑用户在礼物场景下不支持送礼物也不支持收礼物。
- 礼物订单不支持改价。
- 针对接收方在咨询礼物订单时,订单卡片会隐藏礼物金额。
- 赠送方和订单隐私信息的隔离:42开头的礼物单号客服无法查看订单详情,仅展示订单状态。
- 规避接收方订单隐私泄露提示:赠送方咨询时,如涉及送礼订单信息,会对商家端提示【请勿将礼物订单的个人信息泄漏给送礼者】。
- 和自购场景一样,“送礼物”也会触发超时必赔等保障。以及,赔偿金赔付给赠送方。
- 送礼物订单如发生售后,货款也将退款至赠送方,即支付用户。
在文档中,还提及了一个后续迭代的功能,或在低调证实这真的是在灰测测试,即“极速退款、先用后付”功能因为涉及资金风险,需要在后续迭代支持。
此外,商家可以选择关闭这个功能。
根据内测文档,如果商家想要关闭送礼物功能,可在“微信小店 > 营销中心 > 送礼物”页面进行关闭。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关闭指的是店铺维度,而不是某件商品。即一旦关闭,这个店铺都没有送礼物功能了
商家关闭送礼物功能后,将立即生效。商详页将展示“暂不支持送礼物”,用户轻触时会提示“该店铺商品暂不支持赠送”。
03 业界很看好这个功能
12月18日深夜-19日凌晨,灰测信息甫一公开,即在部分行业群内炸开。有微信生态服务商看到这一消息后,下意识做出评论:“见证历史”。
对部分业内人士来说,似乎看到了当年微信红包在春节前夕推出时的场景。当时传言,微信红包令另一家电商帝国创始人产生了“偷袭珍珠港”事件般的感受。此后微信支付的市占率快速上升。
而“送礼物”功能选择推出的时机也颇为相似:
12月下旬后,是圣诞节、元旦、春节、情人节等重要且密集的节日期,都是亲密关系、人际互动的高峰时段。
值得一提的是:
业内对“送礼物”这个功能下意识看好,和微信生态本身对拉动好友间互动和关系亲密度的动作有特别加持这一特点息息相关。
过去,就有在微信生态中迅速爆发的裂变六字诀一说。其中就包含有“送”这个字。没想到,微信这次将这个被加持的动作,再度复用在微信小店上。
这或会大幅提升微信小店上升的步伐。
友商或也会迅速跟进,就如“仅退款”被推出后,各家或迫于无奈,或想着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因此纷纷跟进。
接下来,就看一些品牌和商家,怎么玩转这个“送”了。
今年的私域、电商,也将在2024年底-2025年初迎来了一波巨大的热闹与提振。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见实】,微信公众号:【见实】,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写得很有价值,作者的经验和智慧都很丰富
文章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文笔很好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