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之战将是未来相当时间的新常态。而小单位,很多时候也就是安安静静当大生态下的一个棋子就好了。

01

我们先从付费阅读和免费阅读之争说起。

大家都知道,前阵子网文领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种种争议的背后,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付费阅读模式和免费阅读模式之争。

支持付费阅读的朋友,理由大多是认为在付费阅读的模式之下,可以保障平台作者的日常收益,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内容生态循环,而且网文得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就是得益于早期运营者构建的这一套付费激励体系。

支持免费阅读的朋友,理由大多是市场上已经有多个迅速崛起的免费阅读平台,免费阅读平台对付费阅读数据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免费阅读可以让更多读者看到作品,增加作品影响力,而且免费也更符合互联网的开放传统。

再来看看双方反对的理由。

反对付费阅读的理由自然大多是认为付费阅读具有一定门槛,反而限制了影响力和行业发展,影响了IP孵化,况且付费阅读人数已经达到瓶颈,天花板明显;

反对免费阅读的理由大多是,广告收入无法保障作者生存,毕竟不能要求所有作者都为爱发电,没有了作者群体,网文行业的基石就不存在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付费和免费的人群重合度较低,所承担的业务功能也不一样,比如说免费可以拉流量,付费可以做营收,二者搭配才更好,因此未来将会付费模式和免费模式并行。

往下读之前不妨简单想想,你支持哪种观点,或者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02

简单来说吧,我们认为,尽管免费和付费模式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但最终免费模式会成为主流。

对于阅文这类网文平台而言,付费阅读的可想象空间并不多,但IP变现便不同,如果能打通整个IP孵化-变现的产业闭环,对于平台的价值显然要大于付费阅读本身。

决定平台未来会往免费还是付费方向靠的因素,在于哪种模式能更有效地促进IP孵化-变现闭环的形成。我们认为免费模式由于更具有内容传播性和曝光量,将会是最终自然而然的选择。

重点在于思考框架的转变,如果把视野放在网文平台/网文产业,那么付费是更加健康的模式,如果把视野放在整个IP产业,那么免费便是更佳选择,因为在这个框架下,网文平台的任务就是最大效率的孵化IP,而IP变现通过其他环节而实现。

腾讯所说的“泛娱乐”也好,“新文创”也好,其实大多都是这么个意思,现在《庆余年》更是被不断当做IP变现的标杆案例来展示。

OK,得出结论的分歧点多在于,你是从阅文的视角去分析,还是从腾讯的视角去分析。

03

当然,不少人对免费模式有两类担忧:

第一就是前文所说的,免费模式的广告收入不足以覆盖创作者的成本,创作者就算是空有人气,也无法有效变现;

第二就是担忧劣币驱逐良币,免费模式下网文将丧失所谓的“文学性”,变成千篇一律的套路文,变得更加狗血三俗。

但事实上我到觉得这两个顾虑不用过于担心,如果理解了当下是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更不难解答。

免费模式亦是一套市场机制,会自动筛选合适的创作者,坚持不下去的创作者可能说明,他本身便不匹配这套免费机制,天然淘汰了。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内容平台,腰尾部的创作者都是相对弱势的,若是单兵作战,兴趣导向、为爱发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积累过程,而用爱发电的创作者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

我们也相信,若没有真正的网文创作热情,也很难孵化出真正意义上的IP,这是内容领域的玄妙之处。

我们甚至认为,IP供应量其实并不用太多(目前阅文作者和月付费用户数量竟然差不多,都是不到一千万的样子,我最早看到这个比例还挺惊讶),但孵化-变现模式的成功率才更加关键。

而头部作者就算没有IP相关收入,在这个注意力稀缺及变现途径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并不认为会有生存难题,况且免费平台之间本身亦在相互竞争。

至于劣币驱逐良币不过是通过文学标准去衡量商业标准,“劣币”并不意味着其没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况且古今中外所有的故事情节,其实都是范式化的,我们在电影院所看的电影,其实都是在用相似的人物讲述着相似的情节,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电影最为明显。况且对于平台而言,内容的分布可以通过流量分发而人为地运营把控。

04

前文说到过,从网文平台本身分析,还是从IP全产业分析,可能会对免费和付费之争得出不一样的观点。

腾讯长期信奉“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但这次对阅文的主动调整,多少让外界有些意外。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件事也应对了不久前B站陈睿所说的,“世外桃源也会被坚船利炮干掉”。

我们并不是说阅文是所谓的“世外桃源”,而是想表达——未来世界的种种竞争,将是大单位与大单位之间的竞争。

小单位无法独立生存的逻辑在于,大单位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地会伤及无辜。

因此小单位的生存、崛起,需要依附于大单位。小单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并确认自身在更大的一个体系下的角色与作用,而小单位的自成一派,几乎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05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整体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竞争的单位也在不断地变大。

曾经听到过一个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全球化的竞争,过去都是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今天已经演变为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这也能解释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其实在各个领域亦是如此。

为什么今天很少出现牛顿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巨星?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如今的应用型科学研究更多是团队分工作业,不太可能因为个人的一己之力而做出整个学科的突破,就连实验成本也都是耗资巨大的,需要国家/机构/大企业的支持才可能完成。

这种竞争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了竞争者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跨维竞争”的频繁出现。

比如说:今年年初由于疫情缘故字节跳动推动了《囧妈》的线上免费放映,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改变影视行业的举动。

当然,想要改变整个影视行业规则难度无疑是巨大的,但字节跳动的点在于,根本不需要像影视公司那样通过电影票房去赚钱,而是把影视纳入到字节系的整个商业模型中,通过影视带来的流量,在其他的地方进行变现转化。

总而言之,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时代、经济放缓的时代、存量竞争的时代,大体量单位才能集中资源去突破和竞争,每一场小人物之间的战斗,都将是巨头意志之战的缩影,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不存在未被染指的净土。

06

我们认为,这种巨头之战将是未来相当时间的新常态,不妨在最后做出一些瞎猜和预测,当然,前提是我们依旧处于存量竞争的环境中:

1)腾讯对合作伙伴的主导意志会不断增强

竞争进入深水区,考验的不仅是反应速度,更是整合资源、分配资源的能力,事实上阿里的投资控股模式在既定目标的执行上是更加高效的,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腾讯可能会与合作方在资源分配上出现更多分歧,这或许会导致腾讯对外投资合作变得更加强势,特别是社交、内容这种重点领域。

2)小巨头构建产业闭环,多个全链条生态阵营的出现

除了AT这类超级巨头外,小巨头们都会构建出完整的商业闭环生态。

尤其在直播带货的影响下,内容平台和电商平台的界限已经模糊。

无论是哪个重量级玩家,都会期望发展出流量的产生(工具)-流量的留存(内容)-流量的变现(广告/电商)平台闭环,把整个商业链条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多个具有完整生态的、孤立的小型阵营也将出现。

3)无边界竞争/混战的频发

跨维打击将是存量竞争下的常态,想要继续增长,就要去抢占别人的生意。

跨维打击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考虑盈利问题,因为他的商业模型就不靠这些新领域赚钱。

我们以前的一篇付费文章中曾说到过,在直播带货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跨界混战的苗头,美团做直播、顺丰做外卖这类跨界竞争,在今天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直播大战还有可能导致AT二强的终极对决。

4)小玩家无法独立生存

前面已经说到过,“世外桃源”在今天是个幻想,小公司如果不依附于大生态,在发展中极有可能被误伤。

而就算小公司依附于大生态体系,那也意味着小公司的目标要与大生态的目标保持协同,否则也无法顺畅发展下去。总之,小单位的生存法则,很多时候也就是安安静静当大生态下的一个棋子就好了。

每一个小战场的背后,都是巨头的意志对决。

-END-

 

作者:郑卓然,公众号:传播体操(ID:chuanboticao),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广告营销、新媒体运营领域老司机,专注分享营销、运营、商业的干货文章及独特见解。

本文由@郑卓然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在某上市公司做运营,今年真的好难,据说以后会更难。只能多学习沉淀提升内功了,太焦虑了。

  2. 两个程序员在聊天:程序员A:“哥们儿,最近手头紧,借点钱?”程序员B:“成啊,要多少?”程序员A:“一千行不?”程序员B:“咱俩谁跟谁!给你凑个整,1024元拿去吧!”

  3. 拉新,微信加人,
    留存,告诉他们有好处
    促活,讲沙雕段子,
    召回,发红包
    :twisted: :twisted: :twisted:

  4. 顶! :cry:

  5.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和这篇类似。当时没收藏,后来一直没找到。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温故而知新。

  6. 说的很详细,涨知识了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1月24日 更多
加入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