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人眼中没有“容易”二字,所有的成长无外乎这三点
编辑导语: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由点及面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运营人也是。运营人的水平不同,会使得各个项目结果千差万别。回顾2021年,互联网整体的大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运营人也遇到了不小的难题。本篇文章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带你走进运营人的成长,一起来看一下。
“疫情” “双减” “裁员” ,可能是每个做教育的运营人,在2021年感知最深刻的外部大环境!
而“艰难”“压力”甚至是“迷茫”则应该是每个运营人自身的感触~
如果用一句话去总结2021年的感受的话,那么就是:运营是一场修行,我们都是这个修行路上的“苦行僧”,辛苦快乐都在其中,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 !
如果你觉得去年是最难的一年,请放心,今年可能会更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克难攻坚!
01
知乎上《人在什么情况下成长最快?》,有一个高赞回答提到:人成长最快的时候,是一个场景,三个条件。
- 一个场景:牵头做事,承担责任
- 三个条件:有动力也有压力,有支持也有劝诫,有认真也有放开
如果回顾2021年,对这篇回答,我觉得感同身受。(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直接在知乎搜索)
如果要给自己的2021年做一个总结,那就叫“成长”!最终让自己印象深刻且促进自己成长的,我觉得有7件大事:
- 年初的业务上的1个决策,从全年的角度按照自己的预期的路径运行了下去,且在资源和经验上形成了有效积累,在22年将发挥其力量
- 运营上有了3个突破,流量积累、内容和运营模式
- 团队中的人,见证了努力和成长,以及运营人的成长速度和潜力
- 再一次经历了变化中的调整,并且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适应
- 参加了一个公司内部持续1个季度的管理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新的认知和思考
- 出现过两次心态上的低迷和郁闷,但是同样也是快速想通并调整
- 经历过1次迷茫,但一觉醒来有了新的思路
当然生活上,也是完成了两件人生大事,还是蛮有成就感的,有时候还是会默默的自我骄傲一番!
以上的事件,都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这些成长要素概括为“责任”“压力”“思考”“心态”4个关键词。
02
一是“责任”,正如开头《人在什么情况下成长最快?》里提到的“牵头做事,承担责任”。
往大了说,你只要是业务1号位,往小了说,你牵头或者独立推进的一件具体的事儿,你就得结果成败负责,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的责任感。
因此,不管有没有KPI考核,不管有没有来自领导和外界压力,你得去主动思考这件事的成败、结果,以及里面的利害关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推下去。
在2021年第4季度参与了公司内部的一个管理培训,持续了1个季度,分小组进行过组长轮换,带领小组完成一个创新项目的任务,在这里有一个最大感受就是牵头做事和配合做事的区别:
- 视角不同:组员习惯看局部,思考自己承担的那部分任务;组长是你必须要看到全貌,思考全局,对整体成败,毁誉的是负责
- 心态不同:当整体问题出现时,可能组长不急,我就不急;组长时整体急,局部也得急
- 压力不同:组员时候总想着有组长顶着,组长时候得自己来顶,因为成败,毁誉先看的是你
- 自我要求不同:以身作则,形成示范,全员监督,不可懈怠
我们做运营时,何尝不是如此,当你负责一块业务,就得逼着自己以一个业务1号位的视角去思考大事需要责任,小事也需要责任,工作需要责任,生活也需要责任。有责任感的运营才是能够快速成长的运营!
二是“压力”,有压力才有意识,有压力才有驱动力。
不单是2021年,从20年开始,为了解决业务问题,驱动业务发展,活生生把自己从不善言辞到对外做商务谈判,找合作,谈老师,积累人脉资源;对内与各个业务线负责人持续建立沟通联系,内外部搞资源,甚至要跳脱常规去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压力之下必有所突破,正如历史文章中提到的《如何突破思维的墙?》,压力之下才能突破舒适区,才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
对于很多运营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你以为你的业务思路,模式是1-2天就能想清楚的?当然不是,一定是在实践中持续思考。
所以,别人的方案之所以惊艳,是因为他们思考的比你久,比你深,而你只是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单次的任务。
很简单的一些例子:
- 如果你的周报思路、汇报思路始终按照固定模板一成不变
- 如果你的活动玩法,持续跟前一次无太大区别
- 如果你用同一种手段和方式,毫无变化的去重复做同一件事情
- 如果你持续的拖延,无节点意识,对应的任务无闭环,无最终的交付结果,或者应付了事
- 如果你的负责的业务,始终都是按照同一个思路每年都持续的按部就班
那么,你可能是没面临让你不安的压力,求稳不求“变”,深度思考意识并未激发出来。很多时候,你具备的深度思考能力,都是被逼到墙角的产物!
三是“思考”,这一年思考了很多,且想透了很多。
1. 做运营到一定程度,什么才是壁垒?
- 1年运营可能看: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看自我驱动力。
- 3年运营可能看:方法论,技巧以及落地实践能力。
- 5年运营可能看:系统化思维,决策判断,经验和执行落地的能力。
- 8年以上的运营可能看:对行业和所在领域的理解和资源积累,而这时候就需要打破运营的边界。
做运营到最后,不在乎你对运营理论和模型,攻略技巧掌握的有多透彻。
不管是AARRR理论、CRM模型,还是漏斗模型,用户金字塔模型,即使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仍然不影响你能够有效的解决业务问题、运营问题。
因为这个时候你可以是理论或者模型的总结者,你有你自己的积累和思考,有自己的方法体系!
2. 如果运营的能力有境界话,“道””法”“术””器”再合适不过了
- 学会用各种运营工具、了解平台规则去做事,是为入门,达到“器”的层面;
- 运用之后有初步的认知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初步有了运营的感觉,达到“术”的层面;
- 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并且可复制,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则进入到了一定境界,是为“法”;
- 掌握最底层逻辑思维、规律、方向、框架。那么你就找到做运营的“道”,而如果你在所在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和足够的积累,包括资源,而这个时候运营已经不再局限于运营。
这个跟最近看的小说《将夜》里面对修行者的境界划分很像,正如开头提到“运营是一场修行”,不断的从“初识”、“感知”、“不惑”、“洞玄” ,最终进入“知命”。每一次认知和能力的突破都是一次成功破镜。
3. 解决运营问题,找到“杠杆”并不容易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撬动地球”,我说“如果有一个杠杆,可以轻松解决运营中很多问题”,但是找到这个“杠杆”并不容易。
做运营,最难的不是要想出一堆达成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而是诸多手段中找到能起决定性的那一个,果断取舍和做聚焦。
同样,找到自己和负责的业务中最笃定的优势和劣势也不容易,因为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短板。
有些道理并不是大家不知道,而是大家不相信或者说不甘心,觉得自己需要去验证一下,尝试一下,亲身验证后才相信。
所以经常会出现前赴后继的尝试,重复去验证某一个玩法或者模式。
最终的结果是,投入了精力,尝试了一番,发现原来真是如此!别人说被刀子划了很痛,你非要割了肉,露出了骨头后,才发现,原来真的很痛的。
哪有那么多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以及万事俱备?我们始终都是在诸多限制中,去选择做性价比最高的事。
每一个走到最后的运营,都会经历面面俱到,罗列手段到最后的聚焦,找关键策略和破局点。
经历了这个变化后,再回过头来再看时候,发现明明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回顾自己从刚开始工作到现在,明显的一个变化在于,以前在思考方案和策略时,会以最全的方式来罗列。
比如,做外部拉新生怕漏掉了每一个可能的渠道;一次性恨不得同时推出好几个课程,或者十几个学科同时推进。经历了试错后,又不得不做减法,继续聚焦。
如果让大家回顾2021年做的最重要,或者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的话,一定就那么几个,如果你感觉这一年做了很多事儿,但是又想不起来做了什么事,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4. 深度思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是印在骨子里的事情
2021年看过很多人的总结,也参与过一些人的述职答辩,经常会在下一阶段规划中这样写道:
- 我要优化提升销转效率
- 继续做内容打磨迭代
- 探索新的获客渠道
- ……
如果对自己下一步规划思考是这样的话,基本离失败不远了。因为这对于在线教育项目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
- 大家是到了做总结或者做述职的时候,才想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
- 第二个大家并没深入去思考,还是停留在how to do层面,而未跳出来去思考why和what。
当目标确定时候,我们来思考达成目标的核心策略时,需要考虑:
- 为什么你觉得它是核心策略?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 对目标达成能起到多大贡献?时间、数量和质量考虑是什么?
- 凭什么能做件事?时机,笃定的优势是否具备?
定位最核心的问题,明确自己最笃定的优势,再来考虑认为最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这个不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是在上一阶段持续实践验证和持续思考的结果!
经常有人说自己负责的教育项目教研能力是优势,仔细去看才发现,可能只是掌握了系统思路和经验,在教研人力投入上可能连竞品的零头都不够。
怎样才能算作优势?其实就是壁垒和门槛,短期别人无法复制和抄袭的能力。
比如,当竞品都在靠外投获取流量,且在亏损做投放时,你有自有流量,这个时候流量就是我们的核心优势,省去了流量成本,在教研和服务上就有空间去投入竞品几倍的成本去做教研和服务投入,这就是优势。
5. 价值,还是价值,时刻不忘思考自己能在公司发挥什么样的价值?
经常性的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这个岗位在公司存在的意义,自己能够为公司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经常跟团队的小伙伴说的一句话:”要考虑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你负责的工作内容,随便一个人就能够替代,那么你离危险就不远了”。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运营所做的工作,如果将其标准化和流程化后,实习生就可以代替。
前面提到,做运营到一定程度,什么才是壁垒?如果你对一个行业有足够的积累,远高于其他人的理解,并且积累了有效的资源的话,这个就是你的价值。
如果你是刚入行,或者做运营不久,你首先要确保给公司带来的收益至少能够覆盖自己的成本,正常情况下,你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是3倍于公司在你身上投入的成本。“不给自己设定边界”,这个很重要。
比如你是做学科运营,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负责的学科,需要考虑的是在自己负责的学科上形成的经验和能力,能否复制到其他学科,能否对业务整体产出贡献?
四是“心态”,一看远,二看开,三看淡!
“人想做成事,必须很认真,有担当。殚精竭虑,竭尽全力,把事情扛在肩上,放在心里。”特别认同这两句话,但“有认真也有放开”。我们可以焦虑,但不能持续焦虑,情绪宣泄后要做的还是解决问题。
有人问“为什么你的心态可以这么好!”我回答“心态不好,对解决问题无益”。
“下班之后,就不要再去想那些愁人的工作,该玩游戏玩游戏,该看小说看小说,该追剧的追剧,问题总得你在上班的时候才能解决”;
“只要天塌不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也许2021年很多人都有抱怨过,郁闷过,觉得运气不好,不对等,不公平。但这些抱怨都没任何用,对于职场人来说,影响你的不仅仅是能力,也包括机遇和选择。
但机遇这东西,不是说你想来就能来的,你所能做的就是持续积累,提升能力,当机遇来临时你能把握住。
对于运营来说:
- 结果是王道;背后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在没结果前都是扯淡。
- 做出结果,你的努力和付出才能给你施以光环。
在公司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要刻意追求公平。所有的决策和你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资源投入预期产出最大化原则”,当内部有两个团队做相同的时,最终一定是把资源投入最有可能的团队上。
当两个团队都没有确定的结果时,那一定是投入到成熟团队上,因为这个时候希望和机会更大。别指望在企业中公平环境去竞争,如果不是资源投入核心,那么只能在不公平情况下去竞争,求生存,做出结果,体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在做出结果之前,要学会忍耐,“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不为别人,只为自己,蓄积能力,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03
所有的成长不外乎:
把“责任”放在心里,并付诸行动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动力变成结果。
把“思考”变成常态,把一些牛逼的思维变成骨肉。
把“心态”从消极变成积极,从低迷变的高涨,让自己日益强大在“实践”积累经验和新的认知,形成思考,磨炼心智。
作者:超哥Jason;公众号:“超运营思维”
本文由 @“超运营思维”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说得很好啊,同问作者大佬有没有书籍推荐,最近打算从电商销售心理学看起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知易行难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
作者你好,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看看
五年运营人,前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