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星饭团的转型之路:从工具到饭圈社区
超级星饭团作为粉丝获取idol动态的工具类产品,面临“用完即走”的难题,探索转型路径,加强社交属性,成为星饭团的新方向。
一、 背景
超级星饭团(以下简称“星饭团”)一直以工具类产品的产品形态活跃在“饭圈”。
星饭团抓取明星在其他平台的数据,包括不限于明星发布内容/在线时长/行程等数据,帮助粉丝高效获取明星相关信息,基本满足“饭圈”群体想要更快速、更便捷贴近自己idol的基本需求
二、 为什么要转型社区
有一个逻辑如下:
- 在互联网时代,靠工具本身赚钱的格局是有限的;
- 要做出盈利模式,必须要有海量的用户外加较高的转化率;
- 要有海量的用户和较高的转化率,必须有很高的用户粘性;
- 要有高的用户粘性,必须要有尖叫的用户体验和人人互动;
- 要人人互动,则必须从工具延伸到社区而不是简单的人机互动;
- 要有高的转化率,则必须要有很好的活跃度和在线时长。
而对于星饭团来说,
- 没有盈利模式:很难通过工具本身的增值模式盈利,因此需要求助别的途径来缩短变现路径。而社区则可以沉淀用户,并将转化链条做深。
- 没有用户壁垒:在技术上很容易被复制,而从资源上又抵不住巨头的冲击。因此需要构建壁垒防止用户迁徙、防止巨头抄底。
- 用户粘性差:产品内用户使用场景基本为“收到推送->打开APP->跳转微博”,用完即走,毫不停留。想要用户在非使用场景下打开产品,最好的途径就是满足它其他的心理需求,让用户为了社交关系、为了归属感、为了虚荣心、为了社区里的内容而在更多的碎片化场景下打开产品。
从本质上讲工具是人机互动,媒体是人专互动,而社区是基于内容的人人互动。
人机互动和人专互动的持续性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相比较于微信群内传播的文章,你关注的那些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你还看得多吗?
而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有持续性的,因为,人生来孤独。
三、什么时候转型?
在准备转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 上线了自制的明星专访节目,站内专访评论区及在微博产生了大量的用户间讨论。
- 给每个明星做了专属的UGC话题,用户自发在其idol话题中发帖/评论/点赞。
- 上线了「懂我百分百」明星回答问题活动,用户在微博大量的晒活动内截图。
我们可以发现,星饭团的这群用户,对于我们制作的内容里的一些梗会自己分享到微博,而且在APP内的话题中也会进行明星信息的交流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
同时有一批用户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于idol的喜爱,亦或是说乐于分享对于idol的喜爱。
关键词:表现欲、存在感、乐于分享、归属感、孤独感、虚荣心
我觉得可以试试了。But Why?
这里我们思考一下,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在武侠小说里,社区在哪呢?
在茶馆,在集市,在麻将馆。为什么?
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流量大,人作为那个时候唯一的信息载体,人流量大的地方就意味着信息流量大。
社区是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一些人把信息带到社区,再让所有人带走,带到各自的社交圈。所以,自古以来,社区最大的价值就是「交换信息」,社区里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信息分发能力」。
那么社区产品就可以简略的理解为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特定信息交换的信息平台,而星饭团此时似乎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茶馆“。
四、市场需要一个饭圈社区吗?
由于互联网服务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人们对于曾经承载信息分发价值的社区的需求度越来越低,那追星的群体是否需要提供这一个平台呢?
很遗憾地发现,似乎逃离不了百度贴吧的业务范围。比如:cxk贴吧,zjl贴吧等,几乎每个明星都有贴吧。
那么星饭团对比百度贴吧的优势在哪里?
1. 星饭团比百度贴吧获取特定兴趣用户的成本更低。
这句话并不是天方夜谭,就是因为工具获取用户的成本低,你只要有用,比竞品好,用户自然流向你。
典型例子就是美柚/大姨妈。你说用户不能在百度贴吧交流女性生理心理信息吗?规则上肯定能,但是用户在百度贴吧寻找这类信息的时候还有一步搜索。
而美柚/大姨妈因为其工具属性直接占领了用户的设备,当你发现旁边就是社区,有你需要的信息的时候,你自然不会再重新跑到百度贴吧了。
2. 星饭团似乎可以比百度贴吧更好的服务于粉丝群体。
3. 星饭团似乎可以做一种不同于图片/文字/视频等传统内容形式,全新的信息载体承载这些饭圈信息。
如果可以更方便更专业更有趣的服务与粉丝群体的社区,市场似乎还是需要的。
五、如何转型?
版本迭代的思路,根据社区的用户价值「交换信息」以及上瘾模型「触发->行到->筹赏->投入」,版本迭代的思路主要是围绕3个点展开。
- 建立并逐步优化信息的内容消费渠道,缩短用户所需内容的用户之间距离,使用户可以高效的找到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社区的基本价值才可以得到体现。
- 引导用户建立一种“内部触发”,我要看明星的内容,我去星饭团看就好了。
- 加入更多的“社交筹赏”的方式,使用户可以获得社交认同感,当用户的某个内容(一级&二级内容)被其他用户认同的那种认同感、集体赋予的威望、荣誉感这点是钱不能替代的。尤其看到别人因为某个行为得到认同时,那么用户跟风的可能性就更大,从而产生更多的内容,形成一个基于内容的闭环。
简单来说,要更多的关注内容生产者,使Ta可以得到更多的“筹赏”。
关注内容消费者的使用路径,尽量缩短用户所需内容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要使用户建立一种“触发”——当我想到XX,我就要来这里。
最后聊两句
基于人际关系产生内容,是社交;基于内容而有的人际关系,是社区。
其实不管是社交产品或是社区产品,都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社区产品有个很大的优势,是前期可以制造新鲜感和充分调动用户的好奇心理,好玩!所以可以快速膨胀。
但社区产品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新鲜感过后,这种关系就难以为继。因为关系是一个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不是目的,没有人会纯粹为了强化关系而维护关系,这种动力难以持续。
社区产品是个慢热型的产品形态,需要不断运营、发展,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它不像社交产品,通过用户关系,形成病毒式传播,可以快速的火爆。
从本质上讲工具是人机互动,媒体是人专互动,而社区是基于内容的人人互动。
人机互动和人专互动的持续性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相比较于微信群内传播的文章,你关注的那些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你还看得多吗?
而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有持续性的,因为,人生来孤独。
社区/社交 最终探索的依旧是人性。
个人公众号:泛泛之Tan(ID :wyzpmds),一个PM菜鸟的产品点滴
本文由 @Tan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