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在艰难时刻需要的不仅是资源和流量,更多而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正确的心态调整。本文将分享一些托尼·罗宾逊和彼得·蒂尔的理念,以帮助创业者调整状态,补充精神燃料,寻找成功之路。

相比起流量和资源,我觉得当下很多创业者内心极度缺乏关爱。但大家需要的不是鸡汤式的心灵按摩,而是具体的经验共享。所以今天,和你分享一些陪我挺过艰难岁月的“精神燃料”。

一、托尼·罗宾逊

对于成事而言,状态大于一切

“你每一天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调整状态,而不是去做其他事情。”这个方法来自世界上一个很著名的潜能开发专家托尼·罗宾逊。他曾经辅导过比尔·克林顿、莱昂纳多、奥普拉。甚至给曼德拉、戈尔巴乔夫、萨奇尔、戴安娜王妃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提供过咨询。

在他所教的潜能开发课里,最关键的一课是一个“人生原则”:

对于你的人生而言,状态大于一切。你每天第一件事应该是调整状态,而不是去做其他事情。

因为当我们情绪处于低谷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问题本身,是看不到解决方案的。

比如,你早上醒来特别疲惫不堪,当你去想难题的解决办法时,你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如果越想不出来越想,就会适得其反,你可能情绪崩溃,自暴自弃。如果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我什么都能做到”的最佳状态,你反而可能迅速把问题解决掉。

听到这个思路之后,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认真考虑解决方案吗?还是我只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就能解决了?”

很多事情其实经常有不一样的解决思路。很多问题解决不掉不一定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情绪的问题。

我策划本期精读会内容,本质上也得益于这个结论。因为我知道,创业者遇到的很多难题,本质上需要的也不是方法,而是调节状态。当你状态调整好之后,很可能不需要寻找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托尼·罗宾逊的“三段式静修”

那么,怎么才能拥有最佳状态呢?托尼·罗宾逊的方式是“三段式静修”。他每天早上会花 9 分钟时间调整状态。他会把这 9 分钟分成三段:

第一个“3分钟”里,他会对人生中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发自内心地表达感恩之情。

比如,今天迎面吹来的微风特别温暖、刚刚看到的云彩影子特别美、一个孩子的笑容特别灿烂……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跟多人杠我一下,觉得这些特别像骗子们才会聊的内容,好像我天天感恩父母、感恩天地、感恩祖宗,人生就能大获成功一样。

“感恩”对情绪调节有益处,这是被科学论证过的。因为感恩情绪和焦虑、恐惧这类负面情绪是两种互斥的情绪。当我们去感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不会焦虑的。

所以,在冥想、静坐活动,以及佛教,基督教这样的宗教里,都有一个固定的环节,那就是“感恩”。

“感恩”虽然听起来比较鸡汤,但是实际上对我们的情绪调节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这个方法我亲自验证过了。

去年,我们公司的生意有一段时间非常冷清,我的内心非常焦虑。于是,我开始使用“感恩”这个方法。

我会感恩自己的员工,我公司经营成这样,员工还没有离职;我会感恩我的合伙人,我的业绩这么惨,合伙人却没有给我脸色,跟我散伙。感恩结束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心情特别平和。

托尼·罗宾逊的第二个“3分钟”,就是他要聚精会神地感受上帝的存在。也就是,你要进入内心感受自己的信仰。

有些人是无神论者,那你可以信仰曾国藩或王阳明。比如,你去信仰王阳明的心学,设想王阳明如果遇到困难,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如果你是个运动迷,偶像是科比·布莱恩特,那就可以设想科比遇到难题的时候,会怎么激励自己、怎么去练习,怎么去赢得胜利。

事实上,你完全可以带入任何一种信仰,去感受。

我的经验是,带入一个具体的人,去感受他们信奉的一些人生价值和原则会更好。这个人不一定是上帝这样虚拟的人,可以是像科比、乔布斯、巴菲特这样令你敬佩的人。

第三个“3分钟”,你要集中精力思考要处理的三件事情,并把这三件事情当成已经完成了,想象那时的感受。

这个很重要,当你去想象你最期望的三件事情完成之后,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当这种感觉出现之后,你内心会产生迫切地想去完成这三件事的冲动和欲望,你做事的动力就会很强。并且,因为你去想这三件事是怎么完成的,你脑海中会浮现一些很具体的路径、方法,你的执行力、思维活跃度也会变强。

运动员就会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科比每次在重大比赛之前,都会畅想第二天以什么方式开战。

赛前预演赛况,是运动心理学上有深刻研究的方法。而且,预演越细节越好,当你预演之后,赛况大概率会按照你的预想去发展。

科比可能会预想第二天比赛比较焦灼,在某个点上他会接到一个球去绝杀,那他就会设想这个绝杀点在哪、用什么样的姿势投出绝杀、对手可能会怎么防守、我要怎么防守。想得越细致越逼真,第二天实现心中所想的可能性越高。

我也经常做这样的畅想。如果第二天有比较重要的会议、提案、演讲,我会提前预演它会以什么方式进行。

二、彼得·蒂尔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是来自彼得·蒂尔的一个反世俗的观点。彼得·蒂尔是硅谷创业投资圈的大神,他写过一本书,叫《从0到1》。如今,“从 0 到 1 ”几乎成为了创业圈里的流行词汇。

彼得·蒂尔经常觉得人们高估了失败的作用。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失败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失败了,可能是一堆元素共同导致了失败的结果。

当我们失败之后,分析原因,把这个经验当作下一次找到成功的思考的时候,那个参考常常是错误的。因为失败的原因太复杂、太多元了,你不可能用教训指引未来的成功。

所以,他觉得“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而你只有真正成功过一次,才知道成功的感觉,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你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虽然这个观点会打击很多人,但很多时候失败就是一场悲剧,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

你看,我们上一期讲的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的观点和彼得·蒂尔的观点完全相反。

柳井正说的是,人生就是“一胜九败”,他特别珍惜每一次失败。他觉得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把钥匙,那他的成功就是通过从失败身上汲取营养,然后找到成功的路径和法门。

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但这两个观点告诉我们,一定要秉持着开放的心态看待他们的观念。他们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如果他的观点适合当下的你,就是对的。如果不适合当下的你,就是错的。

趋势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东西

彼得·蒂尔对商业的理解也特别有意思,他特别反对趋势。他曾经说:“趋势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东西。”因为他觉得很多年轻人都在追着趋势跑、都在追着浪头跑。

雷军还提出过“赶上了封口,猪都能飞上天”这样的观点。彼得·蒂尔反对趋势的原因很简单,他说:“如果一个东西是趋势,这意味着很多人都在从事这个领域的事,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竞争,品牌之间的差异就会变小。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意味着做这件事已经没有机会了。

如果不关注趋势,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呢?他说:“比起趋势,我们更应该关注使命。”也就是你正在解决的某个独特的问题,但是其他人还没在解决,而且你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他经常会举的几个例子是,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创建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不会开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只是想模仿这些人,你是不会从他那里学到任何东西的。

彼得·蒂尔所秉持的的商业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要做与众不同的自己”。如果赛道已经很拥挤了,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多人看到了,它就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机会。

我觉得学习彼得·蒂尔的思维,特别容易抓住大的商业机会。但这样的思维不适合中小企业,更适合独角兽级别的企业。彼得·蒂尔投资的企业都是发现了一个大家都没注意到的行业共性问题,或者社会性的大问题的企业。

不过他的思想的确能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不管你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警惕“趋势”。

因为一旦一个事物变成趋势,势必会对大家形成误导。好像跟着趋势走,你就能成功。但其实,趋势常常不等于真实的用户需求,都是梦幻泡影。

比如 O2O、新零售,这些词听着都很美好、都很大。但当你去追赶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这些热词之下,真实的用户需求是模糊的,这是我们非常要警惕的。

最大的商业机会来自非共识的胜利彼得·蒂尔给到的第三个特别重要的商业原则是:“非共识的胜利”。他曾经被问到:“你希望改变或提高的地方是什么?”

彼得·蒂尔回复,我希望我自己不要过于争强好胜。他说争强好胜挺好的,你会赢。但是,你会忽略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下象棋你可能会赢得对手,但你会忽略其他方面很重要的发展。

这个例子,我觉得是有背景的。

彼得·蒂尔年轻时是国际象棋的一个高手,他 12 岁就在全美国际象棋青少年排名中位列第七。可以说,他在体育竞技中是一个很好的竞争者。但他后来从事商业的时候,却觉得竞争不是一个好词。

【梁将军】那些帮我挺过艰难岁月的“精神燃料”。

彼得·蒂尔当年是学哲学的,他对很多问题的思考都是本质思考。为什么商业上不能争强好胜?

他觉得一旦你争强好胜,你关注的问题就是对手正在关注的问题。一旦你陷入对手关注的问题,你就拿不到最大的商业机会。

哲学上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叫“真理”。在商业社会上,大家经常误以为“共识就等于真理”。

比如,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共识“比特币区块链是趋势”。但后来,比特币的市场又慢慢地凉掉了。

彼得·蒂尔认为,真正好的商业,是你找到了一个事物的真理,但它却不是共识。

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商业机会大家都认为这不是机会,只有你认为是机会。你坚持下来证明它真的是一个大的机会,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商业机会。

听起来像一个绕口令,我们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

比如,当年马云做中国黄页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马云是个骗子,但真实情况是中国黄页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最好的商业机会,叫做“非共识的正确”。

彼得·蒂尔经常会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处理身边的事情。

他在投资创业者或者招聘的时候,经常会问对方一个问题:“告诉我一个你认为正确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观点。”

如果这些人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他会认为这个人就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人。如果这些人告诉他答案,这个答案彼得·蒂尔也觉得很对,他之前没有意识到,他觉得这就是这个人就值得投资,或这个人值得招聘。

彼得·蒂尔的所有的思维习惯,其实都有点另辟蹊径。他认为好的商业机会、优秀的竞争策略、好的人生习惯,一定要与众不同,一定是你认为正确但很少有人同意的东西,但最终证明这个事是正确的。

三、总结一下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下,千万不要闭门造车,要不停地向高手请教解题的方法。祝福所有创业者都能挺过一次次艰难险阻,翻过心中的一座座高山。

 

*部分内容引自《巨人的工具》。

 

作者:梁将军

微信公众号:梁将军 (ID:1072398)

本文由@梁将军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2.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

  3. 今年做运营好难,拉新难,留存难,转化难,老大跟我们说,经济下行越难的时候越要加强学习,内心好焦虑,每天刷运营派压压惊。。。。。 :o

  4. 这篇文章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感谢作者的分享,期待更多优质内容。

  5.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1月23日 更多
小雪
1953年扫盲标志被颁布
1920年陈独秀主持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
加入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