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职位不同,在不同的公司做运营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运营手段、管理方式、发展阶段、预算和资源等,影响着运营的工作内容和忙碌程度,以及最终的成长及感悟。行业的发展和泡沫,让我们的选择多了无奈,轨迹有了分岔口。今天想聊聊在大公司和小公司做运营的区别,如何更好的平衡这种差异。
行业格局变化
行业发展对运营的影响经历过几个阶段。2006年前后入行的运营,迄今有10年左右经验,在那个时间点,BAT、盛大、网易、天涯猫扑等公司为大,电商、社区、内容和游戏运营兴盛,因为没有过多的行业新机,这批前辈们很多在一家公司待过5年以上,运营功力深厚。
2011年前后,垂直电商,团购,微信微博兴起,这一时期入行的运营,有了更多的选择,享受着行业大战的热闹,传承着运营基本功。大多数人在一家公司的时间不超过3年,运营技能有了不错的修为,而独角兽的成长给了他们更好的机会。
2014年移动创业爆发,巨头招聘门槛提升,入行的新人更多涌向初创公司。随着竞争和泡沫加剧,少部分人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另外一部分人则不断被倒闭裁员浪潮被动涌向新的选择。成长轨迹决定了当中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再去BAT的寡头阵营,而只能浪迹和期待更好的创业契机。
不禁会怀疑,当前阶段的不少运营,在5年之后,能否像前辈们一样将运营和商业体系理解透彻,还是仅仅成为技能操作者,和对行业发展侃侃而谈。不同阶段的差异,既有被动无奈,也有内心的膨胀。
对待应届生上,大公司仍然有着严苛的面试流程和要求。除了特定岗位外,大多数运营岗都没有明确的技能要求,因为有完善的轮岗和培训体系。沟通能力、可塑性、价值观等显得更为重要,当然如果有同类公司或项目的实习经验,把握更大。
当下初创公司对应届生的态度则略显“暧昧”。大公司HC的缩减,加上个性的独立,更多应届生寻求小公司的挑战。小公司一方面降低门槛招收大量廉价推广人员;另一方面,在核心运营岗上则要求有实操经验和发散思维,能立即承担责任,贡献脑洞大开的运营思路。
在社招上,大公司除了严格的工作年限要求外,在单一运营领域,比如类目、营销,要求有资深的运营经历和成功案例。这也是为什么在动荡的创业公司做运营,很难再符合大公司的标准的原因。
除了无奈,如何为成为一个好运营做准备,是一个更理性的话题。机会的要求如此清晰,而却又令人迷茫。
一、培训体系
首先体现在培训上,入职培训帮助你能快速了解公司的业务体系、发展历史,就跟恋爱一样,相互了解是相爱的基础。团建培训,让相同岗位的员工培训交流,增进跨部门的关系和合作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不定期的运营技能培训和案例分享会。
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文档。包括历史的业务文档、数据指标说明、各种系统使用文档等,事无巨细皆成文。
小公司,在于有个好leader手把手传授,和自我驱动领悟能力,业务的快速变动让文档的时效性很低。反过来说,你也许就是所有需求和系统的制定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工作规范
在规范养成上,这是大公司对新人的极大价值之一。对于运营在业务沟通、项目管理和自我反省上有巨大帮助,可以视为运营进阶的标准。
1、邮件文化。每个大公司都有各自的邮件规范,尤其涉及外部和跨部门的合作,邮件是最有效力的文档,能够把业务的推进情况,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有理有据的说明清楚。
2、周报文化。周报文化是最好的管理和自我总结方式之一。将自己一周的工作内容、拿到的结果、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和个人思考成长总结出来,而非简单的罗列。
季度、年中和年终的时候还有述职和review,总结一年的工作成就,反省问题和制定计划。
3、工作流程。大公司的项目推进,都有严格的对接过程,包括设计开发评审、预算资源和系统权限申请等,养成对项目的综合评估、结果预判和时间管理习惯。
对运营来说养成好的规范,对项目会有把控能力,对结果有预判和公式拆解,可以及时调整过程降低风险。
然而也并非每个大公司都有优秀的管理水平,反之则出现繁杂的汇报机制,缓慢的反馈机制,低效的资源协调水平等,让项目推进和调整举步维艰,被动听从不明真实情况的上级指令。
在小公司,一方面有快速灵活的汇报反馈机制,扁平管理让项目信息透明,力往一处使;另一方面,促使自己和推进公司养成周报和总结文化等规范,让自己清楚所做的每一件事,自我反省。
大公司里做运营,压力更多来源于KPI。每个人负责的模块都有明确的KPI,根据KPI公式分解出工作内容,再制定时间节点,每一项具体内容都有规范和路径。面对新业务,将技能复制即可,流程管理大于创新。
根据KPI,在相当长的周期内,将工作逐步推进完成。在大公司,能够清楚知道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即使是超负荷运转。
作为小公司的运营,情况则完全不同,最大的KPI是公司整体的KPI。运营要做的是不停的尝试、寻找“小而美”的创新运营。
在产品早期,运营需要通过用户反馈寻找定位,甚至一个个拉用户。在推广期,运营需要挖掘更多的渠道,尝试新媒体运营、社区推广、社群运营和异业合作等方方面面的运营手段。最大的忧虑在于如何找到有效的方法,甚至不清楚下一阶段该怎么做。
在小公司,运营希望像大公司一样,有更明确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在大公司,运营希望像小公司一样有更多的自主尝试机会,掌握更多的技能。
一、团队配置
在大公司里,通过快速的抽调,新业务的小团队都有完整的前后端技术、设计、产品、运营人员配置,更别说成熟的项目。对于小公司,有时候在人员上还得“看天吃饭”,因此在运营上会显得束手束脚,但也会激发更多的解决方案。
二、人员素质
小公司的人员素质经常参差不齐,由很多因素导致。资金、项目紧急度,没有统一的文化等。好的团队氛围,一方面是业务沟通上没有能力和个人情感上的障碍,一方面是在工作时间之外,成员之间有自发的生活和工作交流。这要求在招聘上对价值观和能力有统一的要求,以及好的团建文化。
三、共享资源
大公司里,很多业务在技术和数据上共享和互补。比如一淘网的类目建设上,后台类目体系基本来自于淘宝;话费充值、机票等业务也对接淘宝,再吸纳第三方平台。优势在于,极大降低开发成本,内部协作的推进效率也更快。
在流量资源上,主站或核心产品有足够的流量,各部分的流量需求只需要提交申请,根据排期分配资源即可,常规营销不需要额外的预算投入。
小公司可想而知,每一次的营销需求,运营需要负责所有的流量采购,成本核算,ROI等,在有限的预算内,扣扣索索过日子。当然,收获的是全渠道的决策和尝试体验,更长链条上的投入产出测算能力。
在大公司的成熟项目里,就是完成每个阶段不同的KPI,项目稳步发展,你掌握所负责环节的技能,以及项目的发展过程和变化。
在大公司的新项目中,选定方向后让项目高强度地推进,轰轰烈烈的资源投入,最终项目独立发展或达不到预期关闭。中途很少有过多的方向调整,更像战略上的一次尝试而非生死之战。
小公司里,产品有创始人最初的愿景,但更现实的目标是活下去。整个过程中,会面临重大方向和运营策略的调整。在一次次的重大调整中,运营更像一个为孩子生病积极求生的母亲。
在不同公司的收获和对职业轨迹的影响完全不同。大公司收获严谨的工作开展和管理流程,扎实的技能,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市场的普遍认可。小公司收获多领域技能,独当一面的机会,面临更多的成长压力和试错。无谓优劣,色彩不同而已。
每一次选择都意味对未来的准备,你可能拥有的工作方式。Anyway,机会选择是偶然,但想要的人生却是一步步走向必然。
作者:毒师
来源:运营有毒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唉,做运营真的不容易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和这篇类似。当时没收藏,后来一直没找到。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温故而知新。
心理学中有个虚假同感偏差,即你的喜好会影响你的估计值,在工作中,团队成员的喜好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策划方案的落地。比如我们团队几个成员都喜欢直播,觉得办直播的转化率一定不错,于是做了一个关于直播的策划营销案。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通过数据发现这个直播和我们用户的契合度较低,后续做了试点投放,最终数据也验证了确实存在虚假同感偏差。用心理学知识发现一些陷阱,可以帮助工作有效开展。
读过这个楼主很多文章,确实都还不错,感谢,加油。
作者其实可以写的更细致一些,这样落地性会更强,对读者帮助会更大。
棒!这篇写的很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