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嘲的“网抑云”:成也UGC,败也UGC
网易云上一次大规模的出圈刷屏,还是2017年的地铁广告。与如今的“深夜网抑云”刷屏的,是同一波内容——歌曲评论,却是完全相反的营销效果。为何曾经备受称赞的“文艺”歌评,如今却像“牛皮癣”一样遭受嫌弃?以下,小派跟大家一起来讨论下这个话题~
一、被群嘲的“网抑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以乐评文艺被熟知的网易云音乐,逐渐变成“深夜哲学家们”和“青春伤痛文学家们”的聚集地,最近更是被网友们戏称为“网抑云”。
重金属、DJ抑或小清新民谣,还是流行歌曲……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评论里都难以避免关系到失业、考研失利、离婚、酗酒等负面评论文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这些句子也是随处可见。
听歌表达情绪无可厚非,但如今这些与歌曲风格格格不入,甚至有些逻辑不自洽的颓废评论已经像病毒一样蔓延,严重影响整个乐评氛围,自然会被网友们诟病。
更有看不惯矫情,精通数理化的学术派,“出征”diss这些无病呻吟的评论,被网友成为“网抑云克星”——
▽
▽
▽
二、从“文艺”到“无病呻吟”,风评的变化
三四年前,小派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最时兴的就是听民谣,拍一拍风景,加上一句文艺的歌词分享到社交软件,都能收获一大波赞和好评。偶尔听歌有感而发,在评论里写下一段,有时还能收获陌生人的温暖。
打着音乐社交定位的网易云音乐,也因为文艺的乐评,成为了年轻人之间用来彰显自身品味的产品。
但如今,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同样的评论文案,同样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在三四年前,还是被称作是文艺的存在,被网易云作为营销内容,广受网友好评。
而如今却被戏称“青春伤痛文学”,备受诟病,这是因为什么?
1. 用户需求的变化
同样的内容,却有不同的价值鉴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受众群体的变化,抑或受众心理的变化。
如今网络用户中最活跃最大体量的群体,应该就是Z世代莫属了。
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他们,熟悉网络传播规则,面对网络信息,他们相对而言会更加理性,更能对贩卖焦虑的行为免疫。同时,也更加愿意戳破泡沫和幻想,直面现实。
停留在表层的情怀式营销,对于Z世代而言,也可能不再容易起作用了。对于网易云而言,也是时候改变一下情怀文案营销策略,走进年轻人,挖掘真正的年轻人需求了。
2. 产品体验下降
2016年,网易云的前产品经理王诗沐曾说过:
“做评论功能之前,我看过一份报告,说的是过去只有 5% 的用户看评论,但现在 50% 的网易云用户都看评论。”
可见歌曲评论功能对于网易云音乐、对于网易云音乐而言的重要性,对于用户而言,网易云不单单是一个听歌软件,更多地是以乐评为载体的社交社区。
如今的评论区却是被无尽的复制黏贴式、无病呻吟的文案占据,为了博取热度,编故事、传播负面情绪、大量地复制高赞评论,导致整个评论社区的内容同质化严重,消极情绪泛滥。
这样的评论氛围已不再是当年用户喜爱的,到处安利的那种氛围了。有真实表达需求的用户,也不再乐意在评论区输出有价值的评论内容了。
再加上,近年来网易云音乐的歌曲版权越来越少,很多热门歌曲,网友单曲循环的歌曲都一个个地显示没有音源了。
(小派的听歌排行中第一和第二都没音源了555)
作为一个音乐软件,最根本的还是音乐吧,就算是主打音乐社交,网易云音乐上的用户社交,终究也还是要以歌曲为契机。没了歌曲,自然也就没了社交。
所以,没有了大量的歌曲版权,自然也就会流失大部分用户。
三、总 结
文艺、温暖的网易云,变成无病呻吟的“网抑云”,并非一日之寒。
成也UGC,败也UGC,对于一个带有音乐社交社区而言,UGC内容生产的引导和维护,如何在实现增长的情况下,也能维护好社区的专业氛围?十分重要。
以上,是小派自己的一些想法,假如你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评论区与小派一起讨论一下呀~
文章参考
爱范儿《刷屏的「网抑云」背后,是网易云音乐用户的泪》
本文内容灵感来自:运营派热议话题:《哪些“网抑云”歌曲热评文案,最让你印象深刻?》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小派,微信:sraaa1997,微信公众号:运营派精选
本文由@运营派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说的太对了,对我太贴切了
手动点个赞
也没什么,怎么就被感动了呢
在某上市公司做运营,今年真的好难,据说以后会更难。只能多学习沉淀提升内功了,太焦虑了。
对于大家都热衷的热点话题,总会去分析别人背后的行为
创新思维,新事物的接收能力。不管经不经通,十八般武艺都要会。
核心利益共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运营针对的是群体,所以每个群体一定有共同的核心利益点,找到这个点去共情延伸的情绪,会帮助在工作中实操的效率性。
好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博主这样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