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蛙在中国的国民儿子养成记
一款日本游戏是如何霸占中国榜单的?本文将围绕该问题展开探索和思考。
几天前无意之间看了一下App Store,发现一款日本游戏赫然占据了榜首。这款游戏叫做「旅かえる」(中译:旅行青蛙),1个月前才在日本上线。
与此同时几乎是一夜之间,朋友圈也变成了「蛙儿砸的守候基地」,让人不得不深思:一款日本游戏是如何霸占中国榜单的?本文将围绕该问题展开探索和思考。
爆红历程简述
第一阶段:1月8日~10日 一条微博惹的祸
经笔者查询,发现一条1月8号的微博
该微博在1月9日二次转发量过万
其中ID为“颜文字君”的账号已经是拥有500万粉丝的大号。
8、9号两天的微博曝光为“旅行青蛙”迎来了第一批种子用户,使这款养成类游戏完成由1500名开外到全品类榜单300名左右的转变。
第二阶段:1月11日~至今 自传播力助力登顶
1月11日之后,第一阶段的微博曝光影响力减弱,口碑自传播力逐渐加强。游戏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大肆蔓延,网友的“二次创作”也在传播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图:taptap上的攻略,71W的阅读量
图:用户朋友圈“晒娃”
图:微博热门话题#青蛙旅行#
图:用户参与#青蛙旅行# 引6万转发
图:具有传播力的网友恶搞
在多种形式下助推,让这款游戏登顶App Store。
小结:偶然间被微博大号安利带来一批种子用户完成了用户从0到1,又凭借自己强大的自传播力完成用户从1到10W。
为何会有如此强的自传播力
1、学习门槛极低
虽然这款游戏的语言是日文,但只要操作一遍便可以发现语言不是障碍,加上极其简单的操作,完全可以通过画面来理解。
图:操作汇总
可以看到这款游戏只有5种操作(外加一个分享功能)。除了买东西时要识别哪个button是买哪个是不买,其他操作完全不受语言不通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一款日文游戏,能被中国用户玩的火热的原因。
2、“育儿群”突增,朋友圈变相“晒娃”
以讨论孩子的心态在社群里面讨论,以晒“娃”的心态发朋友圈,自然会吸引其他到用户。晒蛙的越来越多,新进来带蛙的也就越来越多,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我依稀记得以前黄有璨老师分享过:我们对朋友圈做过一次测试,发现点赞评论最多的一类内容就是晒娃。
这也说明了广大用户对“晒娃”这种行为的抵抗力是最低的。
由此可见极低的用户参与门槛加上这种“晒娃”行为成为了这款游戏具备强自传播力的两大因素。
为何用户会把蛙当儿子养
我们来对比一下这只青蛙的主要行为和儿子的行为是不是很类似。
从用户的心智认知层面上有这么多相似的点,已经让用户的潜意识里面将蛙认定为“儿子”。所以,把它当儿子养也就成了一个共识。
从产品角度看有哪些令人称赞的细节
1、三叶草的设计
由于用户无法控制青蛙是否在家,所以设计了三叶草。每当用户打开游戏(三个小时以上),确定的是可以收割到三叶草,不确定的是“儿子”是否回来,“儿子”是否有寄回物品,以及是否有上门拜访的“邻居”。这种确定性的反馈+不确定的好奇心,使用户心痒时打开游戏,不至于收不到任何反馈而失望。
并且三叶草还作为游戏货币在游戏中使用,也给了用户收割三叶草的动力,让这个反馈真正有意义。
2、主角青蛙的选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体型微胖给人的安全感越强,个头越小给人的安全感越强,游戏的主色调选择绿色对人的压力感最低。这个时候想找一个满足以上几个条件的生物,形象正面,又为大家所知的生物就是青蛙了。
猫狗已经被人们打上了宠物的标签所以不太可能被大多数用户当儿子养,只能是当宠物养。
如果是人,那么就成了先虚拟世界里面养儿子了。对他的预期绝不仅仅是如此。
3、时不时来家做客的“小朋友”
有了随时会出现,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邻家小朋友”,就更符合儿子的形象了。小孩子哪能没有小伙伴啊,如果没有那人生该多无趣啊。
4、照片取景及特产
很多照片都取景于日本的名胜,画面唯美可见其用心。而且特产也是对应区域性的。
这款游戏给我们的启发
- 这款游戏又一次打破了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的说法,在我们说流量红利消失之前是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产品和运营的玩法有没有优化的空间?
- 青蛙旅行和HQ都是国外的产品,在中国却成了现象级产品。中国和国外的互联网环境及用户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其中第二个问题笔者一直没想清楚,在这里特地请大家帮个忙,在留言区留下自己的思考。
本文由 @石头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