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AI做爆款,一条视频点赞300W

从“古人复活潮”到“宠物+AI”的奇幻故事,再到AI生成的数字人带货视频,AI不仅让创作者轻松打造出爆款内容,还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和门槛。然而,随着AI短视频的迅速走红,内容同质化、伦理问题等挑战也逐渐浮现。
“我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请根据xx风格,帮我生成一段xx的视频,并生成相应的ai提示词代码。”
继“AI短视频”刷屏全网之后,“AI短视频教程”也紧跟热度,不想错过这波流量。
在这些教程视频中,“老师们”会一步步指导大家如何0素材、0技术、0投入,轻松做出一段点赞量上万的AI短视频:
不会写文案?不用担心,用Deepseek就可以写出一段文采飞扬的短视频脚本;不想真人出镜?没有关系,只需将文案中的关键词导入下一个AI应用,就能生成与之相匹配的图片,接着,以这张图片为蓝本,AI还能进一步生成一段动态视频。最后,只需配上BGM和字幕,一段由AI全程发力的短视频就大功告成。
图源:@AI探索官 抖音截图
“AI+短视频”的概念虽然早已不新鲜,但今年春节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疑将AI概念推向了新的高潮。使用AI制作短视频的潮流迅速传播开来,从文案、图片到音乐、视频,AI能产出的东西越来越多,产出成果也愈发出色。
短视频里的AI技术不断升级,对创作者而言是福还是祸?
01 全网迎来“古人复活潮”
讨论这段时间的AI短视频热点,一系列让历史人物”复活”的创意视频无疑占据了C位。借助AI的神奇力量,那些曾仅存在于课本中的古代名人仿佛穿越时空,跃然于屏幕之上,与当代网友们展开了一场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在这些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仙李白在滚滚长河前,高举酒杯,豪迈喊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圣人孔子慈眉善目、双手作揖,苦口婆心地劝说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田园派鼻祖”陶渊明在温暖的夕阳下,擦去额头的汗水,念出那句抚慰过无数人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图源:@三界之旅 抖音截图
更有趣的是,近期,B站游戏区UP主@小明剑魔 创造的新梗“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意外给这波“古人复活潮”再添了一把火。
这个梗的诞生源自@小明剑魔 在一次游戏对局失利后,与评论区观众就游戏角色强度展开的讨论。面对一位观众提出的“你只说对方强,但不提自己的优势”的质疑,他起初还在理智地回应,然而,随着讨论升温,他的情绪也最终爆发,生气“破防”地喊出了这句语法凌乱但气势十足的:“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
无厘头的话语,魔性十足的语气,再搭配UP主故作严肃的表情,让整个直播间瞬间充满了“笑果”,这一片段也因此迅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开来。
@小明剑魔 直播截图
不仅于此,酷爱整活的网友们,很快就对这一“高光片段”进行了二创。创作者们精准抓住了这一情节的精髓——虽然在歇斯底里的怒吼,但实则是在进行严肃的自我辩解,巧妙地将其应用于那些常年被大众刻板印象所束缚的人物上,让他们得以自我平反、一吐为快。
比如唐伯虎在视频中说:“还有人说我只会风流,什么花前酌酒、月下秋香,搞得我好像多不务正业一样,那我问你,科举我不想考吗?29岁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你考一个给我看看,回答我!说我疯癫,那我问你,父母妻儿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换你你不emo啊?回答我!还无端牵连,终生不能再考,你要是经历我这些事,你有勇气活下去吗?你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
图源:@苏州博物馆 抖音截图
诸如此类,在AI的帮助下,有苦难言的古人们在视频中一边中气十足地咆哮怒吼着“回答我look in my eyes”,一边进行着知识科普或历史解读,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进一步助推了话题的火爆,吸引了大量创作者的参与。截至目前,#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系列视频在抖音上的话题播放量已经突破8亿。
分析这些AI制作内容走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其创意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很容易引发大众的好奇心。无论AI的复原是否百分之百准确,当那些原本只能让大家想像中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真人”形象出现在网友们面前,恐怕很少有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直接划过。
另一方面,这种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科普过程中的枯燥与严肃感,使得视频内容变得更加吸引,话题性和传播力也随之增强。教材中的主人公“亲自上阵”进行生动讲解,甚至脱口而出的是昨天刚诞生的网络热梗,这无疑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偏好,不少网友在这些视频下方留言,“知识以一种神奇的方式进入了我的大脑”。
02 谁在用AI掘金?
事实上,利用AI进行短视频创作早已不仅局限于历史赛道或是知识赛道,据卡思观察,现在很多赛道的内容中都能看到AI的身影。
@胖橘的日记本 的主人公是一只由AI生成的大胖橘猫,在AI的助力下,他掌握了说话、骑车、做饭等各种人类的技能,甚至他还超越了大部分人类,能够穿上宇航服登上太空。
这只大胖橘不仅有本事更有胆量,视频中,他看中了老虎所穿衣服的威武霸气,生出了向老虎借件衣服穿的想法。为此,他特地做了一桌大餐邀请老虎来做客,席间给其疯狂灌酒,直到老虎酩酊大醉,趁老虎昏迷不醒时,小心翼翼地剃下虎肚子上的皮毛,缝制了一件虎皮大衣。醒来后的老虎对着性感的“露脐装”无能狂怒,而大橘则穿上了自制大衣,在山中四处游走、作威作福。
图源:@胖橘的日记本 抖音截图
这一简单但充满童趣的故事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目前视频的点赞量已经超过13W。宠物题材原本就是短视频领域中的热门赛道,而@胖橘的日记本 通过“宠物+AI”赋予了小动物更多人类的情感和智慧,不仅放大了它们的可爱之处,还让动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打动人心。
再如之前卡思曾研究过的AIGC短剧的趋势(400亿短剧市场,出现了新的MVP),去年7月,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在@快手星芒短剧 上线,该剧采用了创新的“人机协同”创作模式,编剧、剪辑、配音是真人,但画面都由 AI 实现,先用 Midjourney 文生图,再用快手可灵图生视频,部分配乐也通过 AI 生成。
《山海奇镜》的主题是类似”沉香劈山救母”的经典叙事,海底的怪兽九婴抓走了村民和主角李行舟的母亲,为了救人,李行舟独自冒险,拿到水神戟,劈开无望海,斩杀九婴,救下被变成鲛人的亲人和村民。尽管剧情上并没有太多新意,但AI的加入为该剧带来了许多震撼人心的超现实场景,使得其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
图源:《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
画面中,一众妖兽神兽都塑造得十分逼真,连脸上的毛发都清晰可见;而传统特效技术下容易做得失真的“上天入海”等大场面,AI生成的完成度也相当不错。总体说来,虽然从中仍能感受到一些“AI气息”,但已经达到了普通短剧的上映质感。目前,该剧在快手的播放量已突破5300万次。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人用AI生成“大胖乖孙”,哄得爷爷奶奶开怀大笑;有人用AI二创爆款影视剧,借助原作热度顺利起飞……毋庸置疑的是,AI技术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渗透短视频市场的方方面面。
流量汇聚之处,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尽管当前短视频平台上真正的AI专家可能寥寥无几,但渴望通过AI获利的人却已不在少数。
其中,AI教程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些课程通常以一段热门的AI短视频为引子,搭配诸如“普通人轻松掌握”“AI助你月入过万”“首批利用AI制作视频的人已赚得盆满钵满”等诱人的广告语,以此激发观众的强烈兴趣。
若你尝试联系这些账号的作者,他们大多会引导你加入某个AI课程,也有部分内容仅仅是为了推广某些AI应用APP。不过,许多人在下载并尝试过这些博主推荐的AI应用后,会发现许多功能并非如宣传般免费使用,而是需要充值会员或另外付费才能使用。因此,这类视频的评论区中常常能看见粉丝抱怨“受骗”。
图源网络
此外,AI在短视频、直播电商领域的应用就更为广泛。一方面,众多品牌和商家会直接利用AI来设计营销素材、制定投流策略等。这不仅大幅降低了这些环节的人力成本,还减少了人的主观判断带来的干扰,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客观。
另一方面,AI动态形象合成技术的成熟,使得品牌能够用较低的成本生成高仿真度的数字人,替代真人出镜和拍摄。
为直播间配备一个“赛博打工人”,对于众多品牌直播间而言,早已不是新鲜事。他们能够做到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无休地在直播间卖力讲解,这些AI生成的数字人模特,不仅节省了真人模特的成本,还因数字人模特的可塑性和多样性,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
最近,抖音上又出现了很多AI带货视频的案例。在博主们的演示中,自己仅仅是举着商品做了几个展示的动作,全程说着“1234567”,然而,只需要将这段视频和商家的宣传词喂给某AI软件,即可生成一段他正在激情讲解的带货视频,虽然仔细看会发现和真人相比仍有出入,但如果不刻意挑刺确实能够“以假乱真”。
图源网络
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数字人带动的产业市场规模将达6402.7亿元,核心市场规模也将达到480.6亿元,是2023年的两倍以上。据IDC预测,到2026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的规模或将达到102.4亿元。
03 AI会抢了创作者的饭碗吗?
新技术的诞生让人兴奋,同样引人恐慌。特别是在短视频创作领域,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内容制作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不禁让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们担忧,是不是真的走到了“AI抢饭碗”的这一步。
在卡思看来,AI对传统短视频制作模式带来冲击可以说是必然。客观来看,在成本、效率、创作难易度等方面,AI与传统制作流程相比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传统短视频制作需要在人力、物力、时间上投入大量成本,而AI工具的帮助大大缩短了这些流程。以Vidu工具为例,用户只需上传角色三视图和背景图,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动画片段。配合剪辑软件自带的BGM和转场特效等,几乎能实现“零成本制作”,这种低成本优势使得非专业的个人创作者也能轻松上手。
更重要的是,当下AI短视频诞生不久,观众们对其正充满兴趣,特别是一些超现实画面的生成,更是成为众多账号的流量密码,动辄能获得上百万点赞。
图源网络
但同时,在AI短视频爆火后也浮现出很多明显的缺陷。
首当其冲的就是内容的浅显化和同质化问题。本质上来说,目前的AI技术仍停留在模仿阶段,AI本身并不产出深度内容,而是对网络上已有内容的再加工利用。
短期内,AI短视频虽然能靠着特效画面迅速吸引眼球,但随着相关内容的增多,观众对其的兴趣也难以持久。即使是现在,很多观众对AI视频感兴趣,也只是因为其有着“使用AI”这一噱头,而非喜欢视频内容本身。
特别是目前许多创作者过度依赖统一的素材和剧本,导致内容高度雷同,长此以往会进一步打击大家对于AI内容的兴趣。以上文的抖音“古人复活”系列视频为例。爆火后,大量模仿者涌入,但创造出新角度的人却是少数,根据卡思的观察,大量账号的内容集中在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以及李时珍、扁鹊、华佗等著名医学家身上,甚至这些名人在不同账号中的台词都没有区别,永远在背诵着相同的“传世段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AI功能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例如AI深度伪造技术可以轻易合成“以假乱真”的视频,若将这些视频用于造谣传播、诈骗等犯罪行为,无疑会对大众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威胁。
目前,各个平台和国家监管部门都在不断收紧对AIGC内容的管控,未来对此类内容质量的审核只会越来越严格。
AI短视频的诞生和发展是AI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它既给创作者们带来了便利,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而内容创作者们若想在短视频领域屹立不倒,就需要避免被技术手段“异化”,坚守内容创作的根本原则——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引发真实的情感共鸣。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卡思数据】,微信公众号:【卡思数据】,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小时候

以为长大了
就可以不用看成绩了
没想到……长大了
要看业绩……
做运营太难了。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人感同身受
忙了一天,终于可以休息会看看文章了。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唉,做运营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