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618,中小商家不再「失声」?
被称为史上最卷的618,已经结束了。在这场618大促中,各大电商平台都使出了自己的招数。今年特殊的618,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退散,电商行业也逐渐告别高增长。这届618,中小商家不再「失声」?
一则有趣的“卖货”故事在今年618战场里流传。
近期,“牵手门”引发全网热议。据淘宝平台数据,在事件发酵后的当天下午,视频中女主角的同款连衣裙销售量就达到800余件。
这条连衣裙是原创淘宝店SIBLEU,于2021年推出,混合了中法元素。随着“牵手门”事件的热议,SIBLEU淘宝店短期内涌入了巨大流量,这让两位90后淘宝店主受宠若惊。
淘宝数据显示,6月8日是SIBLEU首次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0万,店铺销售额超过450万元,7天内店铺粉丝增长近2万,24小时卖出了3000多条同款裙子。
淘宝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自媒体人说“牵手门”女主身穿的是一条价值9万的国外奢侈品高定裙子,但它实际上却是国内小众淘宝店的原创作品。在法式剪裁的基础上融合的中式丝绸面料,以及提花和拼接元素,都是国产原创带来的惊喜。
长期以来,追踪流量事件、催生单品爆单,一直是中小商家渴求的“良机”,毕竟在如今的电商世界,特别是大促的关键点,“低价营销”似乎成为了政治正确,但对于中小商家而言,如果单纯靠补贴对商品进行降价,只会逐渐压缩它们的发展空间。
回顾整个电商发展史,无论是走过20年的淘宝,还是后起之秀拼多多、抖音电商,它们的成功之路都离不开万千中小商家。
但随着品牌商家进驻,强者恒强的戏码也在电商领域不断上演——体量更大的品牌商逐渐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数量庞大的中小商家,却逐渐“失声”。
这在大促期间,更为明显。一些平台已经意识到,只依靠大品牌红利躺赚只会恶化中小商家的生存环境,有可能导致整个生态崩塌——当小鱼被吃光,一个生态里也不会出现更多大鱼。
这也是这个特殊的618背后,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尤其当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电商行业也逐渐告别高增长。这样的特殊时刻,中小商家的生存以及随之而来的电商生态问题,或许需要被重新放上台面。对于平台方而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找到让中小商家更好活下去的办法。
这不仅仅是一个姿态问题。出现更多小鱼,才有可能跑出更多大鱼——当全行业面临增长焦虑,重塑生态,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解题思路。
一、走上台前的新面孔
放眼整个电商生态,能活下来的中小商家,有靠走量牺牲品质换低价的精打细算者,有擅长将公众情绪转化成消费热点的一线观察者,也有“加钟”搞直播、认真做私域的勤勉者。
而在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中小商家相比品牌商家的另一层优势也是随之凸显。
95后女生幺菁经营着一家IP周边店,虽然店铺粉丝量只有7206个,但目前销量最高的商品月销已经超过600单。她擅长通过高辨识度的IP周边形象传递丰富的信息、情绪,逐渐吸引到一批忠实的粉丝。这个优势因素,也成为她不需要卷入“低价战”的筹码。
有消费者愿意为具有个人特色的IP周边买单,而不是只看低价就来捡便宜。今年是幺菁的店铺首次参加淘宝618,其开门红销量同比增长170%,对于一个开店刚满半年的淘宝店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
广东的小旭是一名高校电商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他另辟蹊径在淘宝开店卖虚拟蚊子:在买家下单后,卖家通过社交软件扮演蚊子,向买家指定的朋友发送“嗡嗡嗡”等文字。
意想不到的是,这只满足年轻人社交和情绪需求的赛博蚊子在今年夏天竟无心插柳“飞”了起来。今年618前的一个月里,小旭总共卖出了600只“蚊子”,几乎每天都能赚出一杯奶茶钱。而另一位在淘宝上卖“纯种野生蚊子”的商家,月销甚至已超过100万……
大品牌的标配可能很难对多圈层人群的爱好进行面面俱到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日益细分的消费偏好,而中小商家由于服务方式更加灵活,更适合响应小众个性化的需求。
图源:网络
这是中小商家的“与众不同”,但是它们需要被看到、需要触达用户,它们的痛点急需平台的“疗愈”。
因此,这也是今年不少电商平台做出改变的重点之一,即提升对于中小商家的重视程度,而这方面“动土”最大的要属淘宝天猫。
今年618前夕,淘宝首页的中心位置已经变成了新频道“淘宝好价”,它的下面则是紧跟618大促的“淘宝好价节”。
在“淘宝好价”的新频道中,既有工厂直销的9.9元百货、低至五折的限时秒杀,也囊括了服饰鞋包、美妆护肤、食品生鲜等多种类目。从商家体量来看,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商家。
同时,618期间,淘宝上的“猜你喜欢”进一步向短视频和直播倾斜,让擅长内容的中小商家能及时跑出来;从5月开始的“宝藏人气店铺榜单”,也让在私域口碑和定制服务等方面小有建树的商家,能够获得更多的流量;淘宝天猫甚至直接给出了20亿广告补贴、发动“造星”计划。
5月“宝藏人气店铺榜单”Top3
可以看出,618期间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淘宝希望通过运营手段设立不同的“指挥棒”,让不同类型的中小商家从中跑出来、赚到钱。
对于中小商家而言,不被看见一直是最大痛点。虽然长期以来,不少平台都有过补贴的姿态,但只有从机制上动刀,才能系统解决中小商家向上的通路问题。
此外,今年天猫618不仅悄然更名为“淘宝天猫618”,中小商家也首次出现在618首日战报上。6月1日,淘宝发布了一份特别的“战报”。和以往充斥各类“强劲增长”的大品牌成绩单不同,这份报告记录的都是中小商家为主的“鸡毛蒜皮”。报告显示,已经有200多万中小商家,卖出了他们首次参加618的第一单。
中小商家在618期间有了更好的参与感,显然为淘宝这项变革打下了基础。
二、不再是“二等公民”?
然而,即便平台释放了更好的信号,但纵观多年来中小商家的发展史,中小商家距离真正的“春天”,可能还有不小的距离。
在20年前淘宝成立的时候,最初的中坚力量就是C店为主的中小商家。“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的主体正是它们。
这个群体虽然数量庞大,并且“船小好调头”,但品牌形象却是它们在不断壮大时需要直面的难题。
早期的淘宝中小商家还未形成品牌意识,采取的基本都是来货批发的模式,没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心智。这也导致C店中小商家后续在与B端品牌商家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2012年,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品牌商家也开始大规模进驻电商领域,马太效应也开始出现了。
近十年来,虽然电商行业的GMV一直在狂飙猛进,但不得不承认,品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规模庞大的中小商家虽然一直支撑着消费者最广泛的需求底座,但在舆论场上却逐渐失声。
《2022年电商发展分析报告》
在2022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淘宝和天猫的“融合”之后,中小商家和品牌商家便进入了同一个战壕。这样的运营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小商家从牌桌边缘拉了回来。
但直到在阿里“一拆六”、淘天集团成立后,事情可能才出现了真正的转机。在618前夕,淘宝天猫在品牌业务发展中心成立的同时,建立了并行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两个中心相互连通,目的正是在于打通中小商家向上的通路。
这或许也为电商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不管是扶持中小商家,还是巩固品牌商家的基本盘,本质上都是让整个电商平台的生态变得更丰富,而非此消彼长。在这个生态中,既需要品牌商家发挥规模效应,也需要中小商家挖掘个性化商机,满足用户更多需求。
只是,这一举措的弊端也很明显:平台必须牺牲短期的利益,来支持中小商家。毕竟,中小商家对于平台GMV、营收和利润的贡献,与品牌商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即便未来更多“小鱼”能从淘宝生态中脱颖而出,变成“大鱼”,也需要一定时间。淘宝真的能等吗?
这一切,仍然充满不少不确定性。当淘宝高居变革大旗,变化已经开始发生,但中小商家的命运最终驶向何方,现在可能还没到下结论的那一天。
献上津津的膝盖,日常膜拜大神
文章写得很真诚,没有遮掩或者美化,展现了作者的真实想法和态度,让人感到敬佩和信赖。
心理学中有个虚假同感偏差,即你的喜好会影响你的估计值,在工作中,团队成员的喜好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策划方案的落地。比如我们团队几个成员都喜欢直播,觉得办直播的转化率一定不错,于是做了一个关于直播的策划营销案。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通过数据发现这个直播和我们用户的契合度较低,后续做了试点投放,最终数据也验证了确实存在虚假同感偏差。用心理学知识发现一些陷阱,可以帮助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