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下班视频可以获得很多流量?一篇文章带你探寻其中的原因,同时这篇文章推荐给从事抖音短视频运营的工作者阅读。
“我记得这里是片树林,后面有个山坡,山坡上的枣树每当秋天到来,我们把枣装满口袋……”最近刷抖音,越来越容易刷到一类视频,一个男性博主头带摄像,拍摄下自己下班后吃点卤菜,就点小酒的日常生活,BGM播放着这首赵雷的《我记得》,一个大铁盘,几种卤菜、一盘凉拌花生米、一小瓶白酒,最后加上作者的画外音旁白,标题附上“XX元带你体验男人下班后的快乐”、“一线城市单身男人的快乐很简单”等辞藻,一个足以吸引数万观看量的视频就此完成。
这类视频几乎都贴着“逍遥自在”、“活在当下”等之类的tag标签,下方评论无不充斥着“艳羡之情”。
想知道这类视频有多?在抖音上搜“的快乐”,出来的搜索结果一目了然。
图源:抖音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一系列同一类型的视频,那这些人背后十有八九有MCN公司,如此看来,这些博主的背后是否也有MCN公司?千篇一律的文案格式,理论上也犯了短视频的大忌,为什么依然能获得稳定的流量来源?
一、一个人的“快乐”下班生活是年轻人的婚恋焦虑
“我现在打开抖音,第一个主动去搜的就是这些博主”。
李林涛去年曾被大厂裁员,同期本在谈婚论嫁的女友向他提出了分手,在入职新公司前几个月的空窗期里,处于人生中最灰暗的阶段的他喜欢上了这类视频。
“花35块带你体验打工人下班后的快乐”,这类视频创作者都自称是“底层打工人”,一个摄像头走天下,从购买原材料,到回到出租屋制作晚餐、夜宵,通过剪辑的方式呈现出一个工薪阶层的男人下班后的“小资生活”。
这些视频tag各异,有的贴上了“小城慢生活”的标签:
图源:抖音某博主
有的则归属于“沪漂”、“深漂”系列,地域截然不同,但趋同的是视频节奏、文案格式,即使有少许不同点的,无非是偶尔博主出个镜,或者偶尔“大餐一顿”,换汤不换药。
谈及喜欢上这些视频的原因,他坦言,那段时间自己特别沮丧,“一开始真的有点想不开,怎么就突然一下失业又失恋了呢?后来看到这些视频,帮着我想开了不少。人生得意须尽欢吧,还是应该活在当下。”
在抖音上,发布这些视频的博主不少,但和其他一些发布同系列视频背后是由MCN公司振翅推动的不同,这股风能刮起来,似乎并没有MCN公司 的参与,而是自然形成的,并一直持续至今。
点开这些博主的主页,大多数并没有没有MCN公司或者其他商业合作可联系的痕迹,部分人有粉丝群,橱窗也会带货,但多数时候,这些货也来自各个店铺,并非为自家店铺引流。从表面上,这些视频能火,在于强大的粉丝基础,抓住了短视频平台用户的G点。
类似立意相近的视频还有“月挣5800,不当舔狗随便花”系列。视频思路和前面那个系列一致,也是走的底层打工人,自力更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个路子。
和前面那系列视频不同的是,这系列视频场景会更丰富,不仅局限于出租屋这种内景,还会出足浴店、按摩房、大饭店这种外景,各种人物不断解锁、依次登场。有的是洗浴店小妹,有的是饭店老板,也有按摩房师傅,总之,围绕基础生活的“吃喝”,变着花样的“玩乐”。但总体从视频内容层面来说,也几乎不需要创意。
发现了吗,这些视频的共同特征都是强调“单身”、“不当舔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内核总结起来就是一件事——鼓励自主独立,自己挣钱自己花,与给自己精神和物质压力的外界断舍离。
短视频要火一般需要几个元素:优秀的策划和脚本;摄影灯光、素材整理、剪辑的完整;不断创新的内容;及时和新闻热点结合的能力和把握得住度的分寸。以上这些,这类短视频几乎都没有优势,其真正的优势在于,以用户为导向,满足了相当多用户的情绪需求,即输出了自己的情绪价值。
而主题则真正蹭上了最火的社会热点之一——年轻人的婚恋焦虑。
二、“打工人”的钱来自打工人
事实上,自从这些视频火起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竞相模仿的博主,其中有一些人更加夸张,动辄就是来“一斤白酒、两根红肠”、花生米、鸭脖、猪肘这些标准的三高套餐,几乎每天不落。真要天天这么吃,实话说,估计脂肪肝没几天就得找上门来。这引得不少人在这些视频下面质疑真实性,“是不是假喝酒”、“哪里的物价这么便宜”、“都是摆拍”等评论几乎每期都有,每期也都有人用“经验”告诉大家,这么喝脸还不红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在一个自称在上海工厂打工的博主的评论区算了笔账,假设他的工作时间为朝九晚六,由于博主自称工厂在中心城区,自己在上海郊区出租屋住,从工厂回到出租房,至少得到七点,然后马不停蹄去买菜,七点半,回家做菜、吃饭已经到了八九点,每天还都喝白酒,还要分出时间来拍摄、剪辑、上传成片,而这些全部都为自己一个人做,真的做的过来吗?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有一期视频底下,同样的质疑评论下,一则回复获得了比该质疑多出数倍的点赞数——“即使是摆拍,我们也愿意看”。
一语道破天机。
这类视频之所以有众多受众,核心要素不在于其真实性,或者说这种营造出来的落地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们对真实性、生活性的要求。大家并不要求博主来个“一镜到底”,对于其部分剪辑、摆拍的可能性,许多人是心里有数的。
真正有助于传播和留存用户的,是在于其勾勒出了底层打工人们业余时间的乌托邦。
近年来,随着结婚压力越来越大,在年轻人群体中,选择单身的不婚族越来越多,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大型的恐婚、劝分现场,“智者不入爱河”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正确,一方面,“纯爱战神”成为特殊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不结婚”、“不谈恋爱”、似乎才是大众选择。
图源:民评网
谈恋爱、结婚压力太大、代价太大,大得超过了人对婚恋的渴望。于是,这些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构成了这些视频的基本盘。与此同时,已经踏入婚姻坟墓的中年男性,迫切需要一个赛博宣泄窗口,他们身处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面临的养家压力更大,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很容易见到他们的“后悔”言论,“如果上天能重来一次,打死也不结婚、生娃”、“为每一个清醒独立的男人点赞”类似这番言论在各个热评区随处可见。于是,这些已经结婚的中年男人们,加深了这些视频的用户粘性。
另一边,这些博主的橱窗里,推荐的多是价格在个位数的商品。于是,这些电子榨菜一边被端上赛博餐桌,一边在现实世界中推动低价消费心智的流行。而这些消费者又非常理智,不会疯狂购物,反倒更有可持续性。
图源:抖音博主主页橱窗
和胖猫事件的热议、王婆说媒的走红、相亲分析师的出现、对“秋天第一杯奶茶”的鄙夷等现象一脉相承,这些现象的背后既是舔狗经济的崩盘,也是“性价比经济”的狂欢。
后浪研究所此前发布的《2023年年轻人省钱报告》中指出,超四成的年轻人都有记账习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摆脱消费主义陷阱,会通过拼单、满减等各种形式省钱。
拼多多、美团拼好饭、特价团购等各种优惠形式层出不穷。许多人在喊着要摆脱520营销的“洗脑”,转身就投入了低价产品的怀抱。更重要的是,这些消费者又非常理智,不会疯狂购物,反倒更有可持续性。
以博主“赵董”的橱窗为例,抖音显示他已经从橱窗中卖出了833件商品,跟买人数达到790人;“湖南第一酒蒙子”的橱窗卖出了150件商品,跟买人数142人,可见几乎都是“买一次就够了”的一次性客户。
图源:抖音博主主页橱窗
诚然,从表面上看,对于平台来说,低价产品的利润自然不如高价产品。不过,这背后很难说没有平台的推波助澜。毕竟无论是高价产品还是低价产品,能卖出东西至少比卖不出去要好,在消费无限内卷的当下,这是迎合消费降级的无奈抉择。而且从结果向来说,对于消费者,也算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边浸润在这种赛博乌托邦的洗礼下,与这些博主共情,但一边仍要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还要从这些博主的橱窗购物,更重要的是,观众们还是心甘情愿的。
这些博主的短视频有点赞、收藏、投币等实际收益,而这些观众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至少可以说,对于博主和平台来说,这是一桩一本多利,且毫无风险的生意。
至于背后有没有MCM机构,就见仁见智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拉新,微信加人,
留存,告诉他们有好处
促活,讲沙雕段子,
召回,发红包
努力就好,做真实的自己,不留遗憾。
手动点个赞