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上热搜,何同学走上了“李佳琦”的老路

科技博主何同学因拒绝给网约车司机好评引发争议,登上热搜。从成名到翻车,大众对其风评悄然变化,质疑声不断涌现。本文将探讨何同学的互联网风评转变,以及他在科技区的独特困境。
千万粉丝科技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再次被拉上了审判席。
4月11日,何同学发布微博表示,以前打网约车面对司机的好评请求,他会口头答应但过后忘记,“现在司机师傅跟我说打个好评,除非服务真的好到让我想打好评的程度,否则我就会直接说,抱歉我不想打,然后直接下车。作为一个有讨好倾向的人,这是我锻炼真诚和勇气的方式。”
图源:网络
微博发出后,由于其中争议性的内容,“何同学”词条迅速冲上热搜,甚至在榜上以不同形式挂了长达三天。指责何同学的网友认为这一行为缺乏同理心,本质是“精英的傲慢”,同时,锻炼勇气的方式应当是“向上拒绝”;部分用户则认为,要允许公众人物身上有“普通人感”。
虽然何同学很快删除了这条微博,但舆论仍在发酵,其B站账号掉粉超过5万,不少用户援引他的句式,拒绝为他的视频“一键三连”——“除非视频真的很好到我想三连的程度,否则我就会直接说,抱歉我不想一键三连,然后退出视频。”
单从内容上看,这一微博确实存在表述不当的问题,大众产生反感的原因,其一在于五星好评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司机的接单率,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社交体面”;其二则是,普通人并不想成为精英锻炼勇气play中的一环——在涨粉千万、开创工作室后,19岁就迅速出圈的何同学的公众形象已经变成了“何老板”,而已被划为精英的人群很难在普通人的命题中横插一脚。
但在卡思看来,这一舆论事件可能并不涉及“精英与普通人”“权力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对立,更像是大众不满情绪的一次爆发。虽说舆论并不总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想法,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从天之骄子到被拉上审判席,何同学的互联网风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为什么大众不再“待见”何同学了?
热搜上的何同学
从成名到翻车,大众对于何同学的爱恨直观地反映在热搜上。
追溯何同学的走红之路,要将时间倒回至2019年。当年6月,何同学发布了一支5G测速视频,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彼时仍在测试阶段的5G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体验,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变革。
站在当下的角度看,这条视频可能不够“硬核”——这也符合彼时何同学评测视频一贯的人文风格——但丝滑的剪辑技术和末尾富于浪漫的畅想,依旧让这支视频在b站收获了超3000万播放、23万次点赞,并接连被各路大V、人民日报等官媒转载。他形容自己的感受为,“感觉单向的墙壁被打破了”。
视频的热度也直观地反映在何同学的涨粉数据上,他的B站关注数从29万一路直升149万,这称得上何同学爆红的起点。后来UP主连续拿下百大时,虎扑直男们还在他们的打分网页上,不无嘲讽又带着一点酸意地写上一句评语,“5G唯一受益者”。
2020年,何同学明显降低了更新频率,一条作品的产出周期一度高达三个月,也因此被粉丝称为“何仙咕”。虽然一年内仅更新了7支视频,但他依旧是流量的宠儿,“80年代的电脑能做什么?”“我拍了一张600万人的合影”都是其中数据表现优秀的作品,播放量均超过1500万。
2021年和2022年则是何同学持续快速涨粉的两年。2021年2月,苹果CEO库克决定选择与中国青年对话,何同学成了最佳人选之一。2月17日,何同学将他与库克长达18分钟的英文采访视频更新至主页,这条视频同样大大提升了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加之官媒推介,何同学顺理成章成为了彼时“后浪”的代表。
而在这一年中,何同学也成为了热搜上的常客,几乎10次更新中有5次登上热搜,包括一支与乐歌升降桌合作的商业视频,一度带动乐歌股价上涨超14%,让人感慨头部UP主商业能力之强。而在2022年10月底,何同学的粉丝正式涨至千万。
图源:何同学B站账号
但伴随着粉丝体量的逐渐庞大,质疑声也随之涌现。其指向既包括何同学作品的技术力,也包括其本人。比如一支“40部手机两年实验,告诉你最佳充电方式”视频中,就有不少用户质疑为什么不干脆读几篇论文,还有锂电专业人士表示,没有必要用手机做实验,可以直接购入电控测试设备;而在一期打字机视频中,也有人不满于团队“不懂机械”、技术展示内容过少,实际上也未能复刻林语堂的纯机械打字机。
后续何同学更新的每条视频中,几乎都有类似的“纠错”留言——当科技圈内卷激烈,一部分对“硬科技”内容有要求的用户发现,何同学可能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在这一视角下,超长的视频制作周期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噱头”,曾经在何同学视频中横溢的创意与人文感变成了层层人设包装,何同学的科技区名号越响亮,这种错位期待越是明显。
尤其何同学还在走向大众化、登上综艺舞台,其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已不再是那个19岁前途可期的在校生,而是逐渐变成了极具商业价值的何老板。
当何同学再次登上热搜,他的互联网风评已在悄悄转变。2023年11月,何同学和尼格买提同框探访华为灵犀通信实验室,却因视频中“掰直天线”的操作遭到公众质疑。时隔多月后,何同学发文解释,表示曾经与华为事先沟通过脚本,确定过这一行为的科学性,但由于回应较晚,这一事件的负面影响并未被完全消除。
去年11月的抄袭事件则将他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视频“我用36万行备忘录做了个动画”中,何同学使用了“我们专门写了一个软件……”的说法,但该项目被网友质疑抄袭GitHub的开源项目代码。
事后,何同学先是在视频评论区进行致歉,承认这款软件确实改动自该开源项目,又在两日后发布了正式致歉说明,下架了当期视频,表示已与原作者进行确认,并进行了换源。
图源:何同学抖音账号
在这一事件过去5个月后,何同学再次因热搜被拉上了审判席,与他关联的词条依旧是负面,但从掉粉数据来看,这一风险发言对其账号造成的影响并不算大。
科技UP主的“功名十字路”
B站科技区内经常与何同学相提并论的另一位UP主是@稚晖君,再下沉一点的赛道上则站着@手工耿。2021年,何同学名声大噪时,@稚晖君 也凭借自制机械臂出圈,获得“野生钢铁侠”的称呼。彼时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B站“软科技”与“硬核科技”的代表UP主。
时间来到2025年,@稚晖君在告别华为后开启了机器人创业。今年3月,在差不多鸽了两年后,稚晖君带着自己的黑科技机器人“闪击”B站,这支视频收获了超440万次播放,登上第312期每周必看。
图源:稚晖君B站账号
何同学的选择则是继续自己的达人之路。2020年,他在杭州创立个人工作室,招募团队辅助自己拍摄视频,2024年起,@何同学工作室 账号成了何同学内容更新的另一阵地,至今共投稿了46支视频,积累下百万粉丝。
图源:何同学账号
不过,何同学的主账号气质反而在向手工耿靠拢,转向了带有科技元素的DIY,比如制造套圈发射器横扫杭州套圈摊,为了多喝水将茶水吧爆改为游戏厅,以及发明了一个机器人专门投喂自己口香糖。他本人则登上了综艺舞台,陆续参演了《跃向高阶职场》《你好生活 第四季》。
值得注意的是,B站不再仅是何同学的唯一阵地,从诸多迹象看,何同学在逐步向抖音“出走”:去年8月起,何同学发布了多支竖屏视频,时长在3分钟左右,其抖音账号则出现了多支特供内容,这些内容在选题上更偏向大众化,且并没有同步更新到B站。这一改变也引发了部分观众不满。目前,何同学抖音粉丝数量为307万。
图源:抖音
不过,即便整体声量有所下滑,何同学仍然是科技区最具有流量的博主,也是众多品牌方商务合作的对象。第三方数据显示,何同学的B站账号的一条定制视频报价约为74万元,植入视频为44万元,@何同学工作室 商单报价也在十万元左右。最近几支视频中,与何同学合作的品牌包括美的电饭煲、沃尔沃等。
成名的六年里,何同学在变,观众也在变。去年5月初,何同学发微博表示,过去90天内有35万新观众关注了他的频道,与此同时则有20万老观众取关频道。虽然总体保持涨粉状态,但20万老观众的取关也足以为UP主敲响警钟,他询问取关原因,得到最多的答复是,“现在的视频没有那么有趣了。”
这种困境倒也并非他一人独有,在创作巅峰期后,元老级UP主们或多或少都会陷入账号生命力的困境,翻车也屡见不鲜,在B站“一哥”老番茄的视频下,也很容易找到“越来越水”的评论。这同样意味着,观众对内容价值的定义始终处于变动中,并会用新的眼光看待曾经的“现象级爆款制造者”,而红人要维持创作的巅峰其实并不容易。
对何同学来说,问题还要更复杂一些,在“硬核崇拜”之风盛行的科技区,略为尴尬的内容定位和庞大的粉丝体量构成了他的“原罪”,“会讲故事”这一优势,在他整体声量下滑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受到抨击。
互联网的逻辑也是这样的,“喜欢”与“不喜欢”,在某一时期内总有一个成为“主流”声音。红人靠作品“发声”,但本身的公众形象是偏扁平化的,也由此更容易被舆论影响。
当我们再回顾2019年那支引爆何同学红人生涯的5G评测视频,彼时他的粉丝数量仅有29万。在进度条的末尾,他畅想5年后5G带来的生活变革,弹幕里密密麻麻地刷满了“五年后见”。
图源:何同学B站账号
而在五年以后,何同学已如愿坐拥千万粉丝,虽然仍是流量的宠儿,他却也不可避免需要适应随流量而来的“红与黑”困境。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卡思数据】,微信公众号:【卡思数据】,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关注作者很久了,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点子其实真的是可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