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已经从快速成长期,进入到了成熟期,主要场景从拓宽新赛道的跑马圈地,变为在存量赛道中比拼深耕运营能力的零和博弈。创新型机遇持续减少,试错及启动成本持续提升,人员流动不再活跃,都使得这个行业的上升通道,变得愈来越窄。年轻人对于行业的担忧愈发深重,如何应对行业变化,并且适应这种变化?

7月在上海,和一个在头部电商平台做人工智能的同学聊天,她们尝试用人工智能能力逐步替换掉部分人工运营,但是遭到了运营团队的强烈抵触,项目推进很艰难。

我听到后很震惊,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实实在在打在了我的膝盖上。跟行业里八零后的前辈们聊天时,身居要职的他们,理解不了这一批九零后年轻人们,为什么会这么焦虑,对于“35岁就失业”这样观点会如此认同。

是的,他们理解不了,因为他们觉得,如今的他们承担着更多的工作和家庭责任都没有被压垮,你们这点压力,算的了什么呢,真不担事儿。这一批八零后从事互联网的同学,在他们二十几岁的时候,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期,行业本身亦处于爆发性增长期。

在这样的上升期阶段,你做的事情都可能被验证是对的,跳槽涨工资,买房能增值,房贷越还越轻松也成了常识道理,身边充斥着报个IOS培训班、工资过万的故事。

中年旋涡里的互联网年轻人

在红空事件里,让年轻人走上了街头的原因,是红空对于新兴产业不可逆的错过,以及传统行业把持在巨头手里,几无上升通道,年轻人们找不到未来的出路。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已经从快速成长期,进入到了成熟期,主要场景从拓宽新赛道的跑马圈地,变为在存量赛道中比拼深耕运营能力的零和博弈。创新型机遇持续减少,试错及启动成本持续提升,人员流动不再活跃,都使得这个行业的上升通道,变得愈来越窄。

在现有的职业框架里,伴随着职业经历的增长,从业者能获得职业经验的累积,职业经验的累积又会形成从业者个人的差异化竞争力。

但对于广袤的基础职位来说,当赖以生存的经验资本在人工智能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时,此时能提供的新的差异化价值是什么?

熬个通宵依然精神抖擞的身体素质,此时也已经移交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这不是一个悲观的展望,因为这是一个客观的问题,问题就需要去面对并解决,焦虑只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伴随状态。

但另一方面,也该调整心态,行业如此,我们才该愈发奋勇。时至今日,相比于其他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上升通道依然要宽广很多。

作为一个一线从业者,观察并记录了一些身边同学以及基础性工作在近些年来的变化趋势,在下面列出。

一、非标工作的逐步标准化

在职能方面,需要创造力的职位,比如产品、交互、视觉,需要的能力从基于行业洞察输出差异化的方案,慢慢转变为基于行业洞察选择更符合现有情况的方案。

一个创造性的交互事件带来的调性增益价值,已经渐渐打平不了使用通用交互事件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带来的增益价值。随着行业本身的积累,方法论和规范越来越沉淀,这降低了从业者的入门门槛的同时,提高了相关职能的生产效率。

但对于个体来说,再去研究一些终将被组件化的领域,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业务方面,中台化、Saas化是在行业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边际红利消失后,短期内提升效能的必行方向。把大的拆小(深耕业务)、把小的聚集(中台化,组件化)都将在这个阶段里发生,同时这也意味着,很多职位的职责将会对应发生变更。

就像在这个阶段,为什么会多出来一个职位叫“增长”,增长的职能在行业红利期是被其他几个职能均摊掉的。但是随着行业发展,产品运营的职能越发标准化,增长这个能力就被单独拿出来做了标准化,变成了一个新的职能。

二、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获得

我们首先要定义下什么是理想的工作。

  1. 行业处于上升期,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
  2. 团队处于上升期,欣欣向荣聚焦业务,很多团队间的问题不会在这个阶段爆发。
  3. 这个职位是因为业务发展缺人而新增的,这样入职后,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能出成绩的项目。

就跟前文所述的八零后年轻时候的情况一样,当你随着一个上升期业务不断去迭代优化自己的时候,你的产出会被杠杆化放大,你的精气神、你的判断力和自信程度都会提高飞快。

而如今的大公司职位,已经变成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前人走了,新的职位才会放出来,岗位职责也越来越聚焦在某个细分领域。试想下,在如今大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前人依然选择离职留下的坑位,是个好职位的可能性有多高呢?

我难过的是,现在入行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难获得体会前线战场的机会了,没有一点硝烟。跟一些优秀的新人接触过,由于自身的努力,他们有很优秀的方法论基础,但是业务决策路径层面非常薄弱,基于某个问题场景,习惯直接在功能层面找答案,要不然就会基于方法论会反向匹配业务场景。

当然我也知道,那些经历过千团大战,出行大战的决策者们,也是这么看我的——方法论选手,思维不够凝练。

三、人人都想搞副业

这个现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或多或少都有些在传统行业工作的同辈亲戚,他们总盘算着开个奶茶店,饭店服装店什么的,并且会发表“靠上班这辈子是发不了财了”一类的观点。

本身职能的成长性和机会都不多的情况下,总想着把空闲的时间和精力,转化成收入。但这个现象,在互联网行业则是刚刚出现,身边的很多同学现在都在盘算着搞点副业——上周五有个老哥问我,要不要合伙养猪。

对于行业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信心都不那么充足了。这也是很多人,面对中危困境时,提供给自己的一个解法。

当然,我还是相信这个行业的,说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吧:我在美团点评时组内的一个同龄同事,她的爱人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创业,现在公司的规模已经如图中所示了。

这个行业可能已经没有成为英雄的机会了,但想要成就自己,这或许依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中年旋涡里的互联网年轻人

四、职业规划的预期

大家对于行业从扩张状态变为收缩状态的心理认知过度,很平滑。日常对于职业规划的话题从去哪儿发展好变成了不如留下来看看情况,一切都很自然而然(不能自然而然的人可能已经被淘汰了),稳定性和确定性在决策因素中的比重持续增加。

现在的情况下,除了起点较低的一些职位外,不太可能找到一份各个维度都比前一份工作强的工作了,也因此,近一年身边同学换工作的原因,基本都变成了被动求职,或是拿完大礼包后的重新起航,或是呆不下去后的愤然出走。因为看好新工作的机遇而主动离开的,已经很少看到了。

一直到现在,很多工人谈起当年的国企改革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他们反复问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了一九九几年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他们在当时是这样想的,认为这都是暂时的一种困难,很快就可以继续下去,支持他们的其实没有什么理性的理由。

一个就是工厂当时向他们许下了这个承诺——有点像现在的小女孩相信老男人在意乱情迷时向她们许的承诺。

另外一种,就是他们彼此之间不断坚信的一个逻辑:我必须活下去;没有工厂我活不下去;工厂应该让我活下去——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三段论。

一件不幸只有在你真正理解它的时候它才能够过去。所以经过了这么多年,二十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像当初一样在这个矛盾里面打转。

这些人,在当年我的印象里,他们相信自己完全配得上也守得住这一切。

就像今天在大城市里的精英阶层一样,他们相信自己有资本、有智慧、有能量,相信自己完全能够Hold住这种生活,永远不会是输家。他们也相信这个世界已经合理了,已经足够合理,任何失败者不是愚蠢的就是懒惰的——其实这也和三十年前这些下岗的工人想的差不多。

——贾行家《我说我们东北,失落的人,绝望的人太多了》

贾行家老师描写很有带入感,但同样是那个时代,老一辈的商界巨擘们,则是快速完成了资本积累,发展壮大。

有两个道理,在焦虑之余,我们需要足够看清楚。

1. 互联网本身只具有工具属性,而它所连接的一个个行业,是存在行业纵深的

我们知道产品设计存在五个层级要素,由表入深分别是:表现层(视觉设计)-框架层(界面设计)-结构层(交互设计)-范围层(功能设计)-战略层(目标设计)。

标准化、智能化的过程一定是由表入深逐步覆盖的过程,而实际上一个正确方案诞生的决策过程,应该是由深向浅的逐步向下拆解,这样的决策能力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中年旋涡里的互联网年轻人

如果说目前的思考路径或者从事工作的职责边界被完全限制在里前三层里,那对应需要做的一方面是锻炼自身以终为始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去向上拓展自己工作的职责边界。

而在这五个层级之上,存在着对于商业本质的思考,行业所需的能力纵深依然能够支持我们持续去探索提升并获得对应价值回报。

2. 实际能击败我们的是什么?

在贾行家老师的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让这些人真正被时代所遗弃的,是他们被抱怨所环绕后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继续奋斗创造价值的动力。我们不能用今人的认知水平标准去评价当时的人们的,但我们知道,只要他们当时扛过去了,对待生活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等待他们的,会是持续至今的经济腾飞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当我自己在评估我略显频繁的职业变动经历是否对我的发展产生弊端时,我会发现,我在大节点上的每一次决策,在我现在看来,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正确的。实际想来,是因为我在每一段经历里都足够付出与努力,生活给我的馈赠早已超出换工作造成的损失。

与此对应的,我觉得我的高中时代、大学时代非常失败,基本不会和人谈起。究其原因,是我在那一段时间,痴迷于打游戏,学业荒废,生活毫无产出。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属于世界前列,互联网行业依然是现有行业里,规则最透明,上升通道最宽广的行业。只要我们不被眼前的苦难所击倒,始终能够坚定信念,就能一直走到前行的道路上。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

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感于世事多艰,出门前问到:“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

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美国二战后婴儿潮一代与垮掉的一代,日本的平成大萧条,共和国长子的荣耀与落寞……想要在时代的曲线里寻找想要的答案。

但最终我意识到,我们应该从个体去看时代,而非通过分析时代和行业来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会遗失掉最重要的一个点: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是最后我必须要引用梁济先生与梁漱溟先生故事的原因:梁济是前者,他选择投湖殉清;梁漱溟是后者,一生经历多个乱世,但一直能对世界充满善意和信心。

 

作者:yachao。网易产品策划,前美团点评产品策划。公众号:燕赤霞随思录(YCXSSL)

本文由 @yachao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感谢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1月22日 更多
好夫妻日
1850年清末政治家林则徐逝世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