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帮短剧“围猎”老年人?

短剧的主要群体逐渐变成老年人,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吧。
不知何时,短剧成了老年人的“电子保健品”,在逐渐掏空本就不富裕的钱包。
近日,中消协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文中最引起关注的,便是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微短剧”,然后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那么短剧为何像开了定位般被精准地喂到老年人面前,又是如何将手伸进老年人口袋?
一位网友称,其母亲在微信小程序中看微短剧,看完一集后弹出来一个9.9元付费链接,母亲以为充值就能看全集,没想到只能解锁下一集,两三分钟后再次跳出链接让她付费。“我妈妈今年59岁了,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该网友认为,某些微短剧存在诱导老年人付费的倾向。
据悉,老年人使用手机不熟练,在受到“9.9元看视频”、“解锁一集只需0.9元”等广告宣传诱导后,很难注意到“仅一集”、“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等选项,导致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扣费。
待子女们发现后,还面临着申诉手续繁琐等问题。有不少网友反映,投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有的商家甚至“换个马甲”或直接下架视频,导致维权困难。
此外,这些短剧之所以能够成功“套路”到老年人,与各大平台的买量投放有关,只需要在短视频平台上传一些网络短剧切片,在切片视频下方挂上相关小程序,通过对这些切片视频进行精准投放和买量,让其快速到达目标受众。而当受众被切片视频吸引,想要继续观看,便会点击相关广告按钮,进入小程序中被“收割”。
而之所以引导至小程序,也并非没有原因。“微信小程序玩法更多,搭配微信支付,套路更多的同时,也能让交易变得更快捷,并且通过裂变也能够带来其他用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也是因为微信小程序的低成本,使得这些生长在微信小程序的短剧平台也可能像健身房、理发店那样随时“跑路”。很多短剧公司都备份了几百上千个做好的小程序,封一个就改名挂上新的跳转链接卷土重来,一个小程序的成本在两三万左右,吸引用户也只是靠精准投流,也不用做口碑。至于那些付费用户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想要退款,几乎等同于大海捞针。
事实上,整个产业链中,除了短剧生产者,更要抓住获得最大份额利润的传播者,即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相关网络平台。
对于平台来说,微短剧发展风生水起,使其尝到了甜头,但绝不能将商业模式建立在消费陷阱基础上。各大平台应负起相应的监管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开始治理,加大对第三方用户资质审查和内容审核的力度,劝导消费者谨慎付费,同时要畅通申诉渠道,维护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短剧行业乱象向C端蔓延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微短剧盈利极其依赖投流,也就是通过向平台投放广告,从而帮助短剧精准找到目标观众。因此,付费微短剧可以说把推荐机制下“内容找人”的逻辑发挥到了极致,为平台方创造利润的同时,也让监管不力的平台方,成了制造行业乱象的“帮凶”。
作者:王思源
微信公众号:新熵
本文由@新熵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思路清晰
以前吧,觉得行动力很重要,但后来觉得呢,意识更重要,毕竟你连意识都没有,往哪行动呢?后来呢,又觉得认知更重要,你认知不到位,怎么会有意识呢?后来呢,又觉得阅读和吸收很重要,因为可以提高认知;后来呢,又觉得,要想通过阅读和吸收提高认知,那行动力又很重要……算了,还是当咸鱼吧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作者的经验很丰富,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