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关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深度分析。作者结合自身经历,从团队背景、服务理念和商业模式三个角度,分享了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策略和心得。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本文都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洞见和启发。
没想到,最近几个客户在把我和参哥做对比,感觉破圈了。
为啥破圈?可能我们在持续迭代吧。
从「内容驱动增长」到「商业IP驱动企业增长」,本质没变化,都是内容。
但切入点变了,爆发出更多机会。
既然要比,就认真解释:说说我们的差异化优势。
一、我和交付团队,都有平台从业背景
团队成员来自抖音、快手、博商、小红书、美团,我们更懂平台逻辑。
注意,这些人不仅在平台工作过,负责过相关业务,更关键的是从平台出来后,验证过自己的能力,有成功案例。
毕竟只在平台工作,大部分人做不了企业咨询。
懂平台有啥用呢?
1)做IP做内容,本质是在平台上混口饭吃
你不懂平台流量逻辑、内部决策方式、组织架构,不知道平台当下OKR,拿不到内部信息,这口饭怎么吃呢?
比如,我看到平台的激励或治理政策,能推测出他们是怎么想的,指向哪个目标,这里面有谁和谁的利益关系…
这种例子不能公开讲,在圈子里就懂。
2)从平台内部视角看,外面讲的所谓流量规律全是扯淡
和负责推荐策略的几位朋友聊,他们还在抖音和小红书工作。
我问:市面上讲做号的方法、讲你们平台的规律,说的都对吗?
原话是:全是扯淡!我有病啊我出那种策略,对我完成目标有啥好处…
很有意思:平台的人不懂外面想要啥,外面的人为了赚钱就瞎猜平台策略,没人出来证伪或戳破,导致信息差越来越大。
我们这种角色,一只脚站平台,一只脚站商业,算是少有的两边都懂的人。
3)很多信息不对外公开,但可能关系着企业生死
我被限流了、命中啥策略了、触发哪条规则了,想知道被封禁原因,都找不到人。
很多信息肯定不能公开,但也不是内部红线,找到对应的内部朋友去咨询,就能解决。
而且肯定涉及多个部门,把所有信息综合起来才有价值。
这是懂平台的价值,也是我们的优势,这里面值多少钱老板们自己算吧。
二、讲客观逻辑,不讲主观情绪
我的底层逻辑是:先用第一性原理去拆解,再用实战经验找到最优解。
在这个过程里,对问题的分析是严谨的,用客观规律结合实战案例。
也是这个原因,我拒绝用煽动情绪的方式,去获客。
常见煽动情绪的方法,就是标杆式讲述法。
他们会用各类内容告诉客户:
1)我赚了很多钱;
2)我的朋友赚了很多钱;
3)我的学员赚了很多钱…
本质上是把这些赚了很多钱的人,当成标杆,潜移默化的告诉客户,如果你也想赚很多钱就加入我们吧。
读到这里,你可以回忆自己刷到的视频,是不是这个逻辑。
也包括那种访谈式的,商业模式可能不太一样,但说服方法都是一样的。
这种标杆式讲述法,很容易打动客户,是很好的销售方式,我这么做或许能赚到更多钱。
没办法,价值观不符,理论体系也不是这个逻辑,我不会这么做。
三、不赛马,专注在每一个客户身上
参哥们的商业模式:前端靠IP获客,后端赛马拼概率,交付团队控制成本发提成。
把跑出来的案例,当标杆反复讲,没做出来就是自己的问题。
从赚钱角度讲,这个模式很牛逼,控制成本,追求效率最大化。
但站在客户角度,这就不一定好了。
赛马跑出来的是极少数,你觉得自己肯定能胜出吗?如果这么有信心,那你就自己做。
如果没信心,大概率是陪跑的,做不出来。
说到这,是不是就明白了。
这个模式赚的是「没做起来的人」的钱,而这些人的占比是绝大多数。
我们不一样,定位是咨询公司,专注在每个客户身上。
对我们来说,缺点是能接的客户少,赚钱有天花板。
但对行业的纵向理解,足够深入,也会有复利。
我更看重长期价值,不赚快钱,做好每一步积累。
对客户来说,我们是用专业知识和必胜信念,专注的服务他们。
这里是单点攻破,不是批量赛马的逻辑,相对更有保障。
和参哥们比,这就是我们的差异化优势。
从过去经验,能识别出我们优势的客户,往往是我们更愿意合作的类型,这个双向选择非常有价值,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
刚从产品转运营,我是不是掉坑里了,看了这些文章,感觉做运营比做产品更难。事更多事更杂。
留言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