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出手了,要“封”100万个账号,这类操作要凉凉

小红书,这个以“生活方式”为核心标签的社区平台,正在掀起一场针对违规营销的“风暴”。
2025年4月起,小红书宣布将重点打击违规营销行为,特别是那些通过黑灰产批量注册账号、发布虚假内容、利用水军引流等手段进行的“骚操作”。此次治理力度空前,预计将封禁近100万个违规账号,删除超过100万篇违规笔记,清理超过1000万条水军评论。
本文将深入剖析小红书此次行动的背景、重点打击的违规行为,以及这对品牌和创作者意味着什么。
通过小红书蒲公英下单的笔记,也会出问题?
答案是“骚操作”肯定会的:从今年4月起,如果内容或者被投放账号本身涉嫌造假,即便是通过蒲公英下单,依然会被官方认定为违规营销遭到删除甚至处罚。
这两天,小红书官方账号“薯管家”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平台将重点打击违规营销,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经了解,这次的打击重点是:黑灰产批量养的千粉以上小红书账号,这些账号很多开通了蒲公英,且商家也能正常下单。
这两年,在小红书不断治理水下软广的背景下,部分中介机构和黑灰产设计了一条“新路径”,即批量养假号,再通过蒲公英定向通过这些假号铺笔记,伪装真实的同时,期待通过铺量博取自然流量。
这次的治理正式向这种违规营销账号“开炮。
根据官方透露的消息,小红书这次对违规营销的打击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从 4 月初开始,首轮治理就预计打击近 100 万违规账号,超过 100 万篇违规营销笔记,和超过 1000 万条水军评论。
3类违规情况被重点打击:假号和违规号、违规营销笔记,水军评论
据小红书该项目负责人透露,这一轮治理的打击力度在近年来都是极为严格的。“平台未来会对违规营销保持严格治理,并针对违规营销的态势,随时加大打击力度。”
这一次三类违规情况会被重点打击:
1、造假账号,和通过虚假评论把用户引流至站外和撬客的违规账号;
黑灰产机构专门养“千粉账号”,表面看是合规作者且入驻了小红书的蒲公英,但账号是批量注册的、粉丝是刷的、笔记是抄的,数据自然也是假的。
还有一些违规营销的账号也在治理范围内,比如医美等本地服务行业通过水军导流接收客户资料线索的账号;摄影旅游等行业,通过评论、私信撬客的账号。这次对假号、违规号的首轮打击力度将接近100万个。
2、脱离平台与中介机构合作在平台铺设大量水下营销类笔记,以及与黑灰产和中介机构合作,通过虚假号铺设蒲公英笔记;
违规营销机构还会批量发布软广,或者通过和黑灰产的造假账号合作,通过伪装素人笔记为品牌增加曝光。这次对违规笔记的打击量将超过100万篇。
3、组织水军在笔记评论区发布转发特定评论。
评论区里看起来是用户互动,实则是水军自导自演给品牌“贴金”,或者唱双簧的违规引流,也是这一次的打击重点。比如用水军刷“我用过这个牌子太好用了”,“现身说法,特别值得买”,“你们要链接吗”,“私我优惠”等,甚至不少还会表演双簧:一个问,“姐妹,我搜xx怎么没搜到啊”,另一个回答“你怎么不早说,链接私你了”。这次对水军评论的打击量非常巨大,预计将达1000万条。
小红书将对违规营销进行常态化严格打击
如果你在薯管家账号搜索“违规营销”,光今年就至少发布了14次公告,涵盖了不同维度的违规营销行为。
黑灰产相关的账号损失惨重。这次违规营销打击前的2月份,小红书刚宣布3 个月内共处置了超过320万个黑灰产账号,其中 10 万粉以上账号有 401 个,1 万粉以上账号有 9215 个。
此外,打击行为还包括虚假资质、营造虚假热度、虚构体验等。
1月底,小红书发布了专业号虚假资质治理公告,打击通过盗用其他企业资质、伪造资质等造假手段申请专业号入驻的行为。
2 月初,小红书公告称1695 个存在违规营销的品牌被处罚,其中 199 个品牌因违规情节严重被封禁,他们的违规行为包括营造虚假热度、虚构或夸大产品/服务体验等。
短期来看,黑灰产团队肯定要垂死挣扎——换马甲、改话术、钻漏洞。但这一系列态度,也说明小红书摆明了态度,“打击违规营销是持久战,会死磕到底!”
别赌平台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少品牌方在私下对比各个平台时,普遍认为小红书用户对商业最友好,他们并不会刻意排斥种草等营销行为,更关注营销内容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需求、分享是否真实可信等。
商业内容本身也是社区内容重要一部分,尤其对一个以“生活方式”为核心标签的社区而言:毕竟大多数人的生活无法脱离商业。用户需要充分的信息去做消费决策,包括用什么、去哪玩儿、怎么过;也包括由商业机构释放的信息,从而激发的需求。
早在2022年,小红书就推出了《社区商业公约》,表达了“真诚经营,用心创造”的商业价值观,这也和社区“真诚分享”的底色一脉相承。
小红书这一系列治理举措对品牌来说,有两点提示:
第一,不要幻想用虚假水下软广来替代正当营销。有些品牌认为商业信息天然不被用户信任,所以冒着被处罚的危险,也要做水下投放,发软文。这种行为既欺骗了用户,也会被平台严厉处罚。
第二,也不能幻想只要做了营销投放客源就迎刃而解,以为服下营销大力丸,客单就会直线上升。
事实上,一些黑灰产和中介机构就是钻了这样心理的空子,批量造假号开通蒲公英,撺掇品牌去投这些比较便宜的虚假账号。这种投放看似安全,便宜,但在当前官方打击下,只会给品牌带来损失。品牌应该花费更多精力在成机制、健康持久的内容营销体系建设上,寻找与品牌匹配的营销方式和优质创作者。
一个做儿童内衣的品牌曾在我们社群中分享他们的经历,曾经和违规营销的中介机构合作,铺设水下笔记被平台封号。痛定思痛后,他们选择了一家非常专业的机构,一起开会商量营销策略,最终不仅实现了爆款内容,带动各平台销量,还一鼓作气开了小红书店铺,销量逐月上升。
这个品牌的营销负责人说,回想起被封号还有些后怕:大家都想当漏网之鱼,但平台处罚落到自己身上时,就是百分百的损失。“千万别赌平台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算法时代:真实才是流量密码
了解小红书今年针对违规营销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不难理解,随着小红书内容规则和商业生态的日趋完善,平台对虚假内容、违规营销的打击力度必将越来越严厉。
投给黑灰产几十万推广费,还能当交学费的话,被平台拉黑后,连合规渠道都受限——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况且,内容为王的当下,年轻人对内容的鉴别能力是非常强的,真实测评、干货教程、细分场景等才是流量密码。
黑灰产也许能尝到点甜头,但平台一整顿就得凉。反而是老老实实做内容的商家,用户黏性高、复购率高,这才是长久之道。这既是对规则的遵守,也是对认真经营的尊重。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卡思数据】,微信公众号:【卡思数据】,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降低期望,把手机关掉,焦虑就没有了。
营销服务型项目的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要当苦力,还要当着一群苦力的包工头。但好处就是腾挪性比较大,不行了就迅速调转方向,很灵活,不会有任何产品的拖累。如果我要是开局就做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程序,APP,估计现在只剩骨灰了。
受教了!
看完好难受啊,觉得自己好菜。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