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自媒体探讨及可行性浅析
本文将对金融领域的自媒体进行探讨,并浅析了金融类公众号的可行性。
今天和自媒体业内大神公司的小超老师聊了两个小时。
小超老师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快速成长的传播公司,孵化出了几个非常棒的金融领域自媒体,是战斗在自媒体一线的同志,关键是还总打胜仗。
因此,我好好请教了一下自媒体的一些问题,分享给大家。
一、自媒体如何获得增长?
还得是靠内容。内容不行一切都扯淡。
各种渠道,各种活动砸过来的粉丝,没有好内容,都会走。
现在已经不是一篇《余额宝惨败,马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就能圈进来一大批用户的时候了,粉丝们是机智的,对内容的要求很高。
但也不能光靠内容,个人魅力也很重要。
微信和微博,产品上的区别,是私密和公开,内容上的区别,则是陪伴和围观。微博是一帮人坐着小马扎嗑瓜子看打架。微信是拉上窗帘和闺蜜说心事。
所以,好的公众号一定要有陪伴感。
像咪蒙,就是个铁闺蜜。你受委屈了,不管到底是谁的错,先劈头盖脸骂一波,替你出出气!我还分享小八卦和故事给你。多棒的陪伴!(男生们得多向咪蒙学习哈,别妹子找你倾诉,你先教育妹子一顿,一定要先帮她骂一波)
为了制造陪伴感,自媒体就需要把握好干货和水货的 平衡。每天看干货,阅读压力会很大,谁想要一个严厉的老师陪伴啊?比如越女事务所,就会偶尔发一些生活小感慨神马的。这样才能塑造个人魅力。
有魅力了,人家才会信你,信任是变现的基础。小超老师说,金融类的粉丝起码要关注半年以上才会形成信任感(毕竟和钱相关),这是个慢活,急不得。
二、金融企业要不要做自媒体?
不要!
服务号还有些用,企业视角看,可以发发消息,推推活动,增加用户粘性。用户视角看,主要意义是知道你这个平台还活着,没跑路,我的钱还在。这是一定要做的。
订阅号就没什么价值,你很难输出内容。因为:
(1)你每句话都代表着公司
所以你要字斟句酌,内容很受限制。用户也很矛盾,他认为你是代表公司的,觉得你不会客观。
- 小编时刻想着:“我这么说可别给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呀!”
- 用户时刻想着:“你这说的靠谱么?是不是在吹捧公司呢?”
(2)大写的尴尬
解决方式也有,孵化或者投资一个第三方的账号。
中国最缺的,就是第三方的理财师。第三方才有客观性,才方便输出优质内容,观众才爱看。
“金融八卦女据说就是91金融做哒”,小超老师悄悄地说。(金融八卦女今天4月刚完成千万级别的融资,是笔买卖)
三、垂直自媒体好做,还是面向大众的自媒体好做?
必然是垂直自媒体好做啊!
越垂直,用户约明确,资源越集中。而且行业里的人都有关系链,说不定你写一篇爆文,全行业的人都认识你了。
面向大众就意味着分散。大众是谁?大众是所有人,是最不靠谱的用户画像。当你面向所有人时,你很难搞清方向,找不到发力点。粉丝掉了也不知道为啥掉。
- 都是方向=没有方向
- 处处是机会=抓不住机会
其实,这个道理和产品类似,很多产品最初的时候,都会选一个细到不能再细的角度 切入,再逐步扩张。比如陌陌就是从约炮到陌生人社交(手动滑稽)。
四、金融这个垂直领域还有机会么?
有!
因为能提供优质内容的人,真的不多(这点上小超老师深深的教育了我,看来我审美还是不行,我以为有很多呢)
很多银行、基金出来的人,专业度够,但写出来的东西不适合粉丝看,还是那套服务大客户的东西,所有体量也做不起来。
所以只要能输出优质内容,还是能做起来的。
关键是找到对的人。
五、未来一年内的自媒体趋势
1. 号越来越少
有商业价值的号才能生存下来,其余的水号假号营销号,都活不好,因为缺乏商业价值。没人会在营销号上投广告了。
2. 个人变成工作室
单打独斗不行了,自媒体也得有运营,有技术,有美工(恩,还得有小超老师这样运筹帷幄的大拿)
3. 越来越分散
形成大号变得很难,粉丝越来越分散。微信的去中心化得到体现。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朋友和闺蜜,来陪伴。
六、金龙的两点建议
1、投个人自媒体
有足够的资源和合适的人,可以考虑孵化一个第三方自媒体;
有足够的资源没合适的人,可以投资一些有潜力的自媒体,做布局;
都没有,只想通过投放合作拿流量,重点投放个人自媒体
2、为品牌赋能
品牌势能,是一种可交换的资源。
个人自媒体在合作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粉丝的接受度,毕竟信任感的建立漫长艰难,不能因为你一个low广告破坏了。
这时候,和有趣的品牌合作就是首选。自带势能的品牌,粉丝接受度高,媒体还借了势,三方共赢。
与其把全部预算砸到渠道上,不如考虑把品牌势能做起来。势能是可持续的长期资源,它会直接反应在渠道的转化率上。
作者:孙金龙,公众号:金龙聊运营,专注运营方向,欢迎多多交流
本文由@孙金龙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刚从产品转运营,我是不是掉坑里了,看了这些文章,感觉做运营比做产品更难。事更多事更杂。
看了这篇文章,下周的培训会素材有了,哈哈哈哈哈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
献上津津的膝盖,日常膜拜大神
对于一个每天996的运营人来说,简直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