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如何快速引流精准粉?
在豆瓣引流靠的不是某一篇帖子,想“快速见效”,且看笔者分析。
不管线下还是线上,一个项目要想盈利,就必须要有客户。因此,引流也是行业里老生常谈的话题,流量渠道很多,但大体就分两类:花钱的和不花钱。
花钱的流量,可以投竞价、信息流等;免费流量,则是在有大量用户的平台分享内容进行导流,比如:贴吧、知乎、微博、小红书等。
微商要想让用户加你,首先得先明确你的产品,根据产品分析用户人群,再选择合适引流平台。
理论就不多讲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豆瓣快速引流精准粉丝的思路。
玩过贴吧、知乎的伙伴,对豆瓣应该不会陌生,我就不多介绍了。
根据易观1月份数据显示,豆瓣目前的活跃用户为659万,大概是知乎的三分之一。
虽然用户量不算大,不像抖音、微博那样有上亿用户,但豆瓣依旧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平台。
要知道,豆瓣引流的优势不在于用户基数,而在于来的的流量很精准,且粉丝群体粘性较高。
最重要得是,豆瓣引流没有贴吧那么激烈,总体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引流平台。
我把豆瓣的流量入口分为3类:日记、小组、搜索引擎,这里重点讲一下小组的玩法。
兴趣小组,类似于豆瓣站内的“贴吧”,用户可以自己组建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比如:减肥,健身,运动等,而基本上关注小组的用户,都是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用户,所以这些流量都是非常精准的。
很多人会选择自己去创建小组,因为豆瓣小组首页,是可以直接留微信号的,可以获取最大的曝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豆瓣创建新的小组,短时间内并不会有人关注,因为搜索关键词,新的小组很难有排名;
所以不建议大家去创建小组,我们要的是快速见到效果,自己创建新的小组,至少要花一年以上时间去运营,很多人都等不了那么久。
在豆瓣引流靠的不是某一篇帖子,想“快速见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量发帖。
首先要知道,在豆瓣上,像这样同一兴趣的精准小组有很多很多。
我们需要把和你的产品相关的豆瓣小组,全部筛选出来,这种玩法的思路是“广撒网”,以量取胜。
比如,你是卖减肥产品的,相关的关键词就包括:减肥,健身,运动,减脂,在这些小组中引来的用户,全部都是你的精准潜在用户。
在社群里有个做微商的成员,卖的是护肤品,通过这种方式筛选了几十个关键词,然后把每个小组都覆盖上自己的广告。
光是豆瓣一个渠道,每天就能加100左右的精准粉丝,一个月的流水超过10万。
选词我就不多说了,尽可能拓展筛选和产品相关的关键词即可,除了关键词筛选,我们也可以在小组主页的“友情小组”获取类似的小组。
友情小组下面,有一个“还喜欢去”,也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小组
下面讲一下挑选小组的规则:
1、看小组粉丝量
最好是用户10万+以上的兴趣小组,因为这样的小组有足够的活跃用户,具有广告的价值,这样的小组不需要看排名,必选。
2、搜索关键词的排名靠前
有很多小组的关注是几万,几千,这样的小组发帖也有效果,我建议最好是发排名前三的小组。
因为这种小组粉丝基数比较小,所以我们取排名尽量选择前3的小组即可,剩余的小组没有太多发帖价值。
3、低于1000粉丝的小组没必要发帖
这种小组即使排名第一,但短时间内也没有广告价值,所以不建议发帖,大概率是浪费时间。
发帖:
筛选好小组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发帖,但是因为是批量发帖,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准备一些账号,因为一个账号发布大量帖子容易被封号。
发帖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加入到帖子,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比较粗暴的,在帖子里直接加微信号,或者是在图片上加,这种方式有一定几率被封号,所以如果求稳的话,不建议这种方法,当然,第一种的优点是简单粗暴无脑。
第二种相对更稳定,就是在帖子里设置话术,进行私信引流。
比如发一个帖子之后,在文末加一句:想要减肥资料的豆我,免费赠送给大家。
当有人私信你,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引导加微信了,这种方式基本不会被封号。
顶帖:
在帖子发布以后,需要注意豆瓣帖子的排名机制。在一个小组下,往往会有N个帖子,曝光最大的肯定是排名靠前的帖子,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帖子靠前。
除了置顶的帖子外,其他帖子的排名,都是根据最新的回帖时间。这个机制和贴吧的顶帖机制非常类似。
所以我们发完豆瓣帖子之后,务必要保存好链接,每隔半小时查看一下排名,如果发现帖子排名靠后,那么就在帖子下回复一下,就可以把帖子排名顶上去。
作者:道哥,公众号:道器术,互联网从业者聚集地
本文由@道哥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靠的是吸引
两个程序员在聊天:程序员A:“哥们儿,最近手头紧,借点钱?”程序员B:“成啊,要多少?”程序员A:“一千行不?”程序员B:“咱俩谁跟谁!给你凑个整,1024元拿去吧!”
净说大实话干啥!!!
说到心坎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思路。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感觉这个文章有些偷换概念了,还是因为我没读懂?
半个运营,欢迎点评 产品研发期: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用户画像,造势 产品迭代期:规划能力,用户分析,数据分析,行业趋势,关注利用热点,突发情况处理能力,数据变化应对策略
在某上市公司做运营,今年真的好难,据说以后会更难。只能多学习沉淀提升内功了,太焦虑了。
作者是不是在大厂待过?
昨天晚上睡前还思考了这个问题,好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