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流量时代:品牌、内容、社群三效合一
后流量时代,想要继续打通流量的通道,内容、社群和品牌缺一不可。
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11.3亿,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全民在线时代,2009年至2019年,仅仅十年的时间,人们便把1/4时间的生活搬到了线上,互联网的效率实在惊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则需要用30多年的时间。
但是问题来了,2019年线上流量见顶,线上线下一片哀嚎:“流量思维已死”。创业者、产品经理、营销人、媒体人……都在一夜之间患上了“流量焦虑症”。
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要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产品或服务上,关注于内部的优化和创新。在没有新入口之前,流量已经从横向扩散进入纵向的下沉管道,如今流量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低,后流量时代,需要流量深耕。
如何进行流量深耕?
内容、社群、品牌是深耕流量的基本盘
内容:流量的本质是内容化的用户注意力。
流量不会消失,但是会持续跃迁。
“两微一抖”是内容营销的主战场,随着流量的下沉,内容也开始出现新的拐点,“垂直”、“新知”成为流量新扛杆。
社群:从流量思维转变为社群思维。
社群是流量的留量池,社群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流量的多少,而是要看留量质量的高低。
“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高留存、用户持续黏着和活跃;高转化、高变现。”这样的奇迹在2020年难以出现。
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大群变小群,今天已经不是运营社群的时代,而是如何“用好”社群的时代,“做”群不如“用”群。深刻了解社群中人们的行为习惯、社群运转规律,并与自己产品和运营结合起来,这才是关键!
品牌:品牌流量才是最有价值的流量。
在流量圈地运动中,流量的价值往往被高估,而品牌的价值被低估,缺乏品牌护城河的流量战役,终究是资本的游戏,今年双11的天猫数据,让我们看到品牌价值的回归:
2019年,流量思维已死,2020年,我们拒绝裸奔。
5G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新入口?内容分发是否会变得更聪明?品牌跨界到底有多少种玩法?社群经济还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想象空间?
2020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 @晓也家的猫在思考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社群运营,我始终认为它是不存在规律的,社群运营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在用户心理、用户需求方面的掌握和把控。如果说要有一个规律,作为研究它脉络的的参考,那么就是社群生态里的用户心理和用户需求。
半个运营,欢迎点评 产品研发期: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用户画像,造势 产品迭代期:规划能力,用户分析,数据分析,行业趋势,关注利用热点,突发情况处理能力,数据变化应对策略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作为一名运营经理唯有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多实战,才能成为优秀运营人。
感觉这个文章有些偷换概念了,还是因为我没读懂?
营销服务型项目的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要当苦力,还要当着一群苦力的包工头。但好处就是腾挪性比较大,不行了就迅速调转方向,很灵活,不会有任何产品的拖累。如果我要是开局就做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程序,APP,估计现在只剩骨灰了。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