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消费赛道可能更难
本文从多方面分析,并与日本经济作比较,得出为什么2024年消费赛道可能更难的结论。而面对这较大的压力,我们又能如何从中披荆斩棘,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一、有点标题党了,但并没有唱衰
像这样宏大的问题,我一般不敢聊。
首先是敏感。唱衰的内容活得不久(当然我这个本质上不是唱衰。)
其次是鄙视。一天天为了3包佐料的泡面奔波,却张嘴闭嘴给人家年入3亿、30亿的大佬说“你难了”……韭菜的命,非要去说kol的台词。
最后是预测基本不准。我记得上次中金公司预测了10条,年后复盘,只有1条擦了边。还有一位朋友吐槽,自家老板总会在年初发十大预测,连续几年从未准过。
我说,这可能是在迷惑对手吧。
但最终让我来聊聊,是那该死的虚荣心。之前看到一个项目,一见钟情,觉得可以做成下一个星巴克,于是每见到一个朋友就神吹。
然后去查了各种数据各种资料,三分钟热度慢慢冷掉,就想打退堂鼓了。夸下的海口怎么办?写一篇稿子迷惑一下这群朋友吧,于是有了“2024消费赛道可能更难”。
进入有点慢了,我们赶快说正事。
二、消费主导中国经济至少10年了
最开始,我要旗帜鲜明地表示一下立场。我认为,整体来看,国内消费市场绝对是牛牛的。
我在那本比长满刺的豪猪还难产的新书《重塑新消费》中提到过: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2%、48.5%、1.3%,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为3.7%、3.6%、0.1%。
很明显,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了第一动力。而这,也引致中国经济步入了消费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这样的主导地位延续至今。国家统计局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82.5%。
信心来了吧。
三、那为什么又说它很难?
消费引领,如此向好,为什么我还要说难呢?
第一是我本人很保守。
每次拿出来说的事儿,都会先聊最坏但不一定发生的结果。就像每次出差,尽管天气预报说晴天,我也会在包里放一把雨伞。
很多中小企业,只要不是疫情封控那种,其实宏观经济对他们影响并不大,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但就像好多年前阿里马总说的,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下大雨的时候就晚了。
第二是从宏观大势来说,整个经济的天花板其实压得更低了。
2018年资本钱荒终于挺过来了,大家觉得2019年能够原地起飞。但没想到2019年很难。
而大家在2019年末认为2020年能绝地反击时,美团王总说,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疫情来了,王总真会算命。
其实前阿里CEO卫总当时说得好,哪里是疫情。疫情只是加速器,整个宏观经济到了这一步。管基金、玩资本的人,多少比我们认知超前一步。
疫情3年,所有的loser都把问题怪罪到了疫情。2023年再想一展宏图时,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大量老板撞了南墙。没有疫情的2023年,为什么不少企业的账上并不好。我为大家找到了一个借口,经济大势。
到底这个大势在怎么发展?以下是个人观点:
①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报告显示,1992年,日本家庭消费增速由8%断崖式下滑到2%;在之后的30年里,该数据也从未出现过两个年度连续上涨超过1%。直到2022年,日本家庭消费增速才再次突破5%。
大家把这称为日本失落的30年。
另一边,大量做消费的人都在学日本,说日本消费市场至少领先中国30年。
这个逻辑如此一倒腾。再加上2022/2023的发展数据,就感觉之后30年会开卷考试一样。
当然,我们的社会体制不一样,也意味着我们很可能享受“主角光环”。30年变成3年?谁都不敢去下定论。
②康波周期
另外,更科学的探讨一般是从经济周期开始。今年巴九灵吴老师年度演讲提到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的一个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期、回升期、繁荣期和衰退期,大概50-60年。
吴老师说,我们正在康波周期的第三阶段,但我们不知道“这个波段有多长”。大胆地换句话说,第四阶段是否来了?或者还有多久来?大佬肯定都会说不知道,老板们看账本时自己能体会到。
③库兹涅茨周期
康波周期,要不是吴老师提起,估计会和我的大学课本一起在脑子里积灰。既然一下子打开了记忆匣子,我还可以多给大家介绍一个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很明显,这是一个叫库兹涅茨的人提出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提出一个15-25年、平均长度约为20年的经济周期。
不知道对不对,当时我们老师提了一嘴,说在美国日本这种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个周期上行需要十七八年,然后衰退三四年,再上行。
敲黑板,有想买房的老铁看看日历。
当然,上述两个周期提出的经济背景,是俄美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拿到我们这里来,有些不适用。
比如1998年我国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制度改革后,按理说2008年前后,最迟2013年就得进入库兹涅茨周期的下行阶段。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咱们“四万亿”刺激了一波,这个上行波段直接挺到了2018年甚至现在。
房地产影响消费啊,这个行业的产业链以及横向利益相关方太多了。房地产不行,水泥建材家具家居都为难,谁去消费?
压力面越来越大了。
第三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
回看过往30年吧,再久远我研究不过来。
我们看大众消费市场,也就是价格没有那么贵,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板块。90年代,这个板块大多是国内企业占据,那个时候其实没有明显的品牌感知。我记得小时候买的白网鞋,至今不知道是哪个牌子的。
千禧年以后,这样的状态开始有了变化:买白猫、立白的洗衣粉,双星的鞋子、蒙牛伊利的牛奶。本土企业开始做出品牌来。
但不少国际大牌也站进来了。舒肤佳成了香皂品类名词,护舒宝甚至也一段时间里成了卫生巾的品类名词。从大局来看,竞争开始了。
而到现在我们看,大众消费品中,太多国际牌子了。前不久我团队一个妹妹还说,大宝居然不是国货……我拿着大宝沉思,要不换成隆力奇?
此外,2019年开始的那一波新消费浪潮,吸引了大量跨界而来的人。互联网人跑来做消费品,元气森林是个榜样、瑞幸咖啡是个榜样,其他还有线上服装定制、上门美甲,还有上门按摩(擦边的那种除外,超纲了)……
竞争越来越大了。
第四,渠道越来越难了。
小马宋说,渠道能力几乎决定了创业公司的生死。现在消费品要想打开渠道,常规的玩法是线上+线下。
线上很难。陶/京/拼,谈了好些年的流量红利消逝,不用过多解释。
抖×这种新渠道,似乎是流量洼地。其实也是流量坑,大量的抖×品牌就像这两天在案板上嘎嘎叫的年猪,养大了就被宰。
很多品牌在抖×确实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甚至说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供应链反应不过来。然后吭哧吭哧搞供应链,加速卖货。
这会延续吗?品牌销售规模越大,增长就会边际效应递减。无论是平台干预还是商业规律,你都会发现ROI越来越低,复购率越来越低。
但这个时候你停不下来,一停销售就降了,你养的供应链怎么办?
之前就有品牌给出了例子,7成收入给到博主,品牌成了平台和博主的韭菜。
线下会不会好点?并不会。餐饮仰仗美团点评,消费品依赖盒马这种新型渠道。但盒马都开始出自有品牌了。今天去盒马走了一圈,很多精酿啤酒、白酒都是他自己的牌子,一看代工厂,也是响当当的新消费品牌啊。
一旦渠道品牌推出一个自有产品品牌,它的品牌、文化可能都没有那么重要。一切都被渠道影响力背书,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这个时候,品牌只有回去深耕自己的供应链,保证盒马的酒是你的酿造基地产的,就连高粱都是你的地里种的。
但以前你打过的广告,交出的品牌税呢?可能很难找消费者拿回来了。
四、为什么是2024可能更难?
其实大多东西都是以前存在的,那为什么非要针对2024?
第一,从日本失落的30年来看,他们也是在调整一两年后觉醒进入低毛利社会,开始普遍的精细化运营,国内市场应当接受这一点。
第二,2023年大家的期望很高,所以失望很大。我想泼泼冷水,特别是那几个好朋友,别浪,猥琐发育。到时做得不好不会失望,做好了就是惊喜。
第三,我发现大量老板有这个预感。一部分有资本的老板觉得这个是机会,所以开始到处捡漏布局;手头紧巴的老板动作也大,收缩展现强化营收TOP级的地域市场,巩固根基——一个个都在备战2024。
当然,难是做生意和创业中最常见的事。无论康波周期还是库兹涅茨周期,其实都没有股市那种心跳玩法,大多是波动上升。
我们要坚信,从整体来说,明天会更好!):
微笑,完结,撒花。
作者:黄晓军;公众号:鲸研品牌实验室(ID:JingyanLab)
本文由 @鲸研品牌实验室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
讲的很透彻,例比通俗易懂,果然是高手
拉新,微信加人,
留存,告诉他们有好处
促活,讲沙雕段子,
召回,发红包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