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

原标题《运营人员应该如何成长?》

作者:刘志宇

来源:微信公众号“铭智智点”


 

最近跟几个运营岗位的同事聊了聊工作近况,发现年轻人都很有热情和责任心,但缺乏一些成为更优秀人才的方法论。我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想像如果今天我要与十几年前刚接触运营工作的我聊聊天的话,我会给怎样的建议和实操方法。

首先学习查理芒格的习惯,“总是反着想”,看看如果要成为更优秀的运营人员,我们应该不做什么。

切忌每天阅读科技新闻

在我解释为什么尽量少读科技新闻之前,先看一个小故事:

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到德国各地作演讲,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普朗克说:「好啊。」于是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演讲者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在互联网行业我们很容易看到“普朗克司机”,而“普朗克”则很稀缺。普朗克是那种真正懂的人,他们付出了努力,他们拥有那种能力。普朗克司机则只掌握了鹦鹉学舌的技巧,他们拥有的是伪装成真实知识的司机知识,这种人最擅长在饭局中大谈特谈各种公司八卦,以收获别人的赞美和惊讶为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刚入行的时候以做“普朗克司机”为荣,现在希望自己能成为“普朗克”。

实时的新闻没有那么重要。首先,这是经过记者咀嚼的“二手知识“,受记者的水平和视角所限,极少有对工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其次,时间和知名杂志是最有效的过滤器,如果对新闻真的感兴趣,不妨等等《财经》和《The economist》这类专业的杂志报道了再说。早知道一天和晚知道几天,本质上不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任何影响。

不去阅读新闻,我们该怎样在专业上成长呢?我从下面五个方面给出建议:

1. 建立知识卡片

新闻的阅读属于被动阅读,在运营领域上取得真知,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去获取“一手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互联网的运营是几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营销学等知识都对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不妨找出这些学科的经典著作去读一读。觉得大部头过于枯燥,也可以从小品入手,比如《影响力》、《乌合之众》等这些经典畅销书,小品读多了以后读大部头就没那么难了。

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定要做读书笔记。可以用卡片的方式将知识总结下来,温故而知新。不用感到恐惧,越是源头的知识越稀缺,比你小时候背诵古诗一定是要轻松多了。下图是我的知识卡片案例,用Workflowy制作(用国产软件”幕布“也可以),我也建议每个运营人员都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库,一周吃透二个概念就非常不错了。

运营人员应该如何成长?

看似简单的方法,能做到的人很少,多数人都向往捷径,企图用一招一鸣惊人,可惜现实中并不存在,即使发生过也不能复制。各个学科中一些通用的知识,比如MECE、SMART、PDCA这种,已经在无数的企业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要”先僵化,再固化,再优化“。不能有”互联网行业最牛逼,代表最先进生产力“这种想法,也不要上来就谈”贪嗔痴“这些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东西,老老实实的按照方法来做才是捷径。在一个团队内部,对方法论和原则有普遍的共识,会让无谓的扯皮争吵越来越少。

2. Role model

运营人员最顶尖的存在当然是CEO,CEO中最顶尖的存在一定是这些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老板或高管。幸运的是有着互联网基因的他们都很真诚,我看到过很多优秀的专访,里面有他们的价值观和各种逻辑,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将这些人设为学习榜样,认真分析他们说这句话、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想像一下当时的背景,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果我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我会怎么做?而不是当做新闻和”吹牛逼“看看就完了。同样的公开资料和书籍,能看到热闹还是门道,就要看每个人的水平了。

当然,如果有机会跟这类人面聊,那就更加难得了,我曾经有幸与几位大佬面对面交流过,都对我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案例收集分析

在企业的运营实际操作中,我们难免要借鉴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尤其在现在,小视频、小程序等新形式层出不穷,朋友圈没几天就会被刷一波屏。我现在看到一个觉得不错的案例,就会截图保存下来,加上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再打上几个标签,存在Evernote中。

运营人员应该如何成长?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作为运营人员,如果真的能拆解1000个案例,逐个分析流程、话术和设计等元素,不成为运营专家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了。

4. 实操中的AAR分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的再多,也要拉出来实操,从实操中进步才是最有效的成长之道。

史蒂芬柯维说,结果要经过两次创造,一次脑中一次现实中。我觉得还要加上行动后的反思,这个更为重要,也恰恰是很多人所忽视的。联想的复盘文化,戴明工作法的PDCA,以及德鲁克的回馈分析法,他们都极其强调事后总结的重要性。今天的互联网产品大多是迭代型产品,在每一次迭代后进行反思就显的更为必要,在这里我介绍一下美军的AAR方法:

美军有个训练手段,叫做“after-action review(AAR,行动后点评)”。1994年美军侵入海地和新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都普遍采用这种事后总结的学习方式。 海地战争中,通过AAR每周都会产生许多记录。 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被提炼出来,运用于后续战斗行动中,一位军官回忆说:“我们到达之前,第一批军队已经总结了24个主要经验,我们训练了运用这些经验的训练,结果在海地,训练的24个情节我实际用到了23个!”

“行动后点评”的意思是说,不管是在训练结束之后,还是在真正的战斗之后,所有士兵和军官要一起讨论这次行动的得失。不看职位高低,每个人必须畅所欲言,比如说下级要直言不讳地给上级指出错误,告诉他哪个地方指挥错了。不畏挫败,运用反思的力量找到改进方案,这是今天在快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

5. 分享与输出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能讲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一件事能讲明白才算是真正的明白。2016年,我看到刘俏院长的《从大到伟大》,书中提到张五常教授对他说:”写作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从那之后,我开始不断将所思所想做一些输出,虽然很多观点有失偏颇,但这种强制输出让自己多了学习的理由,也借此交到一些朋友。

在团队内部应该有一种交流的氛围,刚才提到的知识卡片和案例拆解,不妨拿出来与同事进行分享,分享的交流过程中一定能激发更多火花。

前不久王兴在饭否上发了一条Post,“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

运营也从来都不是由爆发式的活动组成的,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要仔细看数据,坚持做用户调研,认真学习。我理解的运营一直是傻大黑粗的苦活累活,但能把苦活累活干好的人真的少之又少。想起年初时参加禅修,有信众问首愚大和尚该如何修行,和尚说:“老实持咒”。

 

作者:刘志宇

来源:微信公众号“铭智智点”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1月23日 更多
小雪
1953年扫盲标志被颁布
1920年陈独秀主持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