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DeepSeek和Manus都不是大厂做出来的?究其本质,可能还是因为目标不同。当创新浪潮和破坏性技术来袭时,曾经帮助企业们成为行业龙头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也正是导致它们错失机会,在新浪潮中品尝失败苦果的关键因素。

过年期间看完了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但对其中晦涩的内容没有太多体感,所以也一直没写读后感。直到近期,DeepSeek横空出世,Manus邀请码在闲鱼炒到5万块,这些ChatGPT时刻频发,我才越发理解和感受到书中最核心的观点:

当创新浪潮和破坏性技术来袭时,曾经帮助企业们成为行业龙头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也正是导致它们错失机会,在新浪潮中品尝失败苦果的关键因素。

不管是对业务发展成熟的大公司,还是对职业生涯稳步向上的个人,都将面对这样一种困境:

朝着明显正确的方向努力,似乎做对了所有事,但最终达成的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一困境也被称为创新者的窘境。

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大企业和成功的领导者们,对过往成功经验过度自信与环境格局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对短期价值满足和长期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书中像纪录片一样还原了硬盘、挖掘机、打印机行业中一家家巨头通过传统技术建立领先地位后,面对破坏性技术出现时又失去优势的无奈。

20世纪60到70年代,IBM这些硬盘行业的巨头公司们,核心服务的客户都是大型计算机厂商。为了满足这些客户运算和存储的需求,巨头们生产硬盘的目标都是提升存储空间。而当1970年后,个人计算机开始兴起,虽然巨头们意识到了可能更小尺寸的硬盘是个机会,但当时的市场规模和利润并不足以让他们投入更小尺寸硬盘的研发。相反,一些新型的小公司,如Priam和昆腾公司却能抓住机会,生产尺寸更小、更适合个人计算机的小型硬盘。随着个人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昆腾公司在硬盘上的市占率呈现指数型增长,并最终超越了IBM。

类似的案例还有挖掘机。在20世纪20年代初,蒸汽动力挖掘机的发明正好赶上美国大兴基建的时代潮流,生产蒸汽挖掘机的公司们迅速发家致富。在未来的四十年里,他们都在线性迭代自己的蒸汽挖掘机技术,研发能烧柴油的更强动力的蒸汽发动机、更大的铲斗,核心目标就是服务好他们的大客户:修路造桥的建筑商。

直到二战后的20世纪60年代,个人房地产行业开始萌芽,一些私人的建筑需求开始出现,并催生出了破坏性技术液压挖掘机,这种挖掘机铲斗更小,且能够更精准地操控,实现一些挖沟填坑的需求,很好地满足了个人住房的建筑需求。即便生产大型蒸汽挖掘机的公司们发现了这一新兴行业,但分散的个人用户需求,并不能像大客户那样给它们带来集约化的利润,使得它们参与其中的投入产出比和意愿度极低。最终在时间的推移下,它们被生产液压挖掘机公司们挤压了生存空间,大批量破产。

现在回望硬盘行业追求存储容量的巨头,亦或是挖掘机行业追求更大铲斗和蒸汽机动力的公司,他们在当时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客户的需求,赢得更多订单而做出的线性发展规划。就ROI而言他们都在持续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也正因为这种“正确”的选择,让他们与新机会失之交臂。

商业公司建立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正因其逐利性,使得新技术或新机会诞生时,类似的窘境和悲剧不断重演。即便到了今天,这一规律也还在商业社会中持续运行。最典型的,让美国科技界震动的DeepSeek和Manus,都不是任何一家头部互联网大厂做出来的。并不是说大厂不愿投入资源,而恰恰相反,它们都在AI领域都是砸下重金。但为什么都没能把握住这股破坏性新技术呢?究其本质,可能还是因为目标不同。

巨头的目标是增长,通过快速提升的活跃用户数来粉饰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拉高股价或估值。又或者做出一些收费的东西来卖给现有的客户,获得直接的利益。而AI初创公司,他们的目标可能是真正做出能满足普通用户某个细分场景真实需求的产品,探寻AI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这两种目标放在一起,短期和长期性一目了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短期目标的压力和赛马的紧张氛围下,大厂中很少有团队能做出震惊行业的颠覆性产品。

我工作的这些年,在电商行业也经历过几个创新业务。每个业务启动之初,从逻辑和长期性上看,都是能创造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但却都以惨痛的失败告终。究其原因还是面对高层拍下的如天文数字般的KPI,在裁员倒计时的压迫下,业务为了活下去而选择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动作。最终这些变形的动作导致用户价值丧失,搞得一地鸡毛。

而组织中的个人,更是为了与升职加薪绑定的,以季度或半年为周期的OKR回顾,而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范式:

永远高优做对完成OKR有利的动作。但却因此挤压了思考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规划这些更具长期价值的精力投入,乃至错过一个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最后的话

当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也许就该意识到,朝当下正确的方向夺命狂奔并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OKR和KPI也并不是什么驱动自己成长的神丹妙药。也许从人生的尺度上看,多保留和分配一些精力给好奇心、可能性和最初的梦想,可能才是避免走向窘境的更优选择。对组织和个人,都是如此~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小雨杂谈】,微信公众号:【小雨杂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2. 读过这个楼主很多文章,确实都还不错,感谢,加油。

  3.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4.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5.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02日 更多
世界自闭症日
国际儿童图书日
国际枕头大战日
1805年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1983年中国画大师张大千逝世
2011年公益项目免费午餐正式启动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